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曆2021年1月20日,農曆庚子年臘月初八,大寒。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時在每年公曆的1月20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
《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大寒前後,由於冷空氣頻繁南下,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候。
以下,以下是唐人孟郊寫的兩首和「大寒」有關的詩——《苦寒吟》
一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二、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竹竿有甘苦,我愛抱苦節。
鳥聲有悲歡,我愛口流血。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髮。
我想說起孟郊,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他的《遊子吟》,因為這是大部分小學生都能背誦的千古名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第二反應,肯定就是「郊寒島瘦」這個成語了。
郊寒島瘦成語解釋:「郊」就是孟郊、「島」就是賈島,二人皆以「苦吟」而著稱,且彼二人一生際遇也都差不太多,詩風亦頗相似,常會給人以一種簡嗇孤峭之感。蘇軾曾有說過「元(稹)輕白(居易)俗,郊寒島瘦」(《祭柳子玉文》)的話。軾語一出,即成為了對此二人詩風的定評。後來,朱熹亦有說過「君詩高處古無詩,島瘦郊寒詎足差」(《次韻謝劉仲行惠荀》)的話。然則,亦有對軾的觀點持異議者,比如清人潘德輿就認為「郊、島並稱,島非郊匹,人謂寒瘦,郊並不寒也」(《養一齋詩話》)。
那今天,咱們就借著「大寒」這個節氣,說說孟郊吧——
孟郊是中唐著名詩人,向有「詩囚」之稱。
孟郊,字東野,天寶十年(公元751年),生於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一個小官吏家庭(其父名庭玢,曾任崑山縣尉)。
孟郊從小就生格孤僻,很少與人往來。40歲以前,事跡不詳,我們只知他青年時代,曾在河南嵩山隱居過一段時間,隱了多久,也不知道;曾到過信州上饒(今江西上饒),還在那裡給「茶聖」陸羽新建的一個山舍題過詩;再有就是到過蘇州,跟在那裡當刺史的韋應物有過一此交往(唱和),這說明他當時詩已寫得不錯了,不然韋大人又怎麼會和他這樣一個白丁交往呢?除此以外,別無所知。
毫無疑問,孟郊是個讀書人,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拼死拼活地讀書是為了啥?就是為了做官呀,「學而優則仕」嘛,那怎麼才叫「優」呢?參加科舉考試,能考中進士,就叫「優」。
孟郊的科舉之路,走得應該不是很順,貞元七年(公元791年),他41歲了,才鄉試過了,所謂鄉試過了,就是獲得了去考進士的資格。但這個資格並不是永久性的,只能用3次,如果3次都沒考中的話,如想再考,還要重新參加鄉試(一過,一般人要是3次都沒考上,也就不考了)。
貞元八年,孟郊來到東都洛陽,第一次參加會試(即考進士的考試),下第。三年後再考(唐宋開科,都是三年一次),又下第。連著兩次下第,他肯定鬱悶,可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他在進京應試期間,認識了韓愈。韓愈雖然比孟郊要年輕17歲,可那時,已經是文名遍天下了,他的詩因為得到了韓愈的表揚和推崇,於是聲名大振。
貞元十六年,已年近50歲的孟郊,終於第三次踏入了會試考場,終於考取了進士。發榜後,孟效一看自己考中了,可謂興奮異常,在跑回家報喜的路上,還作了首好詩: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有趣的是,孟郊可能是「苦吟」慣了,到任以後,仍整天就想著吟詩,耽誤了很多工作,以至於「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奉。」(《新唐書·孟郊傳》)意思就是:縣令把他的事匯報給上級,結果上級就派了個「假尉」來,代替他處理公務,並分走了他一半的官俸(這上級也挺逗的,既沒申斥他,也沒罷他的官,而是想了這麼一招治他)。
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孟郊任溧陽尉一職期滿,就辭官不做了。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鄭餘慶為河南尹,他看孟郊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就給他安排了個「水陸運從事」的工作,可他還是幹不好,便又讓他當了個「試協律郎」,才讓他的生活變得稍好了一點。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鄭餘慶調任興元尹,又給了孟郊安排了一個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的職位。但就在孟郊從洛陽啟程,前往興元的上任的途中,突然生了場大病,沒兩天就一命嗚呼了。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