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鈞:「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認知和現代主義的文化取向

2020-12-13 藝術中國

2015年5月31日,由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幹部學習網、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主辦,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協辦,藝術中國承辦的首屆「一帶一路」文化融合論壇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行。來自文化、藝術、歷史、考古、經濟、外交等多個學術領域的5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並參與此次論壇。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藝術總監勾霞主持了論壇開幕式,開幕式上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趙長茂、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先後致辭。論壇分為主題發言與圓桌會議兩部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主持主題發言部分,社科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歷史學部主任劉慶柱就《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世界與世界走進中國之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就《絲綢之路與佛教藝術東漸》、青海美術館副館長、朱乃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就《一帶一路:全球文化圖譜重構》、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就《絲綢之路紡織文明的東西對話:纖維、染料、圖案和織機》、原中央紀委駐農業部紀檢組組長、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會長朱保成就《農耕文化是推進「一帶一路」的獨特視角》分別做了精彩的主題演講。

中共中央黨校中國幹部學習網陳建才對主題發言進行了總結,圓桌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主持,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博士生導師劉巨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古棕、中國藝術報社副社長朱虹子、奧中文化交流協會(維也納)會長常愷、《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鄭劍、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肖谷、甘肅考古文物研究所所長王輝、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盧新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唐承華、甘肅省博物館研究員梁雄德、輔仁書院藝術總監李大鈞等相繼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們圍繞「一帶一路」的文化、敦煌藝術的歷史地位與價值、絲路精神的當代延續等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探討。

