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四人追憶緬懷父親陳籍思

2021-02-19 成都理工大學

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父親節。今天要分享給大家的這篇文章,是成理開拓者之一陳籍思先生的四位子女為緬懷他們的父親所撰。

文章追憶了陳籍思在建校後先後任成都地質學院副教務長、成都地質學院副院長期間的工作往事,以及與家人相處的溫暖時光,寄託了子女們對他的思念、敬重和愛戴。

1956年春,父親作為地質部教育局辦公室主任,被派至成都,參與成都地質勘探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的選址工作。他是成都理工大學的開拓者之一,親眼見證了學校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學科到綜合學科的整個過程。

在慶賀他百歲生日的慶祝會上,父親深切和動情地說:「成都理工從選址到建校,到今天的綜合性大學發展,我對能為學校的建設和師生們做點事情,感到非常欣慰!」

今年年初,年近100歲的父親因病離世,值此父親節,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在哀思之餘,追憶父親往事,以寄託對他的思念、敬重和愛戴。

▲父親晚年

人物簡介: 陳籍思(1918—2018),四川樂山人。1937年2月「七七事變」以前,加入中國抗日先鋒隊;193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被派往武漢的湖北革命大學,擔任黨委青年部的幹部。1954年成立地質部後,在地質部黨委工作。 1956年3月5日,地質部派部教育局辦公室主任陳籍思偕同兩名工作人員到成都建校,於成都市東北郊十裡店選址籌備建設成都地質學院。建校後先後任成都地質學院副教務長、成都地質學院副院長,1983年離休,2018年初溘然長逝,享年近百歲。

「愛黨愛國,熾烈如火」

我們的父親是位老黨員,他對黨無限的忠誠,表現在對黨的最終事業的堅信。父親生前一直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祖國和人民充滿了熱愛。

父親是一個正直的,有高度原則和黨性的人。過去,在全學院的政治報告會上,他總是能深入淺出地講解複雜的政治問題,使廣大老師和學生們耳目一新。在「文革」的狂熱年代裡,他常常安慰那些在運動中受到衝擊的教師們:「這只是暫時的狀況,國家需要你們。」

父親還是一個堅定的改革開放的擁護和支持者,因為他知道,中國只有融入世界才能成為一個繁榮強大的國家。在他看來,中國共產黨與其他任何一個政黨的根本區別在於,這個政黨裡有一大批為了民族強大可以獻出一切的真正的共產黨員。

父親很小就離開家鄉樂山蘇稽去重慶讀初中,在那裡他目睹了舊中國的悲慘狀況,他深深地感到中國社會必須要進行一個徹底的變革,於是,他十七歲時就參加危險度很高的地下革命活動,大力發展地下黨員,宣傳民族解放和抗日精神。

在新四軍工作時,父親有一段時間任縣委的敵工部長。在那些日子裡,生活是異常艱苦的——斷糧時為了充飢,他們只能生吞還未成熟的麥子,以致使腸道系統嚴重紊亂;為了隱蔽的軍事行動,他們時常在飢腸轆轆的條件下夜裡行軍,一夜要跑上百裡路……

當我們問他為什麼不像別人一樣去證明他參加革命的準確時間,以獲得更好的待遇時,父親動情地說:「中國有多少優秀志士為了中國的解放和強大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個人得到了什麼?現在去爭待遇能對得起那些先烈們嗎?!」的確,父親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雖然他從十幾歲開始就擔任著大大小小的各種領導職務,但他一直把自己的工作當成是為人民服務,從來沒有為自己去爭過級別和待遇。

父親對祖國的愛體現在方方面面。他一再告誡我們當中已經定居海外的孩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宗,要做對祖國有利的事。自從離休後,家裡訂購著各種報紙,從第一架小型飛機的成功試飛,再到中國載人衛星的發射,從超大型計算機的投入使用,再到中國計算機晶片的開發……他對祖國發展中取得的每一個細節都歡欣鼓舞。作為一個曾經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戰士,父親對中國的武器發展尤為關注,因為他深知,國防的強大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基本保障。直到他臨終前幾日,他還要求我們把報紙帶到醫院念給他聽。

「教務之責,任重如山」

父親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工作和有遠見卓識的人。當我們還是幼小的孩子時,家中父親的那間書房就是他下班後的辦公室。吃完晚飯後,在那個房間談工作成了家常便飯。父親是一個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的人,他常常說:「從那些跟老師、教授們的談話中,我可以學到許多的東西。」 

父親嗜書如命,就是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停止購書。我們的家,就像一個小型圖書館,羅列著成套的馬恩列斯全集、魯迅全集、二十四史等。只要有空閒的時間,父親總是坐在他的書桌旁,讀啊、記啊、寫啊,從不厭倦。光是學習摘錄卡片就是好幾箱。

