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去年淨利息收入增逾10%:市場利率上升推高了淨息差

2020-12-20 澎湃新聞

2017年中國銀行營業收入4837.61億元。視覺中國 資料

3月29日,中國銀行(601988.SH;03988.HK)發布2017年業績報告,該行全年實現歸屬於股東稅後淨利潤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4.76%,前一年淨利潤增速為負的局面得到扭轉。不良貸款總額較上年增加124.66億元,但不良率下降0.01個百分點到1.45%。

年報顯示,截至12月末,集團資產規模達到19.5萬億元,負債規模達到17.9萬億元,較上年末分別增長7.27%和7.38%。

從營業收入來看,2017年中國銀行營業收入4837.61億元,同比增長-0.39%,這也是國有五大行中唯一一家營業收入負增長的。具體來看,營業收入的負增長主要因為非利息收入下降了19.06%,而利息淨收入同比增長了10.57%。

好在歸屬於股東稅後淨利潤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4.76%,而前一年淨利潤增速則為-3.67%,局面在今年得到了扭轉。

年報顯示,中國銀行不良貸款「一升一降」。截至2017年末,中國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1584.6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4.66億元;不良貸款率1.45%,比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不良貸款撥備率159.18%,較上年末下降3.64個百分點;集團逾期貸款餘額2028億元,逾期率1.86%,較年初「雙降」;集團關注類貸款餘額3170.2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3.95億元,關注類貸款比率2.91%,比上年末下降20個基點。

「2017年,我行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穩妥推進金融去槓桿,持續做好合規和內控工作,有效防控信用風險,資產質量保持基本穩定,」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受資產規模增長、利率上升等因素推動,中行實現淨利息收入3384億元,同比增長10.57%。淨息差1.84%,比上年提升1個基點;剔除營改增不可比因素後,提升5個基點。

中行副行長張青松表示,利息收入兩位數的增長在一年前是無法預計的,也是2017年經營過程中的一個重大的亮點之一,因為淨利息收入佔整個收入的70%左右。

張青松稱,息差改善主要得益於市場利率上升以及中行資產負債結構優化。一方面,人民幣市場利率穩步上升,帶動市場化定價的資產收益率明顯上升;同時美聯儲加息推升境外資產收益率,境外機構息差同比提升13個基點。另一方面,中行主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人民幣活期存款平均餘額佔比上升2.50個百分點,人民幣中長期貸款佔比上升1.79個百分點。

「展望2018年,我行淨息差仍面臨一些有利的因素。一是,美聯儲將繼續進行加息,我行外幣息差有望保持上升趨勢。二是,人民幣市場利率保持高位運行,對於存款基礎相對較好的大型銀行而言,有利於提升收益水平,」張青松表示,「同時我們注意到,在當前利率市場化背景下,銀行對客戶存款的爭搶日趨激烈,我們需要加強對存款成本的控制。」

從資本充足率指標上來看,工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三項指標都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高於監管指標。2017年,中國銀行在境內市場發行總規模600億元二級資本債券,已經進行了資本補充。

在國際化方面,中行副行長林景臻表示,截至目前,中行海外機構已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去年中行完成多個「一帶一路」重大項目,籤約跨境併購項目近40筆,籤約融資金額達到約200億美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量3.83萬億元,保持市場領先地位。成功發行36億美元等值「一帶一路」主題債券。銀行間市場「熊貓債」承銷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集團中資企業G3貨幣投資級海外債承銷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此外,經營效益較快提升,2017年,中行海外機構淨息差1.09%,比上年上升13個基點。海外機構實現稅前利潤折人民幣約66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約22%,對集團的利潤貢獻近30%。

林景臻表示,未來中行海外資產和利潤佔比將逐步達到集團的40%。海外分支實行差異化發展定位,中銀香港定位為全功能的國際區域性銀行,澳門分行定位為全功能銀行,其他海外機構重點服務中國「走出去」企業和本地大型跨國經營企業和機構,確保中資同業第一,人民幣市場領先。

在IT架構變革方面,陳四清表明要引入區塊鏈元素,「我們完整的IT架構由過去集中式的,一定要過渡到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結合,同時引入區塊鏈的科技元素,來使得中國銀行變成一個數位化的銀行,我們要加大投入,不少於集團營業收入的1%。」

