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論·性/別丨遊戲也酷兒?

2020-12-23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電子遊戲從來不只是有關於消遣。嘗試對它加以觀察,人們可以投以不同的視角:有一個關於文化的視角,和一個關於技術的視角;可能還有一個關於玩遊戲的人的視角,和一個關於遊戲開發者的視角;甚至還有一個有關媒介的視角,和一個有關工業的視角;至少有一個關於社會變遷與遊戲歷史的視角,像缺一不可的兩聲部,在那名為消遣的河床上奏出一段文化的樂章。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

這一系列包含「批評的向度」「歷史的視線」「文化的邏輯」「媒介與現實性的擴張」等多組文章,邀請中、日、韓相關領域卓有精進的研究者、有志於遊戲研究的青年學人以及遊戲行業的前輩/從業人員等產學研各方面的遊戲同好聯合撰稿:嘗試提出遊戲批評的概念與觀點,圍繞遊戲批評的價值、可能、向度、路徑等展開討論;以歷史為向度,在文化與技術、東亞與全球、現代與後現代等脈絡下呈現遊戲史的源流及面向,梳理與探討遊戲文本與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的關聯,表明遊戲在從玩具向文化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性特徵;以批評的眼光,考察當下遊戲世界的內部性原理。辨析當下中國遊戲工業獨特的支配性文化生產機制,並在此之外,探尋遊戲(業)文化是否存在新的可能;聚焦於遊戲對傳統媒介的再生產以及現實因為遊戲而發生的改變。此外,這一系列還包括關於遊戲與性別話題的多篇文章,考察作為推動遊戲「進化」的原動力——性/別,討論遊戲中的性/別議題;以及關於遊戲的人的多篇文章,聚焦網管、主播、金幣農夫、代練、電競選手等年輕人,他們多是遊戲這一領域裡的邊緣/異色人群;最後還會為讀者推介一些海外書目,這些著作以遊戲為媒介,討論遊戲背後的宏大構圖,曾經並且正在為日韓的遊戲批評提供著參照系。

N Gin博士變身前

1996年,在《袋狼大進擊》這款遊戲中,娘裡娘氣的 N Gin博士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和許多電影或遊戲裡的瘋狂科學家一樣,N Gin博士愛搗鼓、發明各種儀器,熱愛科學。N Gin博士的特點是脾氣瘋狂、陰晴不定又歇斯底裡,他還熱愛各種粉色系列的打扮。有一次,N Gin博士向主角抱怨自己不夠美麗,於是,主角送給他一件粉紅色的蓬蓬裙、一支口紅和一雙芭蕾舞鞋拖鞋,這讓他高興透了,聲稱這身粉紅色裝扮帶給了他力量。作為一個可玩角色,N Gin博士的這身裝扮只是有了個藉口讓玩家本身提升遊戲實力,但這並不妨礙粉絲們認為這位博士是異裝癖,又或是一位躲在柜子裡的gay。在這之後的劇情裡,N Gin博士又數次表現出自己不喜歡女人。在20多年以後,N Gin博士的性取向依然是老玩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粉色系列的N Gin博士

N Gin博士算是電子遊戲世界裡的另類。電子遊戲自最初發展至今,都可以稱得上一種以異性戀範式主導的媒介文體。遊戲裡出現男性、女性角色,但凡有跟他們相關的浪漫故事,一般都是圍繞異性戀的腳本(script)所展開的。經典電子遊戲最大的受眾群是異性戀男性,在射擊、格鬥、通關遊戲裡,(男性)英雄救(女性)美人的橋段比比皆是。遊戲的設計者會假定消費者是一個異性戀男性,很少會設計非異性戀的故事。

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受到女權主義運動和LBGT運動的影響,許多主流媒體形式,例如電視劇、電影、音樂等等都多多少少受到酷兒風範的影響,開始嘗試作非異性戀的性彆氣質展演、身體打扮或是故事情節的設計。比如說《欲望都市》裡面出現了第一女主角Carrie的貼心gay蜜Stanford,後來出現以都市男女同志情慾為主題的電視劇《威爾和格蕾絲》《同志亦凡人》等等。

令人迷醉的21世紀來臨,有的流行偶像公開出櫃,有的在二次創造文體的影響下,粉絲樂於主動參與對偶像的言行舉止投射酷兒的欲望,為偶像組同性CP。然而,這種種發生的肆意狂歡的一切,卻很少蔓延到電子遊戲的世界裡。

那麼,遊戲世界裡,究竟有沒有酷兒的元素呢?答案是,少是少了點,還是有的。我們這篇文章,會結合近代遊戲文化史,梳理一下像N Gin博士一樣零落散落在各種電子遊戲裡的酷兒角色。

