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路村,路不還,群眾發展很艱難,」位於赫章縣羅州鎮的還路村,四面環山,地勢陡峭,土地貧瘠,各種因數限制著還路村的發展。
在還路村還路組的半山深處,翟培發家祖孫4人過著「隱居」生活。對於常做移民搬遷工作的我來說,也不知到少次來到環路村動員搬遷。
2017年的一個下雨天,我同大家前往翟培發家,大家行沿著泥濘不堪的小路小心翼翼的走著,生怕一個不小心跌下山溝去,在不知不覺中,路旁的水珠打溼大家的褲腿。來到翟培發家門口,一個老人躬著腰,一隻手拿著盆,一隻手拿著鍋,步履蹣跚的老人映入眼帘。「快走屋頭坐」,老人邊說邊招呼我們進屋。
詢問得知,老人手中的盆是用來接水的,「最怕下雨天了,外頭下大雨,屋頭下小雨」,老人看著我們,尷尬的笑著說。
一路走來,我全身溼透,有了些許疲憊,但當我走進屋,準備坐下休息時,卻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而一旁的幾位村幹部已將就坐在老人家的門檻上。
翟培發老人已經80多歲了,按常理該是兒孫滿堂,坐享清福的年紀了,但他卻承受著喪偶喪子雙痛,二十多年前老伴就離他而去,八年前兒子又因事故去世,兒媳婦改嫁,多年來,翟培發獨自照顧三個年幼的孫女,生活之艱辛發展之困難可想而知。
「老翟,我們前幾次來給你說的,你們家全部搬到赫章城裡住,考慮得怎麼樣了?」。我問道,村支書對翟培發說:「我考慮了的,搬到城裡去住,確實是個好事情,但是我年紀大了,孫女都還小,我們在城裡沒有收入,怎麼過生活,所以我還是不去了」。說這話時,老人的眼睛有些許泛紅。我可以感覺到老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對未來生活不可知的擔憂。
「我們要想盡辦法,消除老翟的顧慮,一定要讓他家搬。」,這是我們一行人在返程路上達成的一致意見。此後,鎮黨委、政府領導和村幹部又多次到翟陪發家中作其動員工作,安排車輛送翟培發到縣城安置點參觀新房。經過不懈的努力,翟培發同意了搬遷。「搬」!老翟說這話時,鼓了很大勇氣,下了很大的決心。2018年6月,在羅州鎮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的組織下,翟培發祖孫4人踏上了去新家的路,開啟了美好幸福新生活。
溫暖的陽關灑在身上,讓人有些慵懶。我們的車停在銀山社區的門口,一行人勁直往裡走。今天大家約好一起來看望翟培發,剛走到社區廣場,便看到老翟坐在廣場上觀看象棋比賽。老翟看到我們,臉上洋溢著笑容,急忙拉著我們到他家裡。老翟的新家是3室2廳一廚一衛的布局,新房貼了地板磚,還免費配備了家具和家電。我們問老翟搬遷後生活是否適應,老翟說「社區把我家納進了低保,每個月的低保我們吃穿下來還有剩,還給我3個孫女安排了學校,我每天都要到廣場上逛幾圈,身體比以前好多了,趕場天我還要去趕場嘞。
臨走時,老翟激動的拉著我們的手,現在的政策太好了,「感謝共產黨,感謝你們」。您搬遷了,過得幸福我就放心了!
望著老人溼潤的雙眼,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幫一方貧群眾搬出大山,過上幸福生活,我深感做扶貧工作的成就感和存在感。
張仁波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整理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