相關焦點

  • 利率市場化衝刺 銀行淨息差收入現分化
    從2017年A股上市銀行年報來看,銀行淨息差收入已現分化,國有四大行的淨息差在幾年連續下滑後整體上升,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則普遍還呈下降態勢。有分析人士認為,利率市場化會倒逼銀行加快經營模式和經營戰略轉型。
  • 六大行2019年共賺1.12萬億 淨息差承壓、尋路零售市場
    不過,在大行的盈利能力上,淨利息收益率(淨息差)、淨利差等指標的下行也頗受關注。一方面國內利率市場化推進導致的 LPR下降,使貸款收益水平相應下降,另一方面,銀行負債端降成本成效仍有待觀察。國信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我國經濟步入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同時,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等現象加劇也倒逼銀行主動轉型。
  • 中行去年淨利增4.76% 不良貸款「一升一降」
    摘要 【中行去年淨利增4.76% 不良貸款「一升一降」】上市銀行年報季迎來最後一家大行業績披露。3月29日,中國銀行在香港聯交所發布業績報告,去年該行實現淨利潤1724億元,同比增長4.76%。
  • 六大行年報看點:淨利增速持續回暖 淨息差改善
    年報顯示2018年,大行淨息差優勢進一步擴大,工行為2.3%,同比提升8個基點;建行為2.31%,同比上升10個基點,受此影響,建行去年利息淨收入較上年增加 338.22億元,增幅7.48%;中國銀行淨息差1.90%,同比增長6個基點。六大行中,郵儲銀行以2.67%的淨息差領先,並且同比增長0.27%,增幅也高於其他大行。
  • 央行:利率市場化讓銀行淨息差收窄壓力大增
    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推進和市場競爭加劇,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上升   「金融機構中長期盈利能力仍面臨挑戰,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尚需增強
  • 2019銀行淨息差四大變化趨勢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本刊特約2019年銀行淨息差的變化趨勢可能表現在同業負債成本大幅跳水、存款成本升高、投資收益率下降、貸款收益率上升四個方面。預計整個銀行業的淨息差會在2019年1季度達到相對高點,股份行在1季度淨息差獲得同比最大增幅後逐季下降,四大行的淨息差在1季度會達到相對低點,之後在低位穩定的可能較大。
  • 中行:銀行淨息差面臨挑戰 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貢獻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張瓊斯)中行副行長吳富林8月30日在2019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中行從存貸款管理、定價管理、績效考核等多方面採取一系列舉措促進息差改善,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上半年,中行的淨息差為1.83%,較一季度上升了1個基點。吳富林表示,在主要經濟體陸續降息,國內利率市場化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淨息差面臨挑戰。「我行能夠取得淨息差企穩回升的表現,這個成績來之不易。這既是我行敏捷把握市場變化,主動優化資產結構的成果;也是我行果斷採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負債成本上升的一個反映。」
  • 郵儲銀行2019年淨利610億 淨息差同比下降17個基點至2.50%
    同時,本報記者注意到,去年,郵儲銀行淨利息收益率(NIM)和淨利差則均有所收窄。數據顯示,該行2019年淨利息收益率和淨利差分別為 2.50%和 2.45%,較上年分別下降 17 個基 點和 19 個基點。
  • 四大行上半年盈利穩定增長 預計LPR對淨息差影響有限
    不良率較年初下降4個基點至1.48%,連續10個季度下降。撥備覆蓋率較年初上升16個百分點至192%。截至6月末,建設銀行資產總額達24.3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0%,上半年淨利潤1557.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59%。不良貸款率1.43%,較上年末下降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為218.03%。
  • 全民國際(8170)料上季盈利增逾4倍 收入上升
    原標題:【企業盈喜】全民國際(8170)料上季盈利增逾4倍,收入上升    全民國際
  • 「數說」六大國有銀行盈利能力無可比擬 淨息差同比收窄 日均淨賺...
    建行以25.44萬億元的總資產位居第二,增速也同時位列第二,達,9.53%;農行總資產達到24.88萬億元,排名第三,但是增速高達10.03%,位居第一,正在與建行總資產規模的差距逐步縮小。 中行的總資產為22.77萬億元,增速為7.06%;郵儲銀行總資產突破10萬億元,超越交行,增速為7.36%。
  • 交行2017年中間收入增10% 信用卡淨增1200萬張
    交行2017年的業績,最明顯的短板為息差收窄,淨利息收入同比下降5.56%;亮眼之處在於個人板塊增長較快,個金板塊稅前利潤達253.77億元,同比增長23.74%。整體中間收入超400億元,同比增幅10.21%,佔淨收入比重超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