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梳理分享了課件製作的四個技能,幫助老師們優化課件。本期,江蘇常州市蘭陵中學錢欣老師將分享自己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多模態課件培養學生「聽、說、讀、看、寫」的英語綜合能力,以及實踐操作後的回顧與反思,希望有益於廣大一線教師的教學、教研提升。
多模態課件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案例
以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3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的Reading第一課時為例,該單元的中心話題是網上旅遊,Reading部分以網頁形式呈現紐約四大景點(華爾街、百老匯、中央公園、時代廣場)。文章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語篇類型為說明文。教師結合多模態語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握說明文文體的特定結構、文體特徵和表達方式,以了解紐約的四大景點。針對跨文化景點的學習,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利用多模態課件完成閱讀教學六步法。
01 吸引注意,積累語言
教師圍繞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播放1分鐘環球旅行的相關視頻,將學生引入文本主題,讓學生感受網上旅遊的妙處,激活學生相關的知識背景,並讓學生帶著問題「Traveling is fantastic. But how can we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one minute?」觀看視頻,由網際網路引出icons, click the icon, double click等詞組。結合馬蜂窩、去哪兒等旅遊APP,先複習關於景點的知識,再引出世界地圖。
【設計意圖】
視頻中的圖片和語言能夠促使學生提取和回憶相關話題語料,實現初步認知要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並引導學生回憶或學習個人情感表達。
02 讀前預測,導出目標
呈現世界地圖引出環球旅行後,通過模擬旅行網站的頁面,引出本課的中心——紐約景點。在介紹紐約景點前,教師播放歌手Taylor Swift的MV——Welcome to New York,緊緊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興趣愛好,激發學生討論和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形成內部學習動力。
【設計意圖】
在多模態語篇的閱讀理解中,除了需要使用傳統的文本閱讀技能以外,還需要通過「看」來理解標題和插圖的意義。由於學生對於網頁比較熟悉,因此在生成結構時,可以藉助圖片學習,能更快幫助他們引出本課重點。
03 通讀文章,初步了解課文結構
通過提出 「How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re there in New York? What are they?」的問題,導出紐約的四大地點:Wall Street, Times Square, Central Park, Broadway,通過問題引領學生通讀全文,並在識別問題後要求學生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為了培養學生在後期的輸出中恰當使用連接詞、指代清晰和行文連貫流暢的意識,教師結合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連接詞和指代用法。
【設計意圖】
通過快讀文章,運用閱讀技巧,了解文章的大概框架。篇章結構是文本的骨架,是凸顯文本主題的方式和謀篇布局的手段。引導學生識別文體有助於培養學生對語篇特徵的敏感性;要求分段並概括段落大意,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篇章結構、高度概括的思維能力。
04 呈現刺激性材料,活用結構
由於學生缺乏對美國紐約的了解,無法形成對四大景點的基本認知,因此在引導學生快讀和細讀時,必須通過一些圖片模態、視頻模態、音頻模態的補充,幫助學生更加立體地了解這座城市,使他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景點背後的跨文化意義。
在介紹紐約景點之一時代廣場時,教師播放時代廣場跨年倒計時的MV,讓學生感受到現場歡樂熱鬧的氣氛。在介紹百老匯時,教師播放百老匯經典歌劇Memory,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真實的語境學習中體驗跨文化的趣味。
【設計意圖】
通過細讀,梳理四個景點的內容。通過練習,活用重點詞彙,學生親身體驗參與,進一步熟悉文本內容。同時,通過不同形式的問題導向,關注了不同學生閱讀水平的差異,保證學生持續性閱讀的興趣,也是逐步深入培養思維品質的關鍵。
05 引發期待行為,強化結構
由於本課型為閱讀表達課,學生可以在讀中品味、欣賞作者對句型和詞組的運用。在讀後環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導遊—遊客」模擬情境訓練。通過小組合作,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現日常生活中導遊帶隊參觀景點的場景。在介紹紐約的四個景點時,學生把紐約的整體地圖和文字結合起來,使情境更加真實、立體。
