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三桂起兵反叛時佔據了半壁江山,為何最終功敗垂成
1673年11月21日,西南邊陲傳來巨變:平西王吳三桂起兵反叛了。 吳三桂殺掉不肯順從於他的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打著「先皇三太子」的幌子,發布興明討清的檄文,並致信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和臺灣鄭經,邀約一起進攻清朝。
-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清廷二倍,佔據半壁江山,為何最後失敗了?
本文主要分析吳三桂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反清為何還會失敗。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規模有多大?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康熙決定裁撤三藩,隨後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公然反叛朝廷。而當時清廷僅僅調集七萬兵馬,根本無法與三藩相抗衡,所以三藩之亂之初,吳三桂一路攻城略地,從雲南一直打到湖南,馬飲長江,而後三藩隨後響應。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一片石激戰後,李自成潰退北京,而吳三桂成功向多爾袞遞交」投名狀「。此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一路潰敗,退山西、敗陝西、最終亡於湖北。李自成身死國滅,天下形勢驟變,原本金、大順、大明三股大勢力的角逐,最終演變成大清和南明的對決。
-
小富即安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
至於其他歷史人物,或許依然燦爛輝煌,卻未必能有如此大神通,只能算是時勢下的英雄。為了把山海關賣個好價錢,他從清廷那裡得到了「平西王」的承諾,注意是平西親王,而且是裂土封藩那種,有清一代的漢人裡,除了他就是「三順王」之首的孔有德。為了利益能夠兌現,他清醒地拒絕了李自成給他開出的「歸還太子、就任攝政王」條件,轉而迎清軍入關,使局勢再難收拾。
-
吳三桂起兵反清時,為何要打出崇禎三太子的招牌?又為何不管用?
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因不願被清廷撤藩,和清廷的矛盾已不可調和,故聯合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退居臺澎的鄭成功之子鄭經,公開扯旗反清,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的序幕。
-
吳三桂稱帝反清,只因為他殺了一個人,卻失去了漢人的心
吳三桂,明崇禎年代官至總兵,被封伯爵之位,降清之後又被封為平西王,可以說是除了狄仁傑之外第二個歷經兩朝君主卻都能位極人臣的人了吧,但他的鯨魚與狄仁傑截然不同。狄仁傑是在兩朝都屬肱股之臣,深得兩朝皇帝信任重用,最終安度晚年,為後人和當朝官員敬重,而吳三桂其人,背叛崇禎帝,引清軍入關,絞殺南明永曆帝,在明朝及漢人眼裡是不折不扣的奸臣叛徒,而為官清朝時又在康熙在位時,自立為王,在衡州登基稱帝已被清軍攻破作為亂臣賊子被殺告終,在明清兩朝隨都位高權重但都不得當朝君主信任,死後仍被當做亂臣賊子留名,可謂一輩子活得戰戰兢兢卻不得善終,可悲可嘆。
-
吳三桂走不通朱元璋的軍事路,玩不轉曹操的政治道
而此時卻要起兵反清興明,天下人皆知其心,響應只不過是漢人的情懷而已,還有各自的那點私心。吳三桂若趁機渡江,或是經四川入陝西,在北方響應之初,勝率還是非常高的。可惜,他想肅清江南,與清朝劃江而治,那討虜之名便不再成立了。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滿清剛入主中原之時,根基很不穩,又沒有統治大國的經驗,這時滿清的最高統治者不得不分出部分權力和漢人的地主階級共享,「三藩」其實就是漢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 等到滿清站穩腳跟後,中央和地方就存在權力相等的矛盾,所以,必然會爆發權力之爭。滿清統治者已經感覺到了地方權力的威脅,所以,他們時刻會關注著漢人功臣的動向。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矛盾。
-
吳三桂其實勝利在望
實際上吳三桂同志差一點就推翻了滿洲人在中國的統治。吳三桂雲南起兵時有5萬多兵馬,其中包括了正規軍五十三佐領,大概有3萬多人,人數雖然不多,但都是百裡挑一的精兵。除了這一點,清政府為了拉攏吳三桂,又將吳三桂的部將王輔臣提拔為陝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四川總兵吳之茂也曾經是吳三桂的手下。除此以外,王儲、王屏藩、馬寶等十幾個吳三桂的心腹愛將被提為雲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大大增強。應該來說,吳三桂起義的基礎還是比較強大的。不過,他的對手毛頭小夥康熙,麾下的清朝正規軍超過了30萬。
-
明朝末幾萬人的滿清,為什麼能打敗三億漢人?