LGBT在早期電子遊戲中的歷史

20世紀90年代,電子遊戲裡極少出現LGBT的角色,很多角色只能像N Gin博士一樣,以一種性傾向成謎、曖昧不明的姿態出現在遊戲裡。有意、無意地留下酷兒的痕跡,留給玩家玩味。

回顧這一段歷史,我們需要了解美國任天堂在1980至1990年代中極端保守的自我道德審查。

(全文為Nintendo of America’s Video Game Content Guidelines [circa 1994],見http://www.tanookisite.com/nintendo-censorship/)

當時的任天堂在美國電子遊戲市場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遊戲系統是由任天堂開發的,遊戲製作軟體歸任天堂所有,可以說商店貨架上的絕大部分遊戲都必須獲得任天堂的許可。

當年美國社會也相對保守,家長們將電子遊戲視為會腐壞孩童的洪水猛獸。為了安撫這些家長,任天堂自己採取極端嚴格的家長式的審查制度,防止任何「有傷風化」的元素進入遊戲內容。同性戀、性裸露、香菸、酒水等等內容是不會出現遊戲裡的——這段黑歷史,估計任天堂自己都不願意記得。

這段時間,凡是經任天堂發售的遊戲都中規中矩,不敢「逾越雷池」半步。直到接近21世紀開頭才會偶爾出現一些具有酷兒意味的角色。比如說1988年任天堂發售的《超級馬裡奧兄弟USA》中,有一隻粉紅色的、打著蝴蝶結的小恐龍Birdo。

性別成謎的Birdo

自Birdo的角色發布以來,它的性別一直被玩家討論和猜測。日本手冊指出角色的名字是「Catherine」,但她寧願被稱為「Cathy」。在北美發行超級馬裡奧兄弟2的第一版手冊中,Birdo被系統定義為男性,但他認為自己是女性,寧可被稱為「Birdetta」。因為這些原因,Birdo被認為是最早出現在遊戲世界裡的跨性別角色。在很多年後,圍繞Birdo性別的爭議還沒有停歇。一項任天堂官方展開的民意調查中,Birdo被粉絲們選為任天堂遊戲中最佳女角色的第八名。同樣是民意調查,保守的GameDaily將Birdo列為十大最糟糕的馬裡奧之一人物設計,因為Birdo一直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性別 。

在這段時間,唯有一些小眾的遊戲公司,會開發一些公開有LGBT角色的、以LGBT情慾故事為核心敘事的遊戲。其中很典型的一款,是1986年由Infocom出版的Moonmist。

Moonmist的眾多故事線當中,有一位叫Vivian的女性藝術家,她與一位將與男人結婚的女人Dierdre是一對愛侶。在故事的開頭,Dierdre去世了,關於兩個女人熱戀的故事只存在於Vivian的回憶裡。在遊戲中,Vivian因為Dierdre的死亡極端痛苦,她認為是Dierdre的前未婚夫殺死了自己的愛人。她決意進行報復,但最終因為主角而被識破並被捕。

時間已經過去30多年,這款遊戲仍被奉為經典,因為它不僅是第一款包含女同志角色的遊戲,而且它發行時是在同性婚姻在全球範圍內仍然是非法的時候。這段時間出現在遊戲裡的LGBT角色,也很能反映當下性少數群體艱難的處境:不能公開、甜蜜地熱戀,一生都生活在陰暗與秘密裡。比如說1995年的The Orion Conspiracy裡,玩家在裡面扮演一個尋找失蹤兒子的父親的角色。在調查過程中,這位父親意外遇到了兒子的同性戀人,才開始真正了解兒子,了解他們的愛情故事。

對於當時的遊戲設計者出於什麼原因設計這些邊緣性少數人物,相關的報導非常少。當時很多小型遊戲開發生存艱難,開發Moonmist的Infocom公司也是一樣,正在裁員。我們猜測Moonmist是遊戲開發者Stu Galley的一次破釜沉舟的商業選擇。畢竟在遊戲中推出新奇的人物,可能會吸引到更多的玩家。

The Orion Conspiracy裡發現兒子是gay的父親。

千禧年後:揚眉吐氣的LGBT遊戲角色

進入千禧年後,各國的同志運動碩果纍纍,同性婚姻法在荷蘭、德國、芬蘭等國家紛紛生效,各種同性民事聯盟和性少數反歧視法也逐步形成。也即是說在現實生活裡,雖然做不到人人都尊重LGBT群體,但至少在一些國家,人們對LGBT人群的包容度越來越高,從而使得遊戲開發者可以向電子遊戲裡加入更多的關於多元性別的設置、LGBT角色和他們的愛情故事。