父親不僅自己好學,也尊敬、看重人才,給各位老師們提供各種支持和幫助。在那個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一切生活用品都是按人限量供給的,幫助了別人就必須剋扣自己,父親從無有怨言,總是默默地付出。當汶川發生特大地震之後,父親立即自發拿出一萬元存款捐贈給受災的地區和人民。

在陳源仁與董宜寶教授病重的日子裡,父親督促我們儘快寫信給予支持和安慰。他以珍愛的心情評價了數不清的教授,說他們是多麼優秀,在學院的建設中是多麼的重要。在他的晚年裡,每當他聽到一個老教師離世,我們都可以從他的無言中體會到他心情的沉重。

作為他的孩子們,我們也常常聽到老師們對父親的讚譽,父親跟廣大教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老師們都親切地稱呼他「老幹部」。2017年10月的一天,現已退休的張億復教授,捧著一大束鮮花送給父親並對他說:「這束花是紅白相間的,白色代表您的高尚無瑕的品格,紅色代表我們對您美好晚年的祝願。」張老對我們說:「你們的父親是學校裡德高望眾的老前輩,老領導。他善於聽取意見,遠見卓識,得到廣大老師們的極大尊敬。」

▲陳籍思在校運動會(右一)

對於工作,父親從來不是一個事務主義者,而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人。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國家的高等教育正處於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父親作為成都地質學院副院長,注重基礎學科的發展,支持引進大量的人才,任職期間學院先後建立了數學、化學、物理、外語系等,發展了新的學科專業,如遙感地質、儀器設備設計、計算機等。

那段時間是父親一生中工作最為忙碌,但卻是最愉快的日子。他廣泛聽取各個學科帶頭人和骨幹們的寶貴意見,與學院領導班子其他成員們和廣大的教職員工一起,為把學校從單一的地質學院校轉型為綜合性多學科的理工大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共同學習專業知識(陳籍思為右二) 

「家人之情,綿長如水」

我們的父親是一個充滿愛心和對子女教育嚴格的人。他對我們的愛是表現在他對生命的珍惜和深刻理解上的。在那食品匱乏的年代裡,為了家庭,他常常在每周唯一的休息日裡騎著自行車,去城裡購買食物,以保證家人得到最基本的營養需要。 

父親對我們的愛不是溺愛。他要求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上生存。在孩子們成長中遇到困難時,父親總能及時給予正面的教育,支持和鼓勵,成為我們在生活中面對困難時的強大精神支柱。父親常說,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要有強大的心理和堅強的態度去戰勝它。當到雲南生產建設兵團工作的大兒子陳汛橋在人生迷茫的時候,父親給他寄去《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艾思齊的《辯證唯物主義》,鼓勵他能努力學習、獨立思考。 

對於我們的媽媽,父親的關愛更是細緻入微。為了母親的健康,他總是督促增加營養和各種保健品,支持母親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繪畫等各種活動。父母間的相濡以沫給我們的家庭帶來了最大的幸福和安寧。 

父親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喜愛四川菜,說到家鄉的豆花、蘇稽的米花糖總是津津樂道,讓人口水欲流;父親喜愛聽京劇,他常常說: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它那優美的唱腔、華麗的服飾和一招一式,都是貨真價實,沒有半點虛假;父親喜愛書法、詩詞,但卻從不展露,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還沒有達所希望的水平…… 

父親的一生是高風亮節、秉持正義、光明磊落和無私無畏的一生。他一身傲骨,兩袖清風,他尊重知識、酷愛讀書、謙虛謹慎、充滿愛心……父親的一生是奮鬥和工作的一生,在他百年生涯中,他有幸看到了中國正在快步走向他為之奮鬥和日益期盼的輝煌的目標。 

敬愛的父親,現在您可以安心地休息了!

愛您的孩子們:陳燕農、陳汛橋、陳羽薇、陳溯江

寫於二零一八年五月

 摘錄陳籍思詩集 

黨的六十誕辰

中華紅旗六十辰,神州歷盡幾艱辛。

東西藩殖揮旌戟,南北華胄歷徵塵。

禍國頑賊尚負隅,蛀黨林江共藁薪。

我欲乘風掃陰霾,三山五嶽會夢津。

——作於1981年

臨江仙

(為建國五十周年)

