因地制宜推進村莊結構調整 為鄉村振興賦能

2021-02-15 學習時報

  村莊結構調整是我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鄉村創新模式。近年來,我國不少地方通過村莊布局調整擴大村莊規模,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布局,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適時適勢進行村莊撤併,建立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利於解決當前村落「空心化」和「過疏化」問題,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效率,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同時,村莊撤併和結構調整要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充分尊重農民意願,解決好農民核心關切,順勢而為、因地制宜。

  村莊結構調整的內涵與功能

  村莊作為鄉村社會的基本單元,其結構是一個複雜的有機體:一是村莊的社會結構,包括人口結構、階層結構、家庭結構、宗族結構等;二是村莊的經濟結構,包括經營主體、經營模式、集體資產的產權結構等;三是村莊的文化結構,包括物質層面的村莊風貌與形態、制度層面的村規民約及風俗習慣、精神層面的理念與價值導向及遠景等;四是村莊的組織結構,包括領導組織、決策結構、權力結構、治理結構等;五是村莊的空間結構,包括村莊的空間形態、建築布局以及生產區、生活區、服務區、景觀布局等。必須認識到村莊布局調整是導致村莊上述結構調整的關鍵點、總開關。調整後的新型社區能否得到結構優化,獲得老百姓的支持,實現1+1>2的效果,主要看組織融合、文化融合、產業融合、經濟融合等一系列「融合」是否到位。

  村莊結構調整是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實現鄉村振興的有益嘗試。鄉村振興要在一定區域範圍統籌實施總體發展戰略與主體功能區戰略、協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區域一體化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促進了土地流轉和土地規模化經營,必然深刻改變農村生產關係,進而要求採取協作化的社會組織結構和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大量「空心村」的出現導致土地閒置、資源浪費,必然要求推動村莊結構調整,使傳統的「農耕型」「分散型」「偏遠型」「落後型」村莊向當代的「農產型」「聚集型」「中心型」「生態型」「現代型」村莊更新整合,把農村鰥寡孤獨與喪失勞動力的農民等向中心村集中,在中心村建設新型社區,有利於加強和改善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環境、生態以及水電氣暖等方面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管理與服務,提升公共服務與保障的能力與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村莊結構調整的青島實踐

  近年來,青島認真落實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優化村莊布局、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工作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有序推進村莊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村莊結構調整的實踐探索。青島村莊結構調整經過了三個階段。一是示範探索階段:2006—2011年,青島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弱、環境髒亂差等問題,實施了以村莊硬化、亮化、綠化、淨化、美化為內容的「五化」工程,通過以獎代補形式,引導農民建設新農村。二是鞏固提升階段:2011—2016年,青島實施以新型農村社區為載體的生態文明鄉村建設工程,堅持社區與產業園區兩區共建的原則,分類實施「三個一批」。集聚改造一批:對城中村、鎮駐地、功能區等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支撐有力、群眾意願強烈的村,因地制宜推進集聚類社區建設,帶動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和社區集中。環境改善一批:對農民意願不強烈等暫不具備改造條件的社區,按照「多村一社區」布局,每個社區建設一處社區服務中心,實現社區化服務全覆蓋。建立城鄉一體化環衛管理機制,改變環境面貌。保護提升一批:對歷史文化名村和具有長久保留價值的自然村落,納入特色村名錄,加強修復性保護。三是提擋升級階段:2017年以來,實施以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服務美、人文美「五美」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帶動村莊結構的全面優化。按照「1+N」模式,即「1個示範村帶動N個達標提升村」的方式,實施省市縣美麗鄉村三級聯創,加快美麗鄉村示範鎮、示範片、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提升鄉村美麗宜居水平。2019年以來,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全國兩會在山東代表團提出的「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立足市情農情,以鎮為著力點,以村為操作點,以組織振興統領鄉村全面振興,以產業振興支撐高質量全面振興,積極探索「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布局調整、土地資源整理、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建設與『五個振興』統籌推進」的鄉村振興之路以及「土地規模化、組織企業化、技術現代化、服務社會化、經營市場化」的村莊結構優化模式。