在2000年前期,關於遊戲中角色設置最大的變化應該是對於可玩角色的性別和性傾向選擇的多元化。比如說,在來自於BioWare的RPG扮演遊戲《翡翠帝國》裡,玩家可以扮演男性或女性角色,也可以選擇和一位異性的或者同性的非可玩角色開展浪漫關係。這讓那些LGBT玩家、或者想要體驗同性情慾的玩家有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在充斥著異性戀的電子遊戲中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角色來展開遊戲,在當時是一件開天闢地且有趣的設定。《翡翠帝國》的設計者Drew Karpyshyn說的,他想讓遊戲角色變得獨一無二,有血有肉,能夠以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到更多的玩家;之所以加入LGBT元素,也只是為了讓遊戲設定變得更加豐滿,這樣的多樣性、包容性,是新時代的講述者需要的工具,讓遊戲內涵能夠達到他們所想要表達的高度。同樣的遊戲設置還有《模擬人生3》和《最終幻想14》裡允許同性角色結婚的設置。

但真正公開的以LGBT角色作為主要可玩角色出現,也還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且每次出現,都會惹到恐同保守玩家的爭議(或者被吐槽「過分政治正確」)。比如,2018年,《最後的生還者2》預告片裡出現了兩位女性角色Ellie與Dina,誰都可以感受到兩位女性之間令人迷醉的性吸引力。就在預告片裡,兩位角色擁抱、親吻了,這讓Twitter上的遊戲玩家炸開了鍋。有的玩家為此慶祝,也有的忍不住發牢騷——遊戲就是遊戲,為什麼要搞得這麼政治化?

《最後的生還者2》預告片

關於LGBT形象的刻板印象

可見,近年來隨著社會潮流和LGBT平權運動的不斷發展,電子遊戲中的LGBTQ角色逐漸增多,對LGBTQ友好的玩家群體也隨之增加。在本文進入尾聲的時候,我們還需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由於遊戲由來已久的男性主導的產業結構,導致至今為止,遊戲世界表現的LGBT形象還是傾向於單一且刻板化的。

在早期,處理遊戲中的LGBT角色形象,除了文字設定或者從其他角色口中了解,還有一種就是通過性別倒置來揭示他們的性取向。最常見的,就是男同性戀一般都是被設計成娘娘腔的形象(穿著打扮靠近女性,同時具有女性化的行為舉止)來體現的,而這些形象的原型通常來源於其他流行文化,比如好萊塢電影和電視節目。諸如此類的對LGBT群體的不了解以及性別刻板印象被帶入了遊戲當中,使得許多遊戲裡的同性戀形象都是片面且滑稽可笑的。

當然也有挑戰對於LGBT刻板印象的遊戲。比如,2017年發表的《夢幻老爹》(Dream Daddy)這款約會戀愛遊戲。玩家扮演一位單身父親,帶著女兒來到了一個名叫楓樹灣的小鎮,與生活在那裡的幾位父親開展浪漫的關係(有點像受眾主體為同性戀和熱愛bl文化的女性群眾的galgame)。

夢幻老爹

《夢幻老爹》裡面的角色非常貼近生活,有白人、黑人、黃種人可選,有打扮精緻的,也有比較隨意的,還有一位跨性別者,高矮胖瘦一應俱全。故事大多圍繞著單身父親與鄰居們展開,同時強調著人際關係、選擇和交往、愛情和親情等深層次的方面。雖然這是一款戀愛模擬遊戲,但父親們的對話通常都是自己的孩子以及如何成為一名好爸爸,並且遊戲中也多次涉及到玩家該如何扮演一位父親。比如當發現孩子明顯不開心了,你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又或者是你是選擇給予孩子私密空間,還是對其進行獨裁教育。這些內容都滲透在每一次談話和選擇中,讓玩家們在與鄰居們談戀愛的時候不至於那麼出戲,從而忘記自己身為父親的身份。除了玩家本身這個父親角色外,遊戲對於其他父親的刻畫也非常到位且豐富。比如Damien,他是一位跨性別者,非常熱愛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穿著打扮十分哥特,有著一位叛逆的兒子。他與玩家所扮演的角色的情感進展,就是非常浪漫的。從自己的孩子聊到自己的愛好,到邀請去看電影,再到第一次約會、第一個吻,兩人之間小心翼翼且朦朧的感情,更能使玩家產生共鳴。這款遊戲在發表後能產生如此大社會反響,應歸功於其接地氣且真誠的故事內容,讓玩家們能夠看到一位同性戀,也是能成為一名好父親的,同時和其他父親間普通又浪漫的愛情,也能讓LGBT群體共情和接受。這裡面對於LGBT形象的描寫,並不是一些僅僅將外表形象進行性別倒置的遊戲所能體現出來的。

