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本書,城裡人才真正能了解鄉下人的生活

2020-12-13 刺蝟讀書

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的三部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合集,這三部絕對稱得上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經典,非常非常值得一讀。尤其在春節假期裡,在自己的家鄉讀這本七萬多字的《鄉土中國》,更別有一番風味,會讓我想起我的家鄉。

我在讀的時候就在想,上世紀30-40年代研究範本和對象下形成的觀點和見解,距今已70多年,但依舊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很多地方讓我深受啟發。今天先聊聊第一部《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總共7萬多字,由14篇文章組成,其中大部分是費先生當年在西南聯大的授課內容,因此,我在讀的時候是有一點興奮的。

《鄉土中國》的開篇便提出"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和泥土確實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字下鄉章節中寫道,中國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自於鄉土人的愚,而是出自鄉土社會的本質。城裡人眼中的鄉下人很蠢,看見汽車都能慌了手腳。這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這與城裡人到鄉下把包穀認成麥子是一個道理的。鄉下孩子在課堂上認字比不過教授的孩子,教授的孩子在田間捉螞蚱比不過鄉下孩子。兩者之間不是能力的差異,而是環境的差異。所以著實沒必要瞧不起誰。更不必在智商上有任何優越感。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但中國的文字卻不是從基層上產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廟堂性的。所以在中國鄉土社會裡,僅靠語言就足夠了,是不需要文字的。人們世世代代都在一個環境裡,當一個人遇到困難,只需要詢問一個有經驗的過來人就足夠了,經驗無需不斷積累,只需一直保存下去。

在男女有別章節中,講道男女兩性關係。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為了生育,生育卻又規定了男女的結合。 男女有別的原則,是男女之間的關係必須服從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情感,男女有別認定男女之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也要有隔離和分工,這隔離逐漸演化成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在行為上按照規則經營合作生育事業,他們彼此之間並沒有心理上的契洽。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鄉土社會的這個特點,決定了男女之間生理上的差別阻礙著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這一篇給我的感受是,在以父系社會為主的中國歷史上,男尊女卑、男權主導的文化傳統已經深入骨髓,文中說道:"在父系原則下女婿和結了婚的女兒都是外家人。在父親方面卻可以擴大得很遠,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內所有父系方面的親屬。"這些關係使得人們在利益上的考慮更傾向於重男輕女,因為男性可以維繫和傳承家族內外的關係和利益,而女性只是附屬品而已。雖然如今女性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經濟上也越來越獨立,但男女平權在中國社會依舊很難實現。

欲望——緊張——動作——滿足——愉快,那就是人類行為的過程。權力之所以引誘人,最主要的應當是經濟利益。握有權力者並不是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會上必須用榮譽和高薪來延攬。至於橫暴權力和經濟利益的關係更為密切,統治者要用暴力來維持他們的地位不能是沒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難想像不是經濟的。

在差序格局章節中,費先生提出: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退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人際關係網"。由於鄉土社會中的人們相對穩定的在特定地域和範圍內活動,其形成的關係範圍也就有所局限。另外,維持鄉土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據是"規矩"和"道德",也就是"長老權力"。然而在工業化城市中,由於傳統大家庭結構的瓦解,"長老權力"被嚴重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同意權力",即法律。但是作者卻認為中國社會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禮治,人們依照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習慣行事,也就是儒家說的"克己復禮為仁"。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此,我們傳統社會裡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在我看來,鄉土中國是整個中國社會重要的根基,不了解中國的鄉土文化,就無法實現現代化道路。如今,鄉土中國之經濟形態正在逐漸分崩瓦解,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還有多少剩餘?鄉土中國的解體與終結是必然的嗎?鄉土中國的現代轉型將是以何種形式?我想答案肯定不在書中,具體在哪,我也不知道。