  村莊結構調整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強化了黨建統領。從2013年開始,各區市在鎮街和村莊之間建立了農村社區黨委,有序推進組織融合、服務融合、產業融合。從2019年開始,探索以黨組織融合推動村莊融合發展,初步構建起「鎮黨委—村黨組織—網格黨組織—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鏈條,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上下聯動、條塊融合的組織體系,優化了村莊組織結構。二是提高了服務水平。從2012年開始,加大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力度,按照「一社區一服務中心」原則,至2017年,在全市建設了1057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按照有社區組織辦公場所、綜合服務廳、衛生室等「八有」配套和勞動保障、醫療衛生、經濟發展等「十進」服務的標準,推動服務中心提擋升級,優化了服務功能。三是促進了產業發展。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遊則遊,積極實施社區與產業協調發展,優化了產業結構。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全市13個鎮100個村開展整建制土地流轉,土地規模化經營率達到62.3%。四是改善了生活環境。在尊重群眾意願和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推進居住融合和環境改善。探索了小城鎮開發型、產業主導型、功能區帶動型、政策保障型、城郊村改造型等不同模式,優化了空間結構、方便了居民生活。

  村莊結構優化調整的思路與模式

  推進村莊結構調整要以改善農民生活、保護農民利益、推進鄉村振興為目標。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於分類推進鄉村發展的基本要求,明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併類、其他類的劃分,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拆不拆、搬不搬、建不建,由農民說了算。不搞「一刀切」,不搞「拉郎配」,不搞「大躍進」,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和效果導向,既要調整空間結構實現居住融合,更要優化組織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文化結構和生態格局,建設中國特色新型社區共同體。梳理下來,大概有以下幾種思路模式。

  一是單純的村莊組織結構調整。這種模式屬於單純行政合併,農戶並不搬遷,只是把鄰近的幾個行政村合併成一個新村,形成一個村組織、一個黨支部或黨委。原來的行政村成為新行政村的一個組,原來的黨支部成為黨小組,原來的土地等資源整合為新村所有。原行政村的債務不變、義務不變,但是新村的經濟發展、集體收入等增量權益,由合併後的新村居民共享。例如,青島萊西市以黨組織融合為牽引,帶動其它村級組織的融合,行政村由861個合併為114個;膠州市裡岔鎮探索形成「四合」模式(即合村、合帳、合居和合心),在第一批試點中將41個村合併為16個。

  二是舊村改造建設成新型社區。由一個有較大人口規模、原居住條件差、村莊環境差、建築風貌差的村莊,通過異地重建實現土地節約、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產業發展、收入增加等多重效應。村莊的空間結構與功能、集體經濟發展空間、農民生活生產條件等均發生顯著變化。新村建設費用通過新村建設節約出土地指標,以「地票」形式進入產權交易市場獲取收益得以解決。這類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

  三是通過優化村莊空間布局進行結構調整。最早產生於成渝綜合改革試驗區探索的「三集中」模式,通過人口向城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化集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之後,這一模式逐步被其他省份借鑑,按照「多村一社區」布局,推進集聚類社區建設。村居結構調整的方式有擴張式合併、扶貧式合併和聯合式合併,聯合式合併又細分為鎮區吸納、強弱合併、區域聯合三種方式。其中的強弱合併,一般以強村帶弱村進行合併,典型案例是江蘇江陰華西模式、山東煙臺南山模式、青島萊西九聯模式等,均是以企業集團所在強村為核心帶動周邊村莊聯盟合體、一體化發展。

