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祖孫搬遷共享幸福生活|赫章縣羅州鎮扶貧幹部姚迪

2020-12-14 天眼新聞

「還路村,路不還,群眾發展很艱難,」位於赫章縣羅州鎮的還路村,四面環山,地勢陡峭,土地貧瘠,各種因數限制著還路村的發展。

在還路村還路組的半山深處,翟培發家祖孫4人過著「隱居」生活。對於常做移民搬遷工作的我來說,也不知到少次來到環路村動員搬遷。

2017年的一個下雨天,我同大家前往翟培發家,大家行沿著泥濘不堪的小路小心翼翼的走著,生怕一個不小心跌下山溝去,在不知不覺中,路旁的水珠打溼大家的褲腿。來到翟培發家門口,一個老人躬著腰,一隻手拿著盆,一隻手拿著鍋,步履蹣跚的老人映入眼帘。「快走屋頭坐」,老人邊說邊招呼我們進屋。

詢問得知,老人手中的盆是用來接水的,「最怕下雨天了,外頭下大雨,屋頭下小雨」,老人看著我們,尷尬的笑著說。

一路走來,我全身溼透,有了些許疲憊,但當我走進屋,準備坐下休息時,卻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而一旁的幾位村幹部已將就坐在老人家的門檻上。

翟培發老人已經80多歲了,按常理該是兒孫滿堂,坐享清福的年紀了,但他卻承受著喪偶喪子雙痛,二十多年前老伴就離他而去,八年前兒子又因事故去世,兒媳婦改嫁,多年來,翟培發獨自照顧三個年幼的孫女,生活之艱辛發展之困難可想而知。

「老翟,我們前幾次來給你說的,你們家全部搬到赫章城裡住,考慮得怎麼樣了?」。我問道,村支書對翟培發說:「我考慮了的,搬到城裡去住,確實是個好事情,但是我年紀大了,孫女都還小,我們在城裡沒有收入,怎麼過生活,所以我還是不去了」。說這話時,老人的眼睛有些許泛紅。我可以感覺到老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對未來生活不可知的擔憂。

「我們要想盡辦法,消除老翟的顧慮,一定要讓他家搬。」,這是我們一行人在返程路上達成的一致意見。此後,鎮黨委、政府領導和村幹部又多次到翟陪發家中作其動員工作,安排車輛送翟培發到縣城安置點參觀新房。經過不懈的努力,翟培發同意了搬遷。「搬」!老翟說這話時,鼓了很大勇氣,下了很大的決心。2018年6月,在羅州鎮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的組織下,翟培發祖孫4人踏上了去新家的路,開啟了美好幸福新生活。

溫暖的陽關灑在身上,讓人有些慵懶。我們的車停在銀山社區的門口,一行人勁直往裡走。今天大家約好一起來看望翟培發,剛走到社區廣場,便看到老翟坐在廣場上觀看象棋比賽。老翟看到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急忙拉著我們到他家裡。老翟的新家是3室2廳一廚一衛的布局,新房貼了地板磚,還免費配備了家具和家電。我們問老翟搬遷後生活是否適應,老翟說「社區把我家納進了低保,每個月的低保我們吃穿下來還有剩,還給我3個孫女安排了學校,我每天都要到廣場上逛幾圈,身體比以前好多了,趕場天我還要去趕場嘞。

臨走時,老翟激動的拉著我們的手,現在的政策太好了,「感謝共產黨,感謝你們」。您搬遷了,過得幸福我就放心了!

