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調研行系列報導③
編者按
在遵循城市發展規律前提下,我市率先在中部地區把建設自然公園城市的大旗舉起來,各縣市區加強實踐探索,勇當試驗田、示範區。本報推出「建設自然生態公園城市調研行」系列報導,敬請讀者關注。
幽幽陸水河,猶如玉帶穿城過;巍巍龍翔山,傲然佇立城中央。
數十個生態小廣場、小遊園星羅棋布,高樓大廈間蔥蘢點綴,出門見綠,抬頭見景,溫馨和諧畫面處處可見。
山水相融,城景一體。這是千年古城,亦是今朝明珠——赤壁,好一座山水生態活力新城。
妙手繪就藍圖,生態彰顯活力
清晨,推開窗戶,75歲的馮爹臉上的笑容就從密布的褶子裡彌散開來。
「在赤壁生活了一輩子,現在趕上了最好的日子。」馮爹說。
去年,老兩口搬入生態新城裡的新房。如今的赤壁,讓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還是這片熟悉的土地,但日新月異的變化讓我目不暇接」。
打開赤壁市地圖,生態新城位於城區東部,距老城區約3公裡,龍翔山、陸水湖等山水特色鮮明,京港澳高速,武廣高鐵等公路鐵路四通八達。
從沿河大道到河北大道再到蒲圻大道,從「一條龍」、「四面像」到城北新區再到「產城一體」,不知不覺中,赤壁城市建設從一片荒野蝶變成最具活力的城市中心。
與自然生長的城市不同,赤壁生態新城在一片「白紙」上鋪陳,起步之初就高規格進行城市建設規劃,繪就生態宜居的藍圖。
這片16平方公裡土地的命運被改寫,城中村改造,村民變市民;體育中心、砂子嶺公園、政務服務中心、檔案館、汙水處理廠等民生項目落地落實;56公裡城市綠道鋪展開來,城區綠化面積28萬平方米,綠化率高達77.1%。
北山大道、建設大道、赤壁大道、河北大道、瑞通大道等5條城區主幹道,構建起赤壁市城市建設的「骨架」;龍翔路、東風路、黃蓋路……條條道路相連相通,生態新城片區建起「五縱十橫」路網。
砂子嶺公園,赤壁市中心城區三大城市綜合公園之一,佔地586畝,充分體驗「在水一方」的浪漫。漫步廊橋,人與水相依,湖與城共融。
該公園建設方負責人程勝告訴記者,公園建設是赤壁高新區產業的生活配套,豐富了工人業餘生活,同時也帶動了周邊房地產發展,成為生態新城吸引人氣的「磁極」。
陳爾鵬本是中夥鋪鎮人,幾年前他把家裡的地流轉出去,而後在新城務工。隨著收入越來越高,他便在新城買了房。陳爾鵬一家的生活折射出了赤壁生態新城村民變市民的歷史變遷。
「洗腳進城後,如果沒有工作崗位和穩定收入,日子也過不好。」赤壁市住建局副局長陳良駒說,近年來,赤壁市高度重視生態新城產業培育,努力讓每一個進入新城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讓城市能夠支撐更多的人居住生活。
撥動歷史原脈,凸顯人文底蘊
古城牆猶如城市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座城的歷史原脈和人文底蘊。
古城牆蒲圻古城位於今赤壁市中心,距古城2公裡即是著名的陸水湖。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7年,蒲圻縣從陸溪川中遷於此,當時無城,以山水為屏。從明萬曆3年至清嘉慶3年,歷經223年,幾經變遷修築而成,整個古城牆外牆採用青石壘築,內牆採用部分條石和青磚,城牆內填泥石,表層鋪青石板,全城周長3.5公裡。
9月8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有200多年歷史的蒲圻古城牆西門城樓,經過多年的修復,已經恢復昔日的容顏。
市民劉女士饒有興致地為遠道而來的朋友當「導遊」。「古城牆充滿著古樸韻味,即便我們這些本地人,依舊是來了還想來。」她的言語間充滿了自豪。
古城牆周圍,曾是違建「災區」。為了讓古城「新」起來,赤壁市組建了修復和保護蒲圻古城牆指揮部,完善古城牆基礎設施,重塑古城牆吸引力。
在文化與商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我們充分保護古城牆的歷史文化價值。前幾年,一個上市地產公司看中了古城牆的文化價值及商業輻射效應,想在周邊修建一棟30層的摩爾城,並做了項目前期調研。赤壁市委市政府在廣泛徵求民意後,第一時間叫停了該項目,認為古城牆要在保護性開發基礎上,優化「老業態」,發展「新業態」,要切實提升赤壁古城的內涵和底蘊。
近年來,赤壁市將文化因素滲入城市的各個角落。在老城區,茶葉一條街講述著赤壁茶文化的歷史;赤馬港溼地公園的文化長廊,帶你領略「三國在這裡定格,三峽從這裡走來」。
走在老城區的林蔭小道,濃濃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氣息撲面而來。赤壁市歷史文化、文人墨客、國家領導人關於赤壁的題詞批示內容等刻成的石碑躍然眼前,不禁讓人感嘆: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在這裡得到完美交融。
提升城市品質,驅動幸福赤壁
赤壁市委書記盛文軍說,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則是「城市提質」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赤壁聚焦群眾關切,緊盯群眾期盼,優先加強供水、供氣、公共文化服務、教育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讓城市從「面子」美到「裡子」。
舊貌換新顏,老城區「脫胎換骨」。投資8.64億元推進27個老舊小區改造和27個小區紅線外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實現「一區一特」。打造「15分鐘生活圈」,讓市民從居住地出發,步行十五分鐘路程內,衣食住行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全方位服務都能解決,城區供水量提升至16萬噸/日、主城區85%的居民用上天然氣。
赤壁市住建局局長項鵬說,赤壁城市建設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小而精」上做文章。比如河北大道,道路上的護欄用盆景點綴,四季常開常綠的花卉樹葉成為道路上的亮麗風景線。
「現在城區處處都有『口袋公園』,出門就是綠景,環境真美!」居民張杰遠是「老赤壁人」,一談起城市變化,便忍不住誇讚。他口中的「口袋公園」雖然面積不大,卻「五臟俱全」,不僅栽種各類綠植,還有序擺放著可供居民休息的座椅。
去年8月,赤壁與金山雲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開啟人工智慧及智慧城市建設,手機掃碼服務,創新智慧公交、人文公交、科技公交等新的生活方式,打造港灣式公交站臺,給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2010年,我剛來赤壁時,這裡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大工地,到處在施工。現在,工地變成商業綜合體、大公園、體育館,赤壁變得越來越有顏值。」從武漢嫁到赤壁的媳婦李小晶說,從最初的「不情願」,到現在的「不願走」,其心態的轉變正是源於城市品質的跨越式提升。
夜晚,華燈初上,集玻璃棧道、3D橋面於一體東洲人行橋上,遊人如織,熱鬧非凡。陸水河兩岸,燈光閃爍,五彩斑斕,映照著漫步在親水步道上的人流,仿佛在向他們訴說著「變遷的故事」。
來源:鹹寧網
鹹寧日報全媒體記者:祝寶成 王恬 特約記者:童金健
原標題:《赤壁:怎樣打造山水生態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