通過圖片、動畫、箭頭和文字的多種模態的協調搭配,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輸入,有助於他們更加順利地完成意義構建。在參觀完紐約的景點後,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回到常州景點的介紹上。通過常州景點圖片的呈現和紐約景點介紹學習的短語和句型,由學生進行書面創造。
【設計意圖】
根據認知發展規律,學生先感知語言,了解其應用範本,然後才是模仿應用。讀後環節實現了從立足文本、理解文本、內化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轉變,引導學生在已有的語言知識基礎上,根據自身表達需要進行創造性建構,生成新的概念。
06 提供反饋評價,鞏固結構
在展示結束後,通過表格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並啟發學生「The world is so big that it is well worth a visit. Do we need to travel ourselves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課後,鼓勵學生利用網際網路資源,搜集資料,製作紐約景點相關小報,向同學們介紹自己了解到的景點。通過收集小報,布置教室,將教學時間和空間拓展到課外,優化教學效果。
【設計意圖】
結合旅行經歷,學生應用文本知識進行書面表達,在討論中情感得到提升,深刻理解了「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裡路」,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意識。在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圖片欣賞和文本閱讀後,他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將討論所得觀點形成文字也是對多模態識讀能力的一種延伸和升華。
多模態課件在閱讀教學中的回望反思
01 堅持模態間協調一致
視聽模態之間的協作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多模態課件在設計中並非包羅所有的模態,當某種模態是主要的信息傳達方式時,其他模態則起到輔助作用,因此並不是模態越多越好。在選用多模態時,通常只有一個模態為主模態,其他模態對其進行強化,使其傳遞的意義更為突出。例如:通過提供感性材料,圖像可以彌補文字模態在形象性和直觀性上的缺陷。同時,在選用模態時,當主模態表達的意義比較抽象、晦澀或深奧時,輔助模態就要具備很強的工具性,能為教學提供便利的條件。比如:在介紹百老匯的歌劇時,可以給學生播放《歌劇魅影》的原聲,讓學生體會歌劇和流行音樂的區別,感受到文化間的差異。
02 堅持與教學主題協調一致
圖片與教學主題沒有關係,會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會抵消文字信息,這是模態搭配的禁忌。很多教師在製作PPT時,有時只注意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僅選取有趣的圖片,而忽視了圖片本應該在課件中發揮的作用。因此在選取圖片、視頻、音頻等素材時,第一要義就是為教學服務,內容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例如:PPT自帶的圖片或者文字出現時的音效,若和主題無關,會使學生分散課堂的注意力。第二要義就是考慮視頻時長,不能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刻意延長播放視頻的時間。由於課堂時間寶貴,建議一支視頻最多播放一分鐘。
03 堅持課內課外協調一致
多模態課件是開展多模態教學的理想平臺,但多模態教學不局限於多模態課件。為充分發揮多模態教學的優勢,教師在設計多模態課件時還要多多拓展。例如:在開展英語閱讀課時,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文章,做到課內課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04 堅持與學生興趣協調一致
多模態課件本身就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配合學生學習服務的。因此,在選取課件素材時,首先應考慮到素材的「新」。只有像素高、內容形式新穎的素材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應考慮到素材的趣味性要強。學生長時間接觸網絡,習慣了各種圖片、視頻的興趣享受,趣味性強的課件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更好地發揮多模態課件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教師在設計多模態課件時要基於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需要出發,依據不同模態的特點和適用範圍科學調配多種模態,設計出符合學習規律、降低認知負荷的課件。在使用多模態課件時,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有效開展課堂互動活動,根據課堂教學效果靈活地組織和駕馭課堂。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素養、人文素養和設計審美,充分發揮多模態課件的潛在優勢。
本文內容節選自《基礎教育研究》2020年01期「多模態課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實踐」一文。三好教師聯盟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