望著老人溼潤的雙眼,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幫一方貧群眾搬出大山,過上幸福生活,我深感做扶貧工作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張仁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整理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從大學教師到扶貧幹部|赫章縣朱明鎮黨委副書記熊斌
    我叫熊斌,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現掛職任赫章縣朱明鎮黨委副書記。從未想過會到鄉鎮工作的我,在2019年6月17日,因脫貧攻堅工作需要,被學校派到赫章縣朱明鎮掛職幫扶。為了儘快進入角色、適應工作崗位,我加班加點學習脫貧攻堅「應知應會」,當以「92分」的優異成績通過縣委組織部組織的「脫貧攻堅應知應會測試」後,我的信心大增了、幹勁更足了。在工作中,我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的「酸甜苦辣」|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
    我叫陳瓊,赫章縣河鎮鄉雙樂村駐村幫扶幹部。  2019年7月我到雙樂村,駐村一年多來,我體會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辛酸與無悔、艱辛與幸福、付出與擔當,也品嘗到了扶貧幹部的「酸、甜、苦、辣」。村民羅光友長期和侄兒子居住,覺得住的不稱心,我建議他到河鎮鄉養老院居住,現在過的很幸福,每天都笑呵呵的,他說「現在的居住環境比以前好多了,每天散散步,回來就有飯吃,有水果吃,國家的政策好啊。」駐村工作隊關懷的「暖心」。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 融入幸福之家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在我成家之後,我們夫妻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內,生活依舊艱苦。為了生活,多年來我們夫妻只好帶著家中的3個小孩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供小孩讀書上學。逢年過節回來,一家5口也只能擠在不足20平米家裡,實屬難安。後來,我家被村裡評為貧困戶。在國家好政策的持續幫扶下,我逐漸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 「我的扶貧故事」搬遷戶的幸福故事丨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幫扶幹部...
    2017年調整結對幫扶貧困戶時,我與王會結緣,我們共同書寫了發生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幸福故事。  王會是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小冬瓜林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7口人。但困擾王會的遠不止生活開支困難,還有住房問題,他們一家人常年擠住在一個不足7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的瓦房內,除去休息、吃飯的地方,家裡基本騰不出其他的「空地」。用王會的話說:「人和牲口住的地方就只隔著一塊木板,由於家裡面放不下多餘的床,有時候來個親戚朋友,我都不好意思留人家住一晚上。」
  • 「我的扶貧故事」新市民的幸福生活|望謨縣甘萊幼兒園王業萍
    我叫王業萍 ,是一名幼兒教師,也是服務望謨縣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名「新市民」。2019年6月,望謨縣已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為保障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子女有良好的教育,在縣城各安置點修建了嶄新漂亮的學校,我接到一項任務,到甘萊安置點一所新建的幼兒園主持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國家政策一路宣講  披著星星  頂著月亮  你是扶貧的趕路人  尋產業,謀發展  田地裡有花也有糧  聽,那採花姑娘山歌悠揚  貧困勞動力收入有保障  看,阿西裡西草原上的牛羊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初次入村扶貧宣傳時,我滿是侷促與不安,一是擔心文化的不同冒犯了這個神聖之地,二是語言不同難以完成扶貧宣傳。為此在心底提醒自己要儘量用柔和的語氣、通俗易懂的言語向村民宣傳。然而隨著工作逐漸開展,我發現自己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一入村,村中年長者都會跟你打招呼:「妹,你來了!」每家每戶都熱情的邀請我們到家中坐坐。他們的淳樸和好客化解了我心中的忐忑。
  • 廣州愛德隨番禺區民政局、區慈善會赴畢節市赫章縣開展扶貧項目...
    強攻堅·扶貧協作項目交流會上午,番禺區·赫章縣扶貧協作項目交流會在赫章縣政府會議室召開。番禺區民政局蔣萬銀局長一行,赫章縣縣委常委、副縣長莊永康,赫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徐磊,赫章縣民政局局長楊曉玲、赫章縣對廣辦主任徐海及赫章縣鎮、鄉兩級扶貧工作幹部和項目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丨赫章縣松林坡鄉...
