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的三部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合集,這三部絕對稱得上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經典,非常非常值得一讀。尤其在春節假期裡,在自己的家鄉讀這本七萬多字的《鄉土中國》,更別有一番風味,會讓我想起我的家鄉。
我在讀的時候就在想,上世紀30-40年代研究範本和對象下形成的觀點和見解,距今已70多年,但依舊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很多地方讓我深受啟發。今天先聊聊第一部《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總共7萬多字,由14篇文章組成,其中大部分是費先生當年在西南聯大的授課內容,因此,我在讀的時候是有一點興奮的。
《鄉土中國》的開篇便提出"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的民族和泥土確實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字下鄉章節中寫道,中國鄉土社會中的文盲,並非出自於鄉土人的愚,而是出自鄉土社會的本質。城裡人眼中的鄉下人很蠢,看見汽車都能慌了手腳。這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這與城裡人到鄉下把包穀認成麥子是一個道理的。鄉下孩子在課堂上認字比不過教授的孩子,教授的孩子在田間捉螞蚱比不過鄉下孩子。兩者之間不是能力的差異,而是環境的差異。所以著實沒必要瞧不起誰。更不必在智商上有任何優越感。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土性的,但中國的文字卻不是從基層上產生的,最早的文字是廟堂性的。所以在中國鄉土社會裡,僅靠語言就足夠了,是不需要文字的。人們世世代代都在一個環境裡,當一個人遇到困難,只需要詢問一個有經驗的過來人就足夠了,經驗無需不斷積累,只需一直保存下去。
在男女有別章節中,講道男女兩性關係。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為了生育,生育卻又規定了男女的結合。 男女有別的原則,是男女之間的關係必須服從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情感,男女有別認定男女之間不必求同,在生活上也要有隔離和分工,這隔離逐漸演化成男女授受不親,男女在行為上按照規則經營合作生育事業,他們彼此之間並沒有心理上的契洽。鄉土社會是靠親密和長期的共同生活來配合各個人的相互行為,社會的聯繫是長成的,是熟悉的,到某種程度使人感覺到是自動的。鄉土社會的這個特點,決定了男女之間生理上的差別阻礙著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這一篇給我的感受是,在以父系社會為主的中國歷史上,男尊女卑、男權主導的文化傳統已經深入骨髓,文中說道:"在父系原則下女婿和結了婚的女兒都是外家人。在父親方面卻可以擴大得很遠,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內所有父系方面的親屬。"這些關係使得人們在利益上的考慮更傾向於重男輕女,因為男性可以維繫和傳承家族內外的關係和利益,而女性只是附屬品而已。雖然如今女性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經濟上也越來越獨立,但男女平權在中國社會依舊很難實現。
欲望——緊張——動作——滿足——愉快,那就是人類行為的過程。權力之所以引誘人,最主要的應當是經濟利益。握有權力者並不是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會上必須用榮譽和高薪來延攬。至於橫暴權力和經濟利益的關係更為密切,統治者要用暴力來維持他們的地位不能是沒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難想像不是經濟的。
在差序格局章節中,費先生提出: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退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這便是我們所說的"人際關係網"。由於鄉土社會中的人們相對穩定的在特定地域和範圍內活動,其形成的關係範圍也就有所局限。另外,維持鄉土社會秩序的重要依據是"規矩"和"道德",也就是"長老權力"。然而在工業化城市中,由於傳統大家庭結構的瓦解,"長老權力"被嚴重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同意權力",即法律。但是作者卻認為中國社會既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禮治,人們依照多年以來形成的傳統習慣行事,也就是儒家說的"克己復禮為仁"。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繫的增加,社會範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繫所構成的網絡,因此,我們傳統社會裡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繫中發生意義。
在我看來,鄉土中國是整個中國社會重要的根基,不了解中國的鄉土文化,就無法實現現代化道路。如今,鄉土中國之經濟形態正在逐漸分崩瓦解,中國社會的鄉土性還有多少剩餘?鄉土中國的解體與終結是必然的嗎?鄉土中國的現代轉型將是以何種形式?我想答案肯定不在書中,具體在哪,我也不知道。
【我在看書別開槍】每周一、三、五發布三篇原創讀書筆記或觀影筆記,喜歡讀書和電影的朋友們一起探討,希望能一起共同學習成長。如果對文章有想法的朋友,請在文章底部留言交流。喜歡此篇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我在看書別開槍】,並點讚,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