明末所謂的「漢人」在人口數量上對滿人有絕對優勢,三、四億是沒問題的,但是滿人可不是只有幾萬人啊,至少有也有五十萬到一百萬。但人數不是關鍵,關鍵是幾億漢人和幾十萬的滿人到底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滿人厲害,漢人不行?兩者關鍵的差別是什麼?
-
打開國門迎清軍的吳三桂,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的?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晚年聯絡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稱「三藩之亂」。那麼,為什麼親手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又會反了清王朝呢,身經百戰的沙場老將吳三桂又為什麼會輸給沒打過仗的康熙呢?一,權勢燻天清軍入關之初,由於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將安定南方。
-
清代明後,一位漢人請求多爾袞,讓漢人都剃髮易服
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決定讓漢人習慣滿人的生活方式,其表現之一,就是「剃髮令」。但由於當時清軍入關不久,局勢還不穩定,加之反抗此舉的人大有人在,於是又解除了剃髮令。本以為這場鬧劇結束了,可是不久後,一位漢人又向多爾袞提出「剃髮令」。他就是孫之獬。
-
若吳三桂不發動「三藩之亂」,老實接受「削藩」,會得以善終嗎?
若吳三桂不發動「三藩之亂」,老實接受「削藩」,會得以善終嗎?當時的情況是親政後的康熙帝已決意撤藩 。他這樣做亦有苦衷:既有忌憚三藩手握重兵、尾大不掉方面的顧慮,又有統一政令、減輕朝廷財政負擔方面的考量,而且他撤藩的決心是相當堅定的。
-
大明王朝的絕唱:永曆帝在緬甸被吳三桂弓弦勒死
乃將軍不避艱險,請命遠來,提數十萬之眾,窮追逆族之身,何視天下之不廣哉?豈天覆地載之中,獨不容僕一人乎?抑對王錫爵之後,猶欲殲僕以邀功乎? 第思高皇帝(朱元璋)櫛風沐雨之天下,猶不能貽留片地,以為將軍建功之所,將軍既毀我室,又欲取我子,讀《鴟鴞》之章,能不慘然心惻乎?將軍猶是世祿之裔,即不為僕憐,獨不念先帝乎?即不念先帝,獨不念二祖列宗乎?
-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是蓄謀還是被迫?還原隱藏的真相
順治元年,吳三桂投降了清廷,引清軍人山海關。從此,吳三桂就成了清軍徵服中原大地的走卒和鎮壓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政權的劊子手。「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鞭撻吳三桂引清兵人關的可恥行為,從而引起了人們對吳三桂的憎恨。
-
清末漢人已經手握大權,為何沒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三點說明
自從太平天國起義之後,鹹豐就見到咗佢哋滿族八旗嘅能耐,咪要拎重用漢人,咪畀壓迫二百年嘅漢族終於有咗出頭之日,曾國藩、李鴻章等相繼手握大權。可以講,清朝之所以可以堅持到二十世紀,靠嘅正系呢幾位漢人嘅鼎立支持。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隨著大順的崛起,明朝九邊逐步為農民軍所佔領,明朝安內攘外的九邊精銳被摧毀,明朝也隨之滅亡。清朝入關後陸續攻佔了九邊地區,為清朝全面南下、集中力量進攻南明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得九邊者得天下」。明九邊示意圖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在哪裡?
-
堅壁清野,舍老爹也不降,細說吳三桂與李自成的山海關之戰第一日
二十日傍晚,經過8天路程,李自成6萬前鋒方才齊集山海關前十五裡的七星寨,但沒有立刻發動攻勢,因為李自成聽了之前六名官紳的話,相信吳三桂會投降。至此,吳三桂前兩個部署的戰略目的都已順利完成,成功地最大限度延緩了大順軍的進軍速度。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看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