【我在看書別開槍】每周一、三、五發布三篇原創讀書筆記或觀影筆記,喜歡讀書和電影的朋友們一起探討,希望能一起共同學習成長。如果對文章有想法的朋友,請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我在看書別開槍】,並點讚,多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很多鄉下教師調不到城裡?
    鄉下的教師和城裡的教師待遇差別很大,很多鄉下的教師都想調到城裡,儘管他們教學成績連年優秀,業務素質也很好,但還是調不到城裡。因為教師進城並不是從業教學成績和業務素質來看的,而是要看誰有門路,誰有資源,誰能恰當地補缺。城裡的老師就好像古代的官員,一個蘿蔔一個坑,不能隨便安排和調動,一旦安排和調動就要涉及錢財和資源。如果有城裡的老師調走了,或者退休了,就會騰出一個空位來,那麼這個空位本身就是資源,就要由鄉下的老師來競爭了。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從人才市場引進大學生填補城裡老師的空位。什麼時候才會有例外呢?
  • 鄉下教師的工資比城裡的高,為什麼鄉下的老師還是愛到城裡去?
    一、艱苦的生活環境我所在的地方並不是那麼缺水,可是我們學校缺,學校的水管沒有往樓上引,住在三樓的我每天要去樓下提水,太累了,這不算什麼,鍛鍊吧!同樣的,我們學校的廁所也在樓下距離較遠,能想像大冬天零下十幾度,半夜尿急的感覺,酸爽!
  • 上海人為什麼對外地人或鄉下人有偏見?這本書能告訴你答案!
    本文以上海人為分析對象,並不是誇大其辭,博人眼球,純粹是筆者在上海生活了將近30年的緣故。自以為對這一群體有所了解,所以寫下這篇文章,給那些不了解或者想要了解上海的人。寫作的緣起當然是因為一本書——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寫的《偏見的本質》。
  • 【親子閱讀】鄉下老鼠和城裡老鼠
    今天很累,摟著兒子睡了兩個小時,被老公的電話鈴聲吵醒了,這傢伙搞了首《飛得更高》當鈴聲睡醒了做飯,餵飽兒子,小傢伙來了精神在沙發上和他爸一起玩積木。我在書房看訂閱的《讀者》。一會兒子進來爬到我腿上,抱著回臥室床上讀了故事《鄉下老鼠和城裡老鼠》
  • 城裡老鼠和鄉下老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英美文化>正文城裡老鼠和鄉下老鼠 2012-03-02 16:27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讀完這6本書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但是近年來,相信很多書友也知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敢走進婚姻的圍城,甚至一部分人變成了所謂的恐婚族、不婚族。婚姻從圍城裡面,少數人是幸福的,大多數人都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煩惱,畢竟古人誠不欺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 讀書心得:我們中國鄉下也有悲歌——《鄉下人的悲歌》讀後感
    為什麼要讀《鄉下人的悲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書名《鄉下人的悲歌》的時候,我就迫不及待加入書架,開始閱讀,我預感這會跟我們中國的「鄉下人」的真實生活有關。這本書在比爾·蓋茨17年的必讀書單上,它得到《紐約時報》、《泰晤士時報》等大媒體的強力推薦,一度登上美國亞馬遜銷售總榜第一名。
  • 水果在鄉下沒有人吃,為什麼在城裡賣得那麼貴?一斤幾十塊錢
    酷暑已至,而各式各樣的果子也來到了自己成熟的季節,相信大家都知道,在鄉下的人家,每個人一般都會在自己的院子裡種上那麼幾棵果子,這也是一種心靈的寄託。而且每到果樹成熟的季節,村裡的每個人都能相互進食水果,這的確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 雜談:城裡人,鄉下人
    城裡鄉下人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鄉下城裡人不可同日而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黨和政府為了緩解城市的壓力,把那些下崗、失業、老弱病殘,生活難以為繼的城裡人下放到廣闊的農村。一方面像城裡知識青年那樣,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另一方面讓他們靠自己雙手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 大班語言教案:鄉下老鼠和城裡老鼠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大班語言教案:鄉下老鼠和城裡老鼠   活動目標:   1.通過作品學習使幼兒熟悉童話內容,理解童話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及故事裡的兩個不同場景
  • 【閱讀之書中淘金】+4.3+鄉下老鼠和城裡老鼠