首屆「一帶一路」文化融合論壇旨在號召學界對「一帶一路」的關注,通過對「一帶一路」的探討,在歷史事實中梳理中國文脈,在世界文化新格局中,建立起中國文化的話語權。據悉,「一帶一路」文化融合論壇將在未來持續舉行下去,跨學科、多層次探討「一帶一路」的文化藝術意義,吸引社會公眾對「一帶一路」的關注,促進中國文化藝術軟實力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中外文化交流史
    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12508262    編輯推薦  ★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儘早確定今後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穫計劃和領域。——習近平  ★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讓古絲綢之路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繫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中國政府特制定並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 陝西歷史博物館王建岐: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絲路商魂與一帶一路
    本次論壇上,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文物高級管理員、陝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專家——王建岐先生帶來了主題為《讓傳統文化「潮」起來:絲路商魂與一帶一路》的演講。他希望通過本次造物節,共同探索一條文化與商業有機融合的道路,使文化產品被更多的人了解。
  • 鄒馨磐:一帶一路:讓文化翻譯「走出去」
    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把我國的文化作品譯介出去,而是要努力讓漢語成為翻譯世界裡的中介語。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工作,同時也是一個讓人倍感振奮的使命。這次盛會不僅在經濟領域「收穫了豐富成果」,而且在文化方面也結出了累累碩果。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推進,各國之間物質、能源、資金、人口等因素的流動也日益頻繁起來,這對我國翻譯事業,尤其是對外文化翻譯事業的發展具有極大鼓舞和促進作用。  那麼,讓文化翻譯「走出去」需要什麼條件?
  • 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一帶一路」建設
    【光明論壇】  12月1日,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召開,世界近300個政黨領導人同堂對話,是歷史首次。這是黨的十九大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寫入黨章之後,開創黨的對外工作新局面,豐富我國特色大國外交理念的又一實踐。  「一帶一路」機制在國際上得到日益廣泛的理解、認同與支持。
  • 川航開啟「一帶一路」美食文化之旅
    成都2017年7月18日電 /美通社/ -- 提起川航的餐食,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回鍋肉、冒菜、火鍋粉等「四川味道」,還有那一勺勺可口下飯的香辣醬、烘烤得熱氣騰騰的小土豆和小麵包。最近,卻有不少網友反映在川航飛機上吃到了味道正宗的「新疆大盤雞」,還有川味「宮保蝦球」。
  • 「一帶一路」電影創作:尋求文化「最大公約數」
    爸爸》在中國獲得12.7億元票房;中國電影《天將雄師》在東南亞成績不俗;中印合拍電影《功夫瑜伽》取得新加坡、馬來西亞單日票房冠軍……正在呼和浩特舉行的第2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專家表示,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呈現可喜的發展態勢,其成功經驗值得相互借鑑。「《摔跤吧!
  • ...走進「打卡勝地」,感受「一帶一路」助推傳統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一帶一路」落到實處的重要紐帶。而重慶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城市,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藝術積澱和重要的發展戰略區域地位優勢,使得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傳播上發揮著積極作用。7月5日上午,「一帶一路」大型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了重慶市沙坪垻區,探訪了經典「打卡勝地」——四川美術學院。
  • 兩岸專家臺北熱議「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復興
    新華社臺北6月4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在4日於臺北舉行的第二屆京臺學者共研會上,兩岸多位專家就大陸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進行研討交流。與會者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對於拉動歐亞大陸建設,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其蘊藏的復興中華文化意蘊也值得重視,兩岸同胞應攜手投入這一宏偉工程之中,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跨文化專題】做好跨文化傳播, 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從本質上來說屬於文化範疇, 因為它是建立在歷史文化概念基礎之上的。文化把歷史、現實和未來串聯在一起,既將中國推向世界,又將沿線國家連接在一起。可以說,文化是「一帶一路」 建設的靈魂,只有文化發展走在前列,才能更好地推動沿線國家的建設,更好地開展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
  • 趙惠冉 楊守明:中法學術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差異及原因探析
    引子「一帶一路」是中法學術界都十分關注的議題,但由於雙方在信息獲取、價值觀念、歷史經驗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也有著顯著的不同。本文的樣本,既包括了2014-2019年上半年中法學界公開發表在期刊雜誌上的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學術文章一百餘篇,也包括了法國國際關係類智庫的研究報告28篇。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NVIVO軟體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文本分析。本文將首先歸納中法學界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六項認知差異,然後從信息、價值觀念、歷史經驗三個層面分析認知差異產生的原因,最後提出縮小認知差異的建議。
  • 專家談「一帶一路」電影創作:尋求文化「最大公約數」
    爸爸》在中國獲得12.7億元票房;中國電影《天將雄師》在東南亞成績不俗;中印合拍電影《功夫瑜伽》取得新加坡、馬來西亞單日票房冠軍……正在呼和浩特舉行的第26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專家表示,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影呈現可喜的發展態勢,其成功經驗值得相互借鑑。「《摔跤吧!
  • 【思享家】精準化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華文化傳播交流
    作者:陝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會理事 溫琳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通過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貿易等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
  • 田賜:美國主要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通過了解美國智庫對於「一帶一路」的認知,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美國政府和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態度。[方法/過程]本文對美國主要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認知進行了簡要總結和分析。[結果/結論]總體來看,美國主要智庫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整體上存在偏差。他們普遍把「一帶一路」視作「戰略」和中國實施戰略擴張的工具,並對其前景提出了許多質疑。
  • 第六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在成都紡專開幕
    四川在線記者 江芸涵12月1日, 四川省教育國際文化體驗系列活動之第六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在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開幕。「一帶一路」國際藝術教育聯盟成員單位等政府、行業、企業、高校、媒體和相關組織的領導和專家70餘人出席開幕式。
  • 西安交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調研陝西「一帶一路」文化傳播
    為深入學習理解「一帶一路」倡議,更好地了解陝西如何發揮文化優勢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傳承和弘揚以陝西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西安交通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五人在彭康書院輔導員南亞娟的指導下,於7月27日—8月12日,先後走訪了陝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西安市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和大唐西市
  • 「一帶一路」倡議下翻譯教育亟待優化
    在翻譯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習者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其了解和尊重各國文化差異,熟諳各國歷史文化積澱,在翻譯對象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選用、翻譯產品的推廣等方面最大程度地迎合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接受群體的價值取向。例如,翻譯有關宗教文化信息時,要尊重各地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在堅持其民族性和多樣性的基礎上,發揮翻譯活動的催媒作用,實現多元文化的「和而不同」。
  • 「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註腳
    中國明代劇作家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人,同為劇作家,同於1616年逝世,經典劇作《牡丹亭》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又同為愛情主題,近年來,中英兩國常常將莎士比亞和湯顯祖做比較研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不斷增多,2016年以來,兩國共同舉辦了多場紀念兩位文學巨匠的相關活動。 牡丹亭是湯顯祖作品《牡丹亭》中的代表性符號,也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標誌。
  • 「一帶一路」視域下的蘭州文旅融合與文化建構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和「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蘭州,如何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發揮重要的支撐、輻射和帶動作用呢?這裡就蘭州的文旅融合和文化建構談一點自己的思考。  一、蘭州城市形象的文化建構與文旅賦能。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文化體驗和文化消費,同時,旅遊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文化體認的過程。
  • 光明小學推出「一帶一路」非遺文化課程
    新京報快訊 今天(8月31日)上午,北京光明小學舉行了主題為「我是一帶一路非遺宣講員」的開學典禮。在開學典禮上,幾位學生代表作為宣講員,介紹了暑期遊覽「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歷。新學期,光明小學將繼續開展「一帶一路」非遺文化課程。據悉,光明小學從去年9月開始,為學生設置了「一帶一路」非遺文化課程,向學生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非遺文化。
  • 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倡議設絲路文化基金助力一帶一路
    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江耘)「要讓絲綢文化遺產在(一帶一路)當中發揮更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在此間舉行的兩會上倡議,在絲路基金中設立公益性的絲路文化專項基金,參照國家藝術基金方法,資助保護絲路文化遺產、弘揚絲路文化精神的項目。中國政府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概念,讓已存在兩千多年的「海上絲綢之路」重新成為未來世界海域重要的經濟路線。這條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海上通道也成為目前最受關注的經濟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