    百年往事路漫漫,關山貧蔽刁殘。九州兒女志如雲,橫掃虎狼群,罡風捲菸塵。

    富民強國千年夢,中華眾志成城。華夏今日慶佳辰,港澳齊回歸,同步萬裡春。

——作於1999年5月

來源:成都理工大學新聞網

文/圖:陳燕農 陳汛橋 陳羽薇 陳溯江

資料整理:肖茹予 劉又瑞 何妍

封面:王瀟

編輯:王瀟

新媒體工作室 盧雨薇

責任編輯:王瀟

↓原文網址

相關焦點

  • 追憶緬懷敬愛的周總理,大家一起點進來聽故事、學精神、訴情懷!
    追憶緬懷敬愛的周總理,大家一起點進來聽故事、學精神、訴情懷!今天,是周總理逝世45周年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周恩來的愛情、親情和人民情懷》情境互動特色黨課通過聽專家講總理故事學習周恩來總理精神追憶緬懷敬愛的周總理
  • 何超蓮發動態曬賭王生前熒幕畫面,1句英文追憶父親,勝過千言萬語
    賭王的離開對於何超蓮來說是那麼突然又那麼現實,沒有做好任何準備的她,接到消息也是第一時間跟在媽媽陳婉珍的後面,到底還是趕上了見父親最後一年。5月31日,何超蓮也是在自己的社交平臺曬出了父親生前的畫面,據悉這個是拍攝的電視機畫面,也是賭王生前在熒幕前活躍的時候,曬出了父親的這張照片,也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前。
  • 中山音樂堂古琴專場紀念大師成公亮 女兒成紅雨將到場追憶父親
    故人將齊聚一堂,共同追憶已於2015年逝世的成公亮先生。本場音樂會的曲目囊括了《憶故人》、《桃源春曉》、《孤竹君》、《鳳翔千仞》等多首成公亮的代表作。「我會在音樂會上彈奏《憶故人》,與大家共同緬懷父親。《憶故人》一曲是父親於1959年在上音附中專攻古琴專業時向主課老師張子謙先生所學」,成紅雨介紹。此外,她還將與海納合奏一曲由成公亮改編創作的古琴曲《太陽》。
  • 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
    中新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貝聿銘之子追憶父親的「中國情結」作者 馬秀秀「當人們問起父親對中國的情感時,我所想到的是,父親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定中、建中、禮中,都有一個『中』字。」頒獎典禮上,其子貝建中如是追憶父親與中國的情緣。圖為貝聿銘代表、貝聿銘之子貝建中頒獎。中新社記者 翟璐 攝貝聿銘1917年生於廣州,18歲時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後來創建自己的建築事務所。
  • 羅賓·威廉士離世 歐巴馬、史匹柏等追憶緬懷
    昨日很多影迷前往星光大道獻花,緬懷一代喜劇笑匠(下圖)。   回想2013年4月,為紀念喜劇演員喬納森·溫特斯的過世,他曾給《紐約時報》撰文《追憶那個瘋子般的朋友》,將喬納森的離世形容為「擺脫了劇烈的痛楚」,是否威廉士早就預料到了今天的自己。   ■ 人物小傳   羅賓·威廉士曾憑藉《早安,越南!》
  • 《緬懷追憶 沉痛悼念》——沉痛悼念畫壇巨匠劉文西大師
    《緬懷追憶 沉痛悼念》沉痛悼念畫壇巨匠劉文西大師文/王文緒
  • 奇趣生物|我成了父親的雙胞胎姊妹?
    當然不是像哪吒這樣,肌肉來自母親、骨骼來自父親,而是我們的基因分別繼承了父體和母體的基因。經過減數分裂,機體產生了成熟的生殖細胞,但是相比體細胞,它們只擁有一半的染色體。於是一個來自父體的精子,帶著一半來自父親的遺傳物質,與一個帶著一半母親遺傳物質的卵細胞相遇,它們相互融合,兩個半份的染色體重新組合成了一份完整的遺傳物質,這便是我們。
  • 湘西稅務:開展「緬懷剿匪英烈,追憶崢嶸歲月」主題黨日活動
    紅網時刻湘西12月11日訊(通訊員 宋振洲)為紀念人民解放軍為湘西人民翻身解放所做的無私奉獻和流血犧牲,激發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榮譽感、使命感和責任感,12月9日,湘西州稅務局黨委第二巡察組臨時黨支部聯合古丈縣稅務局機關黨支部,赴古丈縣高峰鎮李家洞村開展「緬懷剿匪英烈,追憶崢嶸歲月」主題黨日活動。
  • 去年冬至父親去世,緬懷父親,我的處女作《期待》是寫父親的
    去年冬至父親去世,緬懷父親,我的處女作《期待》是寫父親的,那年我18歲…… 這篇文章發表在河南純文學雜誌《時代青年》上,當時的主編王幅明親自給我寫信說文章寫得特別好,或許是幸運吧,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
  • 交大一附院舉行李隨勤教授「丹心仁術·追憶傳承」追思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緱永強 記者 阮班慧)8月23日上午,李隨勤教授「丹心仁術·追憶傳承」追思會在交大醫學部舉行。原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宏亮教授在追思會上,鼓勵年輕一代醫生不僅僅是要緬懷,更要從李教授身上汲取精神能量,學習他精益求精的醫療技術,求真務實的科學研究和認真負責的帶教精神,要繼承李隨勤教授的優良傳統,以此帶動醫學事業的發展
  • 何超蓮追憶賭王:拍攝父親電視中畫面,一句英文表達萬千思緒
    賭王父親離開了,對於何超蓮來講這一件事情是既現實又陌生,畢竟父親的離開比較突然,而且她也有沒有做好任何的準備。早前跟在媽媽陳婉珍的身後,何超蓮有第一時間到醫院看望父親,也算是見了父親賭王的最後一面。5月31日傳來了關於三房千金何超蓮的新消息,她在自己的媒體帳號上面曬出了父親賭王生前的照片,用來表達自己對父親的追憶之情。父親賭王已經離開有5天了吧,而這也是在四房兒子何猷君公開追憶父親之後,三房的女兒何超蓮也首次公開一起追憶父親。