暴雪遊戲的發言人Steven Choo說,「就像在現實生活中一樣,我們的角色及其身份和背景的多樣性有助於創造一個更豐富,更深刻的整體虛構世界。」像《奇異人生》中的Max和Chloe,《最後的生還者》中的Bill和Ellie,還有像《守望先鋒》中的獵空等等,近幾年遊戲中所展現出來的LGBT群體變得不再那麼譁眾取寵,而是變得平凡普通,就像是能在生活中擦肩而過的路人,而這些角色的注入,能夠讓整個遊戲變得完整且真實。

《守望先鋒》官方漫畫裡的獵空和她女朋友

作者註:本文遊戲資料的整理有賴於LGBTQ Game Archive (https://lgbtqgamearchive.com/),這個歸檔是由Temple University’s Lew Klein College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的Adrienne Shaw教授開展的公益項目。

相關焦點

  • 遊戲論·性/別丨非一般向遊戲批判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梳理與探討遊戲文本與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的關聯,表明遊戲在從玩具向文化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性特徵;以批評的眼光,考察當下遊戲世界的內部性原理。
  • 遊戲論·性/別丨女性向手遊:遊戲和女性的互相想像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表明遊戲在從玩具向文化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性特徵;以批評的眼光,考察當下遊戲世界的內部性原理。
  • 遊戲論丨批評的向度:從「遊戲批評」到「玩遊戲批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自本期開始,在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這一系列包含「批評的向度」「歷史的視線」「文化的邏輯」「媒介與現實性的擴張」等多組文章,邀請中、日、韓相關領域卓有精進的研究者、有志於遊戲研究的青年學人以及遊戲行業的前輩/從業人員等產學研各方面的遊戲同好聯合撰稿:嘗試提出遊戲批評的概念與觀點,圍繞遊戲批評的價值、可能、向度、路徑等展開討論;以歷史為向度,在文化與技術、東亞與全球、現代與後現代等脈絡下呈現遊戲史的源流及面向
  • 遊戲論·現實的媒介丨MOBA遊戲與一個世界的症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表明遊戲在從玩具向文化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性特徵;以批評的眼光,考察當下遊戲世界的內部性原理。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丨規則與虛構交織的人類文明發展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梳理與探討遊戲文本與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的關聯,表明遊戲在從玩具向文化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性特徵;以批評的眼光,考察當下遊戲世界的內部性原理。
  • 遊戲論·文化的邏輯丨回顧街機「現代史」,從PUMP開始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表明遊戲在從玩具向文化媒體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性特徵;以批評的眼光,考察當下遊戲世界的內部性原理。
  • 遊戲論·現實的媒介丨動漫中的遊戲表象與雙環境化的想像力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這一系列包含「批評的向度」「歷史的視線」「文化的邏輯」「媒介與現實性的擴張」等多組文章,邀請中、日、韓相關領域卓有精進的研究者、有志於遊戲研究的青年學人以及遊戲行業的前輩/從業人員等產學研各方面的遊戲同好聯合撰稿:嘗試提出遊戲批評的概念與觀點,圍繞遊戲批評的價值、可能、向度、路徑等展開討論;以歷史為向度,在文化與技術、東亞與全球、現代與後現代等脈絡下呈現遊戲史的源流及面向,梳理與探討遊戲文本與社會文化思潮之間的關聯
  • HD大家 ▎論城市的遊戲性
    博弈論創立於上世紀中期,意思是每個對弈者在決定採取何種行動時,不但要根據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也要考慮到他的決策行為對其他人的可能影響,以及其他人的行為對他的可能影響,通過選擇最佳行動計劃,來尋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以專業術語描述,博弈論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直接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日本遊戲批評小史:「厲害」的遊戲文化
