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緬懷金庸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讀者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緬懷金庸 (1/8)

"← →"翻頁

10月31日,一對夫婦在金庸照片前駐足許久,緬懷這位武俠小說泰鬥。當日,大批市民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參觀,追憶大師的武俠世界。以筆名「金庸」寫作多部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查良鏞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發布時間:2018-10-31 16:48:21 【編輯:楊彥宇】

讀者前往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緬懷金庸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感受大師武俠世界
    【環球時報-環球網綜合報導】10月30日,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去世。31日上午,《環球時報》記者專程來到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金庸館追憶大師的武俠世界。(攝影/範凌志)當天專門來紀念金庸先生的遊客並不多,一家幼兒園正組織小朋友排隊進館參觀。
  • 對話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你不能錯過的金庸展館
    視聽導賞廳已於2015年10月暫停開放,以增加展覽設備配合金庸館的籌備工作,「工程預計近期完成,希望2017年春節後,能和廣大金庸迷見面。」 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介紹說,「我們曾經為香港音樂教父羅文舉辦個人展,還有正在展出的李小龍個人展,有超過六百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但這次我們把僅有的視聽導賞廳改成金庸館,專門常年展出金庸先生的珍貴資料。博物館成立16年以來,尚無先例。
  • 金庸逝世:武俠江湖漸遠 俠之大者不再
    新華社記者 羅曉光 攝  金庸其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  金庸,原名查良鏞,是香港著名的報人和社會活動家,也是享譽國際的文學家。金庸1924年3月10日在浙江省海寧縣出生,上世紀四十年代後期移居香港。1955年,金庸在《新晚報》連載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後,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 金庸葬禮今日舉行 阿里巴巴集團、劉德華等送上花圈輓聯
    據新浪電影微博消息,金庸先生的葬禮於今日舉行,董建華、杜琪峯、許鞍華、劉德華、鍾楚紅、阿里巴巴集團等都送上花圈輓聯,靈堂現場安放金庸先生遺像與「一覽眾生」的橫幅。 ​​​​
  • 金庸昨天94歲生日!第一份工作竟是「字幕組」翻譯
    金庸說,這14個字,便是他的整個青春。這14個字,其實也是很多讀者的青春。每一個字代表一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書名首字,金庸1955-1972年的17年間寫下了15部武俠小說(《越女劍》不在這副對聯中)。
  • 金庸葬禮現場,劉德華、馬雲送花圈輓聯,門外萬人爭送水洩不通
    近日,許多人關心的就是金庸葬禮的舉行,許多人是從全國各地趕往香港想要送金庸先生一程。不過按金庸先生的遺願,這葬禮是一切從簡,在11月12日這天如期舉行。場館選擇在了香港某博物館的金庸館內,這裡收藏了300多件金庸先生的用品,可以說是此次的一個絕佳地點了。
  • 龍應臺香港演講:文化保存不是為了緬懷過去
    昨日下午,當極少公開露面的著名作家龍應臺出現在香港會展中心演講大廳時,全場掌聲雷動。2000名恭候多時的讀者早已將大廳擠得水洩不通,連龍應臺演講席周圍的空地都坐滿了人。自2003年2月辭去臺灣文化局局長以來,龍應臺在將自己的文化理念透過官僚機器的運作變成現實後,一塵不染地回歸文壇,回到寫作。
  • 香港博物館:守護與傳承的魅力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記憶的守護者,是城市歷史的收藏者,細細描摹著城市生活的文化脈絡。曾頂著「文化沙漠」帽子的香港,在中西文化融合中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文化魅力,令香港的博物館文化,不僅肩負起展示傳統文化的重任,更懷抱包羅萬有的文化氣息,薈萃城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身份焦慮、國族認同、殖民反抗,4個角度追問你讀懂金庸小說了嗎
    眾所周知,由於長期的閱讀傳統的影響,中國讀者積澱了較為固定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品位,中國社會的文化傳播形式也較為固定。「說書與聽書」的傳統似乎隱隱統攝著民間最基本的閱讀取向,它的題材囊括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諸多形態,因而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市場號召力。