    我叫楊昆,1999年我從湖北老河口應徵入伍,2018年轉業到畢節市商務局工作。2019年,我聽說局裡需要安排一名同志到赫章縣松林坡鄉,軍人骨子裡不怕苦、不服輸的韌勁促使我主動提出了下鄉申請。和家人說了這個事以後,家人極力反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是我最大的幸福|赫章縣結構鄉沙壩村第一書記...
    我叫肖明軍,是畢節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2018年2月,單位派我到赫章縣結構鄉擔任沙壩村第一書記。  駐村期間,我做得最多事情就是走訪群眾,儘快精準掌握全村扶貧底數;多說,改變貧困群眾的思想觀念,有效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多做,用實際行動解決村民的實際困難,帶動大家真正脫貧。  「肖書記你又來了,快進屋來喝水嘛。」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這裡我們便是一家人|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
    我叫顧尚雍,赫章縣結構鄉多魁村駐村幹部。   剛開始去駐村時,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說實話,我心裡也是困惑。群山中依稀看到多魁村幾處民房以及一個煤礦,道路也不是那麼的寬闊平坦,他們的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安閒舒適。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家庭住房安全、飲水保障、主要收入來源、生活中面臨的重大困難等基本情況的詢問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脫貧攻堅這場戰役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是什麼觸動搬遷群眾興奮點?赫章縣「黨建+積分」服務機制探索易地...
    金銀山不產金銀,金銀山是赫章縣易地搬遷扶貧點名字。   一縷朝陽,穿透山間薄霧,照耀著鱗次櫛比的樓房和紅花碧草的廣場。伴隨飛鳥呼朋引伴,教室裡傳出朗朗讀書聲;扶貧車間工人們整整齊齊上班;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在休閒廣場上或散步溜達、或凝神下棋、或拉二胡唱山歌……金銀山街道的秋天早晨,一派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這是烏蒙山區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居住著來自赫章縣各鄉村的2760戶13622人。「開始搬來時真有點忐忑不安,擔心住不慣,怕吃了上頓愁下頓。」
  • 「我的扶貧故事」摩託車上的扶貧幹部丨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扶貧...
    我是貴州省興仁市第一中學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我被安排到興仁市大山鎮野納村駐村扶貧。2017年12月,寒風凜冽,天空飄著濛濛細雨,我又騎著摩託車去村裡。我有八百度近視,去扶貧的路上,我摔倒了,安全帽子上都磕上烙印,膝蓋上還留下傷疤,到馮仕軍家裡時,我鞋上、褲子上全是泥巴,鞋子裡灌進了水,冷酷難耐。這條路上我摔了很多次,這裡群山阻隔,離城、離街遙遠,生活、飲水、交通都極不方便。
  • 桃源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重大決策部署,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全鎮脫貧攻堅戰的「當頭炮」和「主戰場」,按照「因地制宜建新居,黨建引領保發展,多元產業促脫貧,多措並舉贏勝利」的工作思路,用心用情用力推進,嚴格落細落小落實,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助力脫貧的幸福家園。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搬遷換新居,幸福生活敞大門丨獨山縣麻尾鎮泗...
    易地搬遷添盛景,搬離僻壤斬窮根。新區安置交通便,樂業安居謝黨恩。  這就是我眼下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叫楊珍妹,是獨山縣麻尾鎮泗亭村更哈組村民。  2018年3月15日,是我非常開心的日子,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下,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手提鍋瓢碗筷,頭頂被子搬進日思夜想的新家。
  • 「我的扶貧故事」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貴定縣新巴鎮...
    同時,還爭取水泥30餘噸、砂石、標磚等物資,開展道路水溝維修、文化廣場建設和思想扶貧打造工作,並爭取籃球架、健身器材等娛樂設施,豐富完善群眾精神文化條件。   在積極協調下,縣民宗局給予石頭寨項目幫扶,成功申報獲批項目資金20萬元,幫助石頭寨修建硬化機耕道、灌溉溝渠300餘米,通往群眾幸福生活的生產道路條件大大改觀。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按照「因戶施策、一戶一策」的扶貧思路,給貧困戶量身定製了幫扶措施,孤老病殘人員納入民政兜底,無法外出務工的半勞力動員申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缺乏勞動技能組織參加技能培訓,確保脫貧有門路,致富路上一個不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