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母親節,很自然就想到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一共六句,而非更加工整的五言律詩或絕句。孟郊是與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同時代的中唐詩人,與賈島合稱「郊寒島瘦」。
孟郊一生過得比較窘迫,41歲才獲得報考進士的資格,42歲和43歲連續兩年在長安參加考試,都沒考上。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韓愈,此時韓愈剛剛中進士,還處於興奮期。孟郊比較孤僻寡言,韓愈卻覺得投緣,於是極力推薦孟郊的詩作。多年以後,隨著韓愈在政壇文壇大放異彩,孟郊詩作的文學價值也水漲船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孟郊詩歌的傳世應當感謝韓愈。對我們的啟示有,如果你想要獲得提升,無論是名利還是水平,都要到京城去,那裡是高人的集散地,說不定你就會交到一個大師級的朋友。李白如此,杜甫如此,高適如此,王昌齡也是如此,他們也都分別成為了彼此的加分項。
回到詩歌本身,前面四句非常好懂,說盡了寒門學子辛苦求學的艱難困苦和偉大母親的無私奉獻。古往今來,成為寒門學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精神食糧,單憑這一首詩,孟郊都無愧於歷代詩歌名人榜。
那麼,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呢?誰言寸草心相對好理解,誰說小草的心。報得三春暉不好理解,三春暉這裡有古代民俗的常識: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暉指陽光。
有人將最後一句翻譯為: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似乎有些牽強,但也說得通,意思是,子女一點點的孝心,是怎樣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的。
竊以為,這只是一種解讀。第二種解讀可能恰恰相反,誰敢說小草那樣雖弱小而努力生長的決心,不是為了報答春天的養育之恩。這樣來看,似乎更加合理,小草固然知道報答春天母親的恩情,作為萬物靈長的人,更應該報答母親的大恩。
報得三春暉,應該是下定決心報答恩情之意。因此,第二種解讀似乎更加符合人之常情,第一種解讀似乎有些局限於字面的意思了。
最後來說一說「島瘦郊寒」,這絕對是後人的刻板印象,沒有與當事人商量,就亂貼標籤。貼標籤的不是旁人,正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壇巨匠蘇東坡先生,當然歐陽修先生也有份。歐陽修先下評語:「孟郊、賈島之徒,又得其悲愁鬱堙之氣」,從這語氣來看,孟郊賈島不知何故,不大入歐陽先生的法眼,只能推測,歐陽先生灑脫自然的性格與他們二位不是一路。到了蘇東坡,就直接定性為:「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孟郊和賈島同學不用傷心,身為學霸的元好問和白居易都被批判了,更何況你們呢?東坡先生自然和歐陽修的風格一脈相承,否則也不可能先後成為北宋文壇執牛耳者。
有人說,寒就是清寒枯槁,瘦就是孤峭瘦硬,兩者含義相似,但不是什麼褒義詞,無非是說人家苦吟、刻意、用力,導致格局狹小。但是格局是由生存狀態決定的。孟郊賈島二位生活都很艱難,基本上與仕途無緣,只能擔任低級官吏。這與韓愈、歐陽修、蘇軾這些動不動就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禮部尚書的大牛人自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到了後來,南宋的大學問家朱熹也來湊熱鬧,他的評語是:「君詩高處古無詩,島瘦郊寒詎足差」,寫這句是為了表揚自己的朋友劉惠荀,順便踩一下孟郊和賈島。可是,劉惠荀何許人也,恐怕後世無人知曉。
宋代三代文壇掌門人接連下同樣的評語,早已故去的孟郊和賈島百口莫辯。由此看出,這是一條鄙視鏈。下評語的無一不是少年進士,而且無一不是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優越感爆棚,雖然也屢次被貶、遭遇挫折,但最終都獲得了官方的高度認可。
穿透這些刻板印象,再來看「郊寒島瘦」,我們是否也可以說寒就是清醒深刻,瘦就是言簡意賅呢?
時隔三年,窮苦的孟郊終於又一次聽從了母親的建議,在46歲考中了進士,最終把母親接到身邊照料,實現了一棵小草對春暉的報答。賈島則屢試不中,後來也擔任了一些低級官員。孟郊做官之後,發現做官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賈島和孟郊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能擺脫草根的命運。是否可以說,他們的詩歌有著濃厚的底層士大夫濃厚的草根氣息,偶然因為韓愈的推動進入主流詩壇,又免不了被後世文壇大佬們嘲笑。
他們心裡的苦,又有誰能懂呢?好在,孟郊的《遊子吟》和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確是難得的好詩。他們用來歌頌母親和友情的詩句,打動了一代代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