  • 經典傳世 俠義長存——香港社會各界哀悼金庸
    新華社香港10月31日電(記者郜婕 戰豔)著名作家金庸30日逝世後,香港社會各界紛紛回顧他在文學創作、中華文化傳承、新聞事業等多個方面的成就,對他的離去表示深切哀悼。  金庸在20世紀50至70年代創作了15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被視為開創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影響中國乃至全球華人社會流行文化的重要作家。
  • 金庸弔唁處開放至30日 劉德華鍾楚紅等送花圈輓聯
    遵從金庸生前意願,葬禮以私人形式舉行,僅邀請少數親人好友悼念,不對外界開放,且一切從簡,沒有任何宗教儀式,也沒有致辭環節。為便於社會公眾表達哀思,香港文化博物館於昨天16時開始在其常設展館金庸館外設置弔唁處,以在專用弔唁冊留言的方式,讓人們向金庸先生作最後的致意,弔唁處將一直開放至本月30日。
  •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是香港一所綜合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及文化各範疇。博物館的設計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布局,並揉合現代建築技巧,極具特色。建築物以中 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平衡,蓋以中國式瓦頂,各展覽廳由遊廊連接。全館樓高5層,總面積達28,500平方米,其中設有12個展覽廳。除了六個定期更新的專題展覽外,博物館內有六個常設展覽廳,為介紹及保存粵劇、新界文化歷史及中國文化等作出貢獻。
  • 金庸葬禮在港舉行,馬雲劉德華鍾楚紅敬獻花圈輓聯
    2018年10月30日,我國著名的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於香港養和醫院逝世,11月12日下午6點,金庸先生的葬禮於香港殯儀館舉行,並定於11月13日出殯。金庸先生的葬禮是按照其生前遺願,以私人葬禮的形勢舉行的。
  • 武俠泰鬥金庸逝世 養和醫院外送別
    武俠泰鬥金庸逝世 養和醫院外送別 著名武俠小說宗師、《明報》創辦人、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的作家金庸(
  • 金庸的英文讀者怎樣看射鵰:與《魔戒》相提並論
    這是此書第一次被翻譯成英文,雖然此前金庸已有三本小說被翻譯成英文,但似乎都反響平平。  英國媒體把金庸稱為「中國的託爾金」,並將《射鵰英雄傳》與《魔戒》相提並論。也許這是一個讓西方世界和讀者進入這位中國最暢銷作家構建的世界最便捷的方式。也因此,大部分對此書感興趣的讀者都是奇幻小說愛好者。
  •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 馬雲到場送別
    金庸喪禮昨低調舉行,馬雲到場送別,浙大杭四中送花籃錢報特派記者敬獻輓聯:人間曾記風清揚,天堂自此任我行最後一別,鄉情不絕  本報記者  莊小蕾 攝  昨天,香港殯儀館。  武俠小說泰鬥查良鏞(筆名金庸)的私人喪禮在莊重肅穆的氛圍下舉行。
  • 香港大學生+滬上博物館=精彩文化人!2019「博物館探索營」今日開營!
    6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港澳臺辦公室、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共同主辦的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探索營」在錢學森圖書館正式開營。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黨總支書記兼副館長盛懿,上海交通大學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姚雪及來自上海名道文化發展中心、上海電影博物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無線電博物館等合作單位的指導老師和全體營員共同出席了開營儀式。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由北及南,穿越半個中國;從古至今,橫跨歷史長河;傳統中華文化與香港都市文明碰撞、交融、輝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將來會攜手合作,一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 金庸先生離開的第七天……
    大師兄,您永遠是一中的傳奇鄭崗2018年10月30日下午,世界文化名人、知名校友金庸先生仙逝。當晚,衢州一中官方微信發布題為「大師兄,一路走好」的弔唁微信,一晚上閱讀人數達40000+。許多校友在官微後臺留言懷念,言辭真摯,令人動容。「猶記得2004年,大師兄回訪母校,遙遙相望,心情澎湃。
  • 武俠不滅:2019臺北書展設立「金庸茶館」緬懷宗師 |獨家
    2018年10月30日,一代武俠宗師金庸去世,他的傳奇一生與經典作品永成絕響,書迷和後人只能在心中銘記這位中華文化的巨匠。為紀念金庸,2019臺北國際書展特別設立了「金庸茶館」主題展區,讓「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醇厚墨香再次飄散在閱讀的空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