    對中澤新一的觀點也存在一些批判的聲音 ,他的這種論述方式本身並不是日本的批評獨創,在歐美的遊戲論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另外,與現代社會論以及資本主義論無關的對遊戲本身進行批評的運動,始於電腦遊戲產業開始興盛的20世紀80年代。遊戲的「批評」是從哪裡開始的呢?其答案因判斷標準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 遊戲論·歷史的維度丨韓國遊戲產業萌芽,從遊戲廳到個人電腦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試圖從人文/思潮的角度,儘可能全面考察與把握當下遊戲性現實的主要面向,並提出遊戲批評的可能性。每周六推出「遊戲論」系列文章。這一系列包含「批評的向度」「歷史的視線」「文化的邏輯」「媒介與現實性的擴張」等多組文章,邀請中、日、韓相關領域卓有精進的研究者、有志於遊戲研究的青年學人以及遊戲行業的前輩/從業人員等產學研各方面的遊戲同好聯合撰稿:嘗試提出遊戲批評的概念與觀點,圍繞遊戲批評的價值、可能、向度、路徑等展開討論;以歷史為向度,在文化與技術、東亞與全球、現代與後現代等脈絡下呈現遊戲史的源流及面向
  • 為何他們叫「酷兒」?
    這裡所說的酷兒可不是我們小時候喝的酷兒。Queer 的本意是古怪的,與通常不同的,原是西方主流文化對同性戀的貶稱,但從1980年代開始,這個詞在同性戀群體中被廣泛的使用。其中涵蓋了所持立場與傳統標準不同的人,而不一定是同性戀者,還有雙性戀、變性者等非異性戀群體。
  • 劉勇直播答疑:如何區分商業遊戲與遊戲性遊戲?
    「商業遊戲」與「遊戲性遊戲」是怎麼定義的?國內遊戲策劃生存的基本素質都有哪些?最近比較火爆的H5小遊戲發展趨勢與方向。
  •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及其兒童遊戲分類
    一、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階段理論.他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是有階段性的
  •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前遊戲論真題
    ,這屬於遊戲現場指導中間接的言語方式中的(   )A.評論B.建議C.描述D.詢問5.20世紀中葉流行的三種遊戲理論分別是(   )A.剩餘精力說、活動論、發洩論B.發洩論、認知發展論、活動論C.認知發展論、生活預備說、覺醒論D.活動論、發洩論、元交際論6.美國心理學家霍爾提出的遊戲論點被稱為
  • 遊戲與社會|批判性遊戲:做頭號玩家的正確姿勢
    另一方面,也有文章公開為遊戲辯護,倡導大眾以更可客觀的視角看待遊戲這一新媒體。至今,這場有關所謂「遊戲成癮」的討論依然懸而未決,沒有定論。無可否認的是,從「爆肝」與「氪金」,從「DAU」(每日活躍用戶數量)到月流水,從電競選手到遊戲主播,以娛樂和消費為導向的標籤頻頻出現在一些遊戲媒體上,在很大程度上建構著當前的遊戲文化矩陣。
  • 時差播客:酷兒、跨性別與情感理論
    偏執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像是陰謀論其實也是基於偏執所發展出來的。但在情感理論裡面我們不會是負面地去刻畫任何一種情感,我們不會去評判說這個情感是好的、這個情感是壞的,而是關注情感可以做些什麼。當然,陰謀論肯定是對社會和民族產生傷害的現象。但其實很多左翼的理論也是充滿了偏執。比如對結構懷疑,對社會的關係的重新批判,對於精英和在位者的批判,它其實也充滿了偏執的動能。
  • 一場關於酷兒的對話
    D:很多酷兒攝影作品都圍繞「性」和「身體」等主題,特別是在紐約。對我而言,雖然你的作品也被解讀成「酷兒攝影」,但我很喜歡的一點是,它們沒有明顯的暗示,並不依靠「性」或「身體」來表達酷兒文化。這是有意為之的嗎? P:我太喜歡這個提問了。沒錯,確實是有意的。
  • 你最喜歡的遊戲主題曲或者遊戲相關音樂是什麼?為什麼喜歡?丨問爆...
    忘川其他老師提的不少曲子我都超愛,但說起遊戲原聲啟蒙,必然是《聖女之歌》——我就是因為這款遊戲,才開始關注、重視BGM,並掉進搜集遊戲原聲碟的大坑,遊戲的主旋律《塵世聚散》,也是我當年最愛的曲子。從意義層面來說,沒有別的可以取代它的地位。
  • 將色彩與遊戲性完美結合 益智小遊戲《Coloristic》
    將色彩與遊戲性完美結合 益智小遊戲《Coloristic》 來源:www.18183.com作者:千島時間:2017-10-08 分享到: 《Coloristic》是一款十分簡單,又將色澤和遊戲性完美結合的遊戲作品。
  • 成人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學前兒童遊戲論》複習題一
    成人高等學校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學前兒童遊戲論》複習題一A、象徵性遊戲 B、結構遊戲C、規則遊戲 D、練習性遊戲9、雖然關於遊戲的論述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時代,但真正對遊戲進行系統研究,試圖建構遊戲的理論,則是在( )世紀後半期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