    作者:寶寶知道 樂樂MAMA城裡老鼠和鄉下老鼠互到對方的家中去做客,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城裡老鼠對鄉下老鼠的生活有什麼看法?鄉下老鼠又對城裡老鼠有啥看法呢?鄉下的老鼠邀請城裡的老鼠到鄉下玩,城裡老鼠很高興,於是穿了件漂亮的衣服,就來到了鄉下他看到鄉下老鼠的房子就說,你的房子太破了,又髒又矮鄉下老鼠拿出玉米、土豆、花生款待城裡老鼠,城裡老鼠卻皺著眉頭說,真難吃,明天你還是到我家去吧!
  • 提高閱讀能力的10本書,讀完後你能輕鬆閱讀一本書
    這10本書,連同它們的理論和方法,可以教你如何真正有效地閱讀。通過閱讀本書,學習者可以從書中的知識片段中學習,結合自己的經驗,拆解自己的案例,處理自己的應用,從而提高相應的能力。本書屬於RIA閱讀方法,作為實踐性書籍的破碎機,可以說是閱讀思維改革的啟蒙之作。與其他書籍相比,這本書更側重於介紹書法,對於那些閱讀生活尚不明朗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書。
  • 為什麼城裡的娃比要鄉下的娃更好看?3個問題造成,比遺傳還關鍵
    為什麼城裡的娃比要鄉下的娃更好看?可能,已經有些家長發現城裡的娃要比鄉下的娃更好看一些,有些人認為這是遺傳基因的問題,但是只說對了一小半。其實,有許多鄉下的男生和女生外表都不差的,只不過在鄉下不注意穿著和保養,導致外界認為顏值低。
  • 《鄉下人的悲歌》:悲就悲在撕開了「鄉下人」生活殘酷的真相
    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曾言:「凡是讓人幸福的東西,往往又會成為他不幸的源泉。」生活在鐵鏽地帶的人們對這句話有著切身的體會,往日全家賴以謀生的工廠,如今卻成了自己詛咒的地方。起初,人們還能靠著微薄收入和社會的救濟生活,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普通民眾沒有良好的儲蓄習慣,社會救濟也滿足不了日常花銷,人們漸漸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權,有的人苟延殘喘,有的人靠毒品度日,也有人選擇跨出家門謀求出路,J.D萬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麥肯錫精英讀完1800本書,總結出這3條高效閱讀法
    但是有的人能堅持每天讀一本書,而有的人一年都讀不了一本書。根本原因,還在於對讀書的認知不同。能堅持讀書的,往往都是那些認為讀書很重要,不讀書很要命的人。他們把讀書寫進自己的時間表,當成優先級事件,想方設法創造時間讀書。真的不存在沒有時間這回事。只要你急切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 鄉下人,是個驕傲的詞
    或許城市裡追求的是高,住得高,生活水平高,視野也高,某些城市人看人也習慣於俯視,總感覺自己高人一等。而鄉下人,住著兩三層的矮樓,生活水平也不高,放眼望去,儘是平整的莊稼地。所以,也習慣了低調、平和。記得第一次聽別人說:你是鄉下的啊?語氣裡很驚訝,很不屑。我慌了,手足無措,像做了錯事的孩子,想找個地洞躲起來。
  • 在我們以「鄉下人」為恥時,英國人卻覺得真正的英國人是個鄉下人
    我國有很多人會因為「鄉下人」的身份感到羞恥或者沒面子,但英國人卻恰恰相反。如果在英國的鄉間遊歷,你便會發現許多保留著淳樸鄉村景色的小鎮遍布各地,或者不如這麼說,除了一些重要的工業中心、大都市之外,整個英國還保持著一派田園風光,一如百年前眾多畫家詩人所吟詠描畫的模樣鄉村,已成為英國人的靈魂和血脈。英國人覺得,英格蘭的鄉村,以某種方式表現了這個國家的所有「高貴」和「永恆的」東西。
  • 一周讀完一本書,幫你實現一年讀完52本書的小目標
    很多人對於讀書有深的恐懼,一聽說一年讀幾十本書,甚至是上百本書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其實讀書真的沒有那麼難,一周讀完一本書,一年就可以輕輕鬆鬆讀完52本,關鍵是你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掌握讀書的方法。一、明確讀書的目的首先,讀書是為了獲得新知。
  • 城裡的親戚,為什麼農村人越來越不待見了?這些事是真正的原因
    而這幾年,這種熱絡的關係也在發生著變化,親戚朋友的走動越來越少,有的乾脆不聯繫了,特別當有一個城裡的親戚到鄉下串門的時候,越來越不被待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小編總結了如下幾點,大家看是這樣嗎?第一:很多的城裡人都看不起住在農村的親戚現在,很多的農民為了增加收入,都會外出打工,其中一部分做得好的就會在城市中定居下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他們變得講究,特別在衛生習慣這方面。
  • 真正的英國人是個鄉下人
    這對摘得桂冠的英國農民,從照片上看倒也風度翩翩,頗有些紳士、淑女的範兒。這場「農民選秀」由英國雜誌《農場主周刊》組織。開展這項活動,固然如該雜誌編輯所說,希望能就此改變對農民形象的偏見,但更多恐怕還是出於炒作鄉村生活話題的商業考慮。英國人對鄉村生活有著濃烈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