  • 用詩詞吟頌緬懷先烈前賢
    清明節期間,上海的福壽園人文公園、龍華烈士陵園等,都以中華優秀傳統詩詞吟頌或詩歌會的形式,緬懷先烈前賢,祭奠革命前輩,展現清明節城市文脈和紅色基因緊密相連的精神文化世界。只願錦繡的山河,還我錦繡的面」,詩歌為祖國迸發的「戰的宣言」誦讀朗誦,寄託市民春天的思念,永遠的緬懷,把誦讀中華優秀傳統詩歌,與當代的感恩思源、祈願幸福平安融合在一起,表達了市民對先烈前賢的追憶和紀念,讓清明節成為人們從歷史與記憶中追尋價值與信仰的文化符號。
  • 趙南元:追憶父親趙訪熊-清華大學新聞網
    追憶父親趙訪熊自控系70屆(1970自控)趙南元  父親辭世已逾十年,往事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發清晰起來。  父親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重視應用,重視實踐。父親曾經和我談起過他為什麼選擇數學作為專業。
  • 緬懷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寫在母親節前
    每每凝望著她老人家的遺像,緬懷母親的一生和對我們子女所做的一切時,不禁感慨萬般,潸然淚下。出生在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母親,是個非常不幸的苦命人:三歲的時候我的外公就去世了,七歲的時候,外婆帶著她又改嫁了另一戶人家,在那種苦難的歲月裡,母親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 追憶「我和我的動物園」的舊時光
    原標題:追憶「我和我的動物園」的舊時光   10月25日至11月30日,武漢動物園發起了35周年回憶遊圖片徵集後,收到了500多張遊園老照片。
  • 讀者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緬懷金庸
    讀者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緬懷金庸8) "← →"翻頁 10月31日,一對夫婦在金庸照片前駐足許久,緬懷這位武俠小說泰鬥
  • 航天四院職工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錢學森
    這所當年錢老親自提議創立的研究院裡,科研人員、幹部職工連日來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他們心中敬愛的錢老。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始人、奠基人,錢學森一直關心惦念著固體飛彈事業和航天四院的發展建設。1956年10月8日,我國成立了國內第一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首任院長。1962年7月,在錢老的提議下,航天四院的前身國防部五院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宣告成立。
  • 鞍山:臺安開展系列活動緬懷英烈
    韭菜臺中學則開展了「祭英烈」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們以誦讀清明小詩、講述先烈故事等方式,追憶歷史緬懷先烈。逸夫小學、臺北中心校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網上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學生們紛紛在網上留言緬懷先烈。黃沙中學、高力房鎮紅旗小學通過開展文化探尋活動,讓學生們逐步了解清明的文化習俗,製作「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手抄報。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使學生們的心靈受到洗禮。
  • 《陳超評傳》作者:緬懷詩人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陳超評傳》作者:緬懷詩人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2018-08-22據了解,這是有關著名詩人、詩評家陳超的首部傳記,該書作者霍俊明表示,希望以此書的出版,緬懷詩人和他所處的那個現代詩歌鼎盛的時代。  該書首發儀式為第二十五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系列活動之一。  詩人、詩評家霍俊明是陳超2000級的研究生,現任職於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
  • 著名作家鍾阿城回津參觀 緬懷父親鍾惦棐
    江津網訊(記者 黃婭秋)12月18日,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基金髮布儀式暨首屆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活動在津舉行,期間,鍾惦棐之子鍾阿城和親屬回到故鄉,前往父親生前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參觀。當日,鍾阿城回到父親出生之地,和親屬一起先後前往了鼎山公園觀看父親鍾惦棐雕像、江津中學舊址、濱江路等地,深入了解家鄉發展現狀,深刻緬懷其父鍾惦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