  四是以功能區帶動村莊結構調整。結合產業功能區建設,同步推進村莊布局調整。例如,青島西海岸新區紅石崖街道抓住中德生態園建設機遇,將15個社區集中搬遷安置,建設了新的福萊社區。長阡溝等3個村莊按照「山水田園」理念規劃建設高品質「藏馬山居」,合併後的新村集體存款總額已達9414萬元,人均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同時,利用人均8平方米的集體發展用房,建設商業風情街、星創基地等項目,帶動集體經濟持續發展。村莊結構調整讓原來零散弱小的行政村變得更加強大,走向聯合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是小城鎮集聚型村莊結構調整。以重點鎮、特色鎮、小城市駐地為中心,帶動周邊村莊融合。青島即墨區靈山鎮將鎮駐地周邊7個村整合,建設花鄉藥谷新村,實現人口集中、資源集約、產業集聚。膠州市李哥莊鎮結合膠東國際機場建設,把南部11個村莊進行合併,將村莊向安置區遷移、集中居住,實現為民謀福最大化。同時,通過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讓農民融入其中、獲得收益。〔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部公共經濟教研室主任、教授〕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山南鎮:產權改革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山南鎮:產權改革賦能鄉村振興 2020-12-17 1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浙江出臺意見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
    賦新能激活力  顧益康認為,要實現「同步」,就要補短板、賦新能、激活力、夯基礎、強保障。  《意見》部署補短板的同時,強調樹標杆,提出要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推進農村改革系統集成、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特別是提出浙江要爭當農村改革探路者、城鄉融合模範生和鄉村振興排頭兵。
  • 南京鄉村亮出「綠色名片」 為「鄉村振興」生態賦能
    龍虎網訊(記者 王緣 攝影 朱熹 通訊員 胡根才 羅心寧) 紅了梢頭的欒樹、迎風綻放的黃花、蔥蘢蒼翠的林木……漫步在南京的鄉村有一種在植物園遊覽的錯覺。近年來,南京大力推進綠美村莊建設,市域鄉村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已建設綠美村莊基本形成了「村融於林、村隱於林、林村合一」的新格局。
  • 沂南:「項目+」賦能鄉村振興
    臨沂市沂南縣鄉村振興服務三隊駐大張莊村隊員於素華介紹。隨後服務三隊協調村裡以1000元1畝的價格流轉了村裡50畝地,平整土地並建設田間道路。經過立柱、鋪管、拉網、建隔離網等一系列步驟後,用39.6萬元扶貧資金在大張莊村建立了一個獼猴桃採摘示範園。據介紹,示範園建成之後服務隊把5畝作為一個號,通過抓鬮方式轉租給村裡的村民,目前50畝地已經全部被村民承包。
  • 讓鄉村美起來 讓農民富起來 推進鄉村振興黑龍江今年這樣幹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求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站在開啟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哈市各縣(市)把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擺在突出位置,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力量,推進鄉村振興,讓鄉村美起來,讓農民富起來。
  • 郎溪:實施五大振興工程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突出抓細「人才振興工程」推進從扶貧隊伍到人才振興的有效銜接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保障至關重要。近年來,郎溪縣著力強化人才隊伍梯隊建設,持續開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專項行動,重點培育致富帶頭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人才支撐。
  • 鄉村振興因地制宜才能「各美其美」
    深冬,洑水河畔的道縣梅花鎮貴頭村蔬菜基地裡一片繁忙,人們或是採摘蔬菜、或是整理裝箱、或是裝車待運,與身後阡陌縱橫的田疇、寬敞漂亮的草砂路、新穎氣派的村民樓房以及村中修繕一新的何寶珍故居、紀念館、銅像廣場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 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原標題: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紅薯長在哪裡?紅薯怎麼挖?怎樣的紅薯才好吃?」三興鎮恆暉大農業的紅薯地裡,傳來孩子們的陣陣提問聲。
  • 鄉村振興二十講:開江鄉村振興模式解析
    關注綠維文旅推進鄉村振興,幫你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實施。在即將到來的鄉村振興大潮中,綠維文旅作為第一個承接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的城鄉規劃甲級資質規劃設計院,把握住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內涵,把握政策的突破性方向,落地到縣域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落地到鄉村振興細胞——村莊的發展中。用頂層設計理念,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產業規劃、村莊規劃、鄉村綜合項目開發規劃等規劃設計創新理念與方法,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的服務。
  • 安徽郎溪:實施五大振興工程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突出抓細「人才振興工程」推進從扶貧隊伍到人才振興的有效銜接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保障至關重要。近年來,郎溪縣著力強化人才隊伍梯隊建設,持續開展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育專項行動,重點培育致富帶頭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人才支撐。
  • 投資4.8億元 建設美麗家園 推進鄉村振興--大同市雲州區149個村莊...
