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在教育的過程裡,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問問題的習慣,是我們的老師、家長,需要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因為好奇,不僅是啟發孩子打開學習大門的鑰匙,也是讓其輕鬆接受一種新鮮學習事物,養成終身學習習慣的基礎。
尤其在孩子1-6歲的時候,這不僅是孩子成長變化最快,也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快、對外界各種事物的好奇心最強,最喜歡問問題的一段時間。在這樣的時間段裡,對於想要教育出一個熱愛學習、熱愛思考的孩子的父母、老師來說,建議大家一定要做好以下3件事:
出於好奇心的影響,這個階段的孩子其實特別熱愛:1、沉浸於聽故事、讀小人書中;2、探險類活動、創造性活動;3、尤其愛觸摸各種不知名狀的東西。
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如何解決好奇心」的引導,就十分關鍵了。
有的孩子,在這樣的過程裡,甚至常喜歡通過「摔砸」搞破壞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做父母老師的除了生氣之外,更要去懂得詢問、理解孩子做出此類行動的理由,從而給出制止的辦法。
有的父母這個時候容易發現,孩子特別缺乏時間觀念。這其實也是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表現之一,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的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地苛責,要去向孩子耐心地去解釋,保護孩子的求知慾。
相比於低年級的學生,相信不少小學的老師會有這樣的感受——就是越到高年級,孩子在課堂頭上接受提問和發言的積極性會變得越來越差……
有很多的孩子,上課時沒有弄懂的問題,下課後也不敢問老師,其實是養成了一種感覺「提問行為是可恥的……」的心理思想。而造成其的原因,有可能是小的時候,在孩子遇到問題,詢問父母和老師時,得到的不耐煩的解答有關。
在面對幼小孩子的疑問,一些成年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事物,我們也要做好耐心、及時的回答;而遇到那些複雜的、一下難以解釋的問題,我們則應該充分調動孩子思維的活躍性,學會向孩子提問,來幫助他引領思考。
但是,如果孩子想要問的問題,很多的時候我們大人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或者沒有時間來解釋的時候怎麼辦?聰明的家長多半會選擇向孩子承諾,等時間有空了,兩個人一起查資料、思考解決這樣的問題。
雖然家長不是全知全能,但是從孩子的童年視角來說,家長就是權威和真知——所以對於孩子的問題,家長切忌不可敷衍,要向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求知」的榜樣。
如果是能動手的,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做科學實驗,如果是需要看書解決的,那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邊看邊解釋——不管怎麼說,對於任何內容的理解裡,作為接受過教育的成年人,理解和表達能力怎麼樣都會比一個孩子要強。
所以,在孩子好奇心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懂得積極參與,才能培養出充滿學習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