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考試都第一,即使交白卷,也沒有一個人敢超過我!我要請假不去學校,老師們停下所有課等著我[大笑]
全班第一名是他,全年級第一名是他!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還是非他莫屬,這很正常,學霸終究還是學霸。可是,全校倒數第一也還是他。有這事?有圖為證。
一張照片,折射出鄉村教育的現狀
郭靖當年是六個師傅教,雖資質魯鈍仍成材。如今這裡師資多剩嗎?不。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宣告長徵結束!——就是這裡。
會寧縣,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會寧縣總面積6439平方公裡,轄22個鄉、6個鎮,總人口54.84萬(2016年),境內有漢、回、東鄉、撒拉等7個民族分布。會寧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軍事重地,素有&34;之稱。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2100多年前漢武帝時,就設有祖歷縣;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沿途留下了許多重鎮驛站和城堡遺址。會寧是西北教育名縣,有&34;和&34;的稱號。
會寧縣白草塬鎮窟沱小學位於白草塬鎮北部。學校佔地面積9600平方米,現有七個教學班,教師九名。在校學生55名,其中一年級5名,二年級10名,三年級7名,四年級8名,五年級7名,六年級1名.附設一個幼兒班,共有幼兒17名。
為了使六年級僅有的一名學生畢業時也有儀式感,學校於今年7月20日下午3時,為這名同學舉辦了畢業典禮,在其家長的要求下拍攝了這張照片。
通過這張小照片,我們可以應該看出:
1、師多生少:
六年級只有一個學生。不代表其他年級沒有學生。這所學校雖小,但有七個年級。
課一樣不少。許多村子的學校,應該叫教學點,也是這種情況。
語數外全包其他科目全有。全天上課。即使只有一個學生,該開的科目也必須開全,不代表老師多就是閒的。很多年前農村學校是老師少,學生多,同一個老師要帶很多科目的。多麼鮮明的對比!
2師齡偏老,男多女無:
看衣著神態,這些老師年齡都偏大,沒有年輕人。說明這些老師很可能是在這個學校奉獻了一輩子的。
很多年前農村學校是老師少、學生多,同一個老師要帶很多科目的——他們也曾經教過一個班70人的吧!
50多歲,一部分是80年代國家培養的中師生。少部分是九十年代末轉正的民辦教師。
是的,是他們撐起了中國的鄉村教育。
3、師多全男:
鄉村全是男老師,城市多半女老師。一個網友說前幾天參加女兒的高三畢業典禮,一個班上一共九個老師七個女的,兩個男的,其中一個男的是體育老師。
4 現在的農村現狀是這樣:
孩子都去鎮裡讀書。不論孩子多大,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在鎮,縣租房,媽媽或者爺奶陪護。小孩上學後,大人都搖搖擺擺走四方,家中田園荒蕪,也不想管。全家的生活重擔都壓在在外打工的爸爸身上。
我老家學校就是這樣:按班級數配備老師,兩個年級留三個老師,包括一名校長在內。包班教學。全校只有一二年級十一個娃,條件也不好。老師內心當然想合併,可是村裡年紀大的村民不同意,接娃上學?太難了。
領導們怕他們上告,教育組就放這三個教師在這裡,任其自然消亡,也不提合併的事。
這些硬體教學設施多是在九十年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時置辦的。教學環境的美化,應該是這兩年政府的功勞。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個大隊都有一所學校。每個年級都有烏泱泱的學生。九十年代,25名學生才配一個老師。每天6節課,除了校長四節課,其他教師要全天上課。我在寄宿學校,一天上8節課是常態。
現在全鄉十個村委,集中在鄉裡辦初中,每個年級只有兩個初中班。當年,我村三百多學生,還有初中也在村裡上,非常繁榮的景象,現在街上看不到小孩子了,也就二三歲的也很少學生去哪兒了?
是因為農村有許多大齡青年沒有結婚。
婚姻會產生一連串的反應,如果不結婚,就不能生孩子,人口數量會減少。然後學校就沒有生源。熬不下去了,就關停並校了。很顯然,這樣偏遠的鄉村已經多年沒有分配年輕老師了。即使有,也留不住。
一代又一代拔尖,農村優秀的孩子靠讀書走出了村子,甚至帶領家族離開了故土。留下來的,成為留守兒童,最終多淪為技校,職業類學校的學生。偶有一個優秀的學子,你想,他(她)的單打獨鬥有多難!
上個月八歲的侄兒調皮好遲到,被喊家長,弟弟在外打工,弟媳上班,我去挨訓。教室裡還有63個娃,數學老師教兩班,英語老師教三年級五個班。他們老師還是我們十年前用的舊桌子。我 有點差異,五年前我們農村教師辦公室都一人一桌了。這還這樣?
也就是說,城市裡由於地皮的緣故,新建的學校高大上。市區裡的老學校老校舍沒有多大改觀,老師卻是一個比一個年輕,一個比一個學歷高。
這應該是稍稍有點條件的都把孩子塞進城市的原因之一吧!
城裡教室挨牆坐,鄉裡一同學一教室,不知該悲還是該悲!
城鄉義務均衡發展的結果,稍有經濟能力的都進城了!家長寧可舍家進城陪讀!
現在村裡孩子少了,都集中到中心校上學了,有些到城裡上學了,村裡學校都荒廢了或做了其它用途。
十年,這個窟沱小學也會成為歷史吧!
這個孩子是他們班的第一名,學習成績最好的第一名,也是最差的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個六年級的第一名,他是班長也是學習委員……說出來酸澀。但這是城鎮化的必然結果,隨著城鎮化推進,稍微有點能力的家長都會把孩子帶走,不會留在農村,所以最近幾年農村學生流失嚴重。
1990年,我國的小學數量是76萬所,如今卻下降到16萬所。可憐的鄉村教育,農村小學消失後將加速村莊的消失。但是這個進程不可避免,這是城市化的結果。鄉村沒有了小學教育,都湧往了縣城。
不論貧窮富貴,落後繁華,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力,如果放棄農村教育,還會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學的,特別是偏遠山區。教育不能與市場劃等號,錢財也不能與人才劃等號。因為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