    投資4.8億元 建設美麗家園 推進鄉村振興 大同市雲州區149個村莊大變樣    今年以來,雲州區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舉全縣之力,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大力實施鄉村環境提質工程,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  立足新起點 展現新作為   今年3月,雲州區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對此項工作進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 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 培育文明鄉風助力鄉村振興
    會議指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從理念轉變、內容創新、制度完善、亮點打造等層面不斷探索,向歪風舊俗亮劍,豐富實踐載體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在廣大農村著力推動形成新風尚,為鄉村振興注入文明力量。
  • 「十三五」海港答卷:推進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入畫來
    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望;鄉村,正邁出鏗鏘的步伐……「十三五」以來,我區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農業結構深化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海港322平方公裡的沃土上,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全面展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 農安:因地制宜書寫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在農安大地徐徐鋪開。近年來,農安縣找準自身特色,做好與當地文化和地理條件相符合、相適應的建設規劃,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持續動力。
  • 清潔村莊振興鄉村有這六點,連在一起面面俱到,農民生活順心順意
    調整優化農村產業,重塑優良鄉村家園,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正當時,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打造「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美麗鄉村鄉村生活第二,助力鄉村振興升級換代農業產業結構是物質基礎,農業產業要做大做強這是建設美麗新鄉村的堅強後盾。農田種植業不能太單一,常規的糧食農作物產量穩定但是經濟價值偏低,可以多種植花生、棉花、大豆等經濟農作物。
  • 青島: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鄉村振興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青島 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鄉村振興山東省青島市在快速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同時,注重城鄉協調發展,大力推進鄉村振興。青島市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目標,以鄉村振興為總牽引,堅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定位,貫通制約鄉村振興的痛點堵點難點,實現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著力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
  • 自然資源:實施全域整治 賦能鄉村振興,全面監管土地違法違規!
    ,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整體開展農用地、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等,對閒置、利用低效、生態退化及環境破壞的區域實施國土空間綜合治理的活動。在建設用地整理方面,統籌農民住宅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類建設用地,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閒置建設用地整理,優化農村建設用地布局結構,提升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益和集約化水平,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融合發展用地。
  • 鄉村振興「煙臺篇章」丨生態振興變「盆景」為「風景」
    兩年多來,我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推進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堅持美麗鄉村示範,紮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92%、示範片內105個樣板村莊全部達到美麗鄉村A級標準、整治修復長島岸線20公裡……一個個美麗的「盆景」在生態振興的串聯下,編織成一道靚麗的「風景」,讓鄉村大地煥發出奪目光彩。
  • 中國業內專家探討鄉村民宿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業內專家探討鄉村民宿賦能鄉村振興 2020-10-11 19:14:57 李澤 攝   中新網大同10月11日電 (楊佩佩 馬靜波)第六屆全國民宿大會11日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舉辦,中國各界業內人士提出鄉村民宿賦能鄉村振興。  中國旅遊協會副秘書長佘小殷表示,在剛結束的中秋國慶長假期間,中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民宿成為文旅復甦和振興的重要力量。
  • 鄂溫克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日前我旗召開旗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會議聽取全旗「五大振興」工作開展情況,今天起鄂溫克新聞將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方面進行一一解讀,今天我們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內容為大家進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