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人們眼裡,寶寶出生後的一件「頭等大事」就是睡扁頭。又是給寶寶做定型枕,又是24小時「監督」寶寶,生怕寶寶睡不成扁頭。
為了給寶寶睡扁頭,家長們通常是這樣做的:
趁著寶寶囟門還沒有閉合,人工幹預讓後腦勺長成扁平的形狀,導致頭部兩側太陽穴漸漸突出來,眉間印堂也跟著突出,使寶寶的面部豐滿,長成一張所謂的「漂亮臉蛋兒」。大家仔細回想一下哪吒的頭型,基本上就能想像出來什麼是扁頭。
豈不知,這樣做不僅對寶寶沒好處,甚至會讓寶寶患上「扁頭症候群」!
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臉特別大,而直接原因就是小時候,媽媽給自己睡扁頭導致的。小時候睡覺,媽媽都是拿書壓著睡,然後頭一扁,整個頭型就從球狀變成了餅狀,臉就攤成了一塊大煎餅,又圓又平,看起來憨憨傻傻的。
最讓自己生氣的是,媽媽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甚至很自豪,還說這種頭型有福氣!
你不是臉大,只是頭扁
我特別喜歡嶽雲鵬,因為他說相聲的時候,經常會有賣萌的表情。網友們經常調侃嶽雲鵬臉大,而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嶽雲鵬就是扁頭。因為嶽雲鵬的老家是農村的,上面有五個姐姐,後來才生了他這個兒子。想必父母很重視這個兒子,所以給他睡成了「扁頭」,導致現在他的臉很大。
還有高曉松,一位滿腹經綸的中年男人。他經常自己調侃自己的長相,說不敢換髮型,因為這張臉太難看了。以前我只覺得高曉松很胖,後來仔細看過後才發現,他的臉大很有可能是因為「扁頭」的原因。別說是高曉松這一代的人了,就連80後、90後,甚至00後這些人,都還在信奉睡扁頭。
雖然「扁頭」流傳如此之久,但是現代醫學卻把它算成了一種病:「扁頭症候群」。
「扁頭症候群」 (Flat head syndrome),是指嬰兒頭骨後位或側位發生不同程度的扁平畸形,以及由此帶來的嬰兒機能損傷。
嬰兒在出生3個月以內,是最容易形成「扁頭症候群」的。因為這段時間的嬰兒,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而且嬰兒的頭骨很柔軟,發育的也比較快。如果此時家長不注意,甚至故意而為之,極易使嬰兒頭部產生扁斜畸形。
扁頭症候群可能會影響嬰兒的智力發育,對行動、認知、語言會有一定影響。不過,家長們也不必太擔心。專家們認為,輕度的扁頭,會在小孩3歲以後逐漸緩解消失,對智力的損傷微乎其微。
在老一輩人的眼裡,扁頭有什麼好處?
民間所說的「睡扁頭」,最早是在山東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拘謹已經5500餘年。
古希臘時代住在黑海西邊的「大頭人」、東漢年間朝鮮半島的辰韓人、《大唐西域記》裡的龜茲人,都偏愛扁頭。
滿族人認為:後腦扁平為美,所以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內要睡扁頭。通常在嬰兒的枕頭裡面放入高粱、小米、小麥之類的,讓嬰兒仰臥平躺,促使後腦勺扁平。
明清時期,東北及東北亞地區的扁頭習俗尤為盛行,不僅女真人、達呼爾人如此,遷居過來的漢人也給出生的嬰兒睡扁頭。
據說,當年張作霖帶領東北軍去北京看戲,坐電車是不用買票的。只要說一句東北話,或者拍一下自己的後腦門,查票人一聽東北口音,看腦袋是扁頭,就會馬上放行。直到現在,東北的一些偏僻村莊,還是非常流行給孩子睡扁頭。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才慢慢意識到,扁頭是一種病:「扁頭症候群」。主要是指幼兒頭骨前後或側位發生異常,使大腦結構錯位或者受限。
《現代醫藥衛生》上的研究顯示:頭顱畸形很有可能會影響智力發育,危害運動功能,造成視神經發育不平衡,腦附件產生錯位。
當然了,頭顱的畸形不僅僅是後天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先天因素,比如初產婦、高齡孕婦、羊水少、多胎、斜頸等等引起的。
儘管科普已經如此清晰明了,依然還有老一輩的人鍾愛扁頭。
網上流傳這麼一段話:
為了讓孩子更健康,請記住:讓孩子睡扁頭是清朝時期留下的舊習俗,人為的違反正常生長規律,給孩子水扁頭會影響腦容量,影響孩子未來智商。經過專家統計研究,圓頭的孩子智商,平均比扁頭孩子高出30。並且,圓頭的孩子五官比扁頭孩子的五官更立體、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