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的職業將消失,我們的未來是由教育決定的!
工業時代,把人變成機器;數字時代,把機器變成人!
教育必須變革,學校要變,課堂也要變!
人類擁有心靈,這是智慧和愛的來源,擁有愛商和心靈才能保證人類不會被機器超越!
你看過儒釋道的書嗎?我看過三遍《聖經》,我尊重你們的文化;你也要了解中國文化,才能批評!
首屆世界教育論壇
01
很多人沒有關注也沒有讀懂馬雲巴黎演講!在每天海量信息中,一笑而過。愛商、心靈、智慧是所其預示的未來教育理念,而「50%的工作要消失」是警示我們要立刻進行傳統文化掃盲。為什麼會是加強傳統文化學習?聽我往下分析。
馬老師的話我們還是要認真對待,「外星人」的能量比地球人就是要高一點哦。卡耐基說過:第1種人是從眾,第2種人是認清自己,第3種人是認清世界,第4種人是改變世界。無疑,馬雲屬於改變世界的人。他曾經的豪言壯語是:我要改變世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我們要改變銀行等等,這都是實現了的。那麼這次他在巴黎的演講,相當於他「教育宣言」。大家要仔細地閱讀,仔細地解析,不可等閒視之,為我們的未來和孩子的未來指明方向。一尺先生認為21世紀的家教一方面要立足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另外一方面就是要及時敏銳地感知這個世界上正在和將要發生的事情。
前20年他改變了商業與金融支付,後20年將要改變教育與醫療。
就拿教育來說,未來20年,馬雲要重塑教育理念和方式,自建學制體系: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
02
近日,首屆世界教育論壇在巴黎經合組織會議中心拉開序幕,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位全球政商領袖、各國教育部長、政府決策者和著名學者共同參與了本次論壇,就全球教育的未來展開對話。
在本次論壇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老師受邀作了主題演講。他認為:世界飛速變化,今天最急迫的就是教育變革!今天50%的職業將在未來20年內消失!那麼,現在正在上幼兒園、小學的孩子將會面臨怎樣的世界?我們往後餘生將擁有怎樣的人生?這些是我們急需探討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未來是由此時的教育決定的。
03
在演講中,馬雲一開始從自己的大學「四本」學歷和早期大學教師的職業經歷說起。他發現一個現象,當年在學校成績比他好的大多數同學,在進入社會以後沒有太大的進步,而他公司的團隊在他的帶領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因為他一直是創意思維。
馬雲認為,當今世界,首先要實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第二就是每個人都要有適合自己的教育。我一直在學習,沒有停止過。他認為,過去的學習是為了去工作,而未來要在工作與生活中去體驗式學習,因為社會是最好的大學。關於這一點,他也是有經驗的,他當時管理企業的時候也是沒有「執行長」這個經驗的,但是他認為他早期當過老師,可以把「首席教育官」的教育理念「你只要心靈好,學生就能感覺到。相信你的學生,賦能他們」用來管理企業,如同相信學生一樣,相信員工,讓他們創造性地工作。
04
那麼,對於什麼是合適的教育,馬雲做了詳細的闡述。他認為,動物有本能,機器有智能,但人類有智慧。時代不同了,教育方式也應該隨之變化。在工業化時代是流水線上生產標準化的產品,此時的教育也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的人才。他甚至質疑,為什麼會有標準化教室?每班40人,每節課40分鐘,每天7節課?可能還是工業化的集約管理的邏輯思維。
那麼進入數字時代、人工智慧時代,標準化的東西就會被被機器人取代。只要有邏輯,機器就會比人更厲害;沒有邏輯,人比機器厲害!什麼意思呢?比方說,有時候人的情感啊,不可理喻,愛一個人是沒有邏輯的。但仇恨是惡意,如果恨一個人就有了邏輯,此時機器就更厲害!我們應該訓練讓機器去抓壞人。在這裡,馬老師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理念,那就是我們作為人類,一定要有仁愛之心,我們才會超越機器!這是人類的智慧所在。不然的話,人類如果總是彼此仇恨,我們一定會被機器所超越。仁者愛人,也就是所謂「愛商」,這是契合聖賢思想的。
在當前和未來的數字時代,標準化的東西會越來越被機器所替代,人們將會從事更加有創造性、有體驗感的工作,機器不會像人類一樣變化學習,我們也不能再像20世紀工業化時代那樣進行學校教育,100個孩子在用同一種方法答題;數字時代的教育必須是100個孩子,要有120種方法。
工業時代,把人變成機器;數字時代,把機器變成人!
教育必須變革,學校要變,課堂也要變!
世界已經不一樣了,不可能再把孩子關起來,關在學校,關在課堂。要借鑑以色列的教育,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要教會孩子如何生存,如何應對未來。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不可能沒有衝突,但你要學會解決問題。我們也不能總是抱怨現在教育中的問題,而是一定要找到出路,找到辦法來解決問題。
05
緊接著,他提出了幾點重要建議。第一,國家和社會的教育資源,要從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向幼兒園、小學、中學這些基礎教育做傾斜。理由是要想改變大學生已經太晚了,這就是說高校學生觀念、知識、能力已經形成,而現在只能從幼兒園、小學開始改變,來適應數字智能時代的大變革。
第二,他認為很重要的是要支持老師,要尊重老師作為教育的主體,讓校長賦能老師,老師激勵學生,這個次序不要亂了。當然,老師的師風師德要跟上。
第三,他認為需要迅速改變教育的績效管理,不要總是考試考試考試,我們需要改變考試!如果認為考試是唯一的方法和標準,他不認為教育走在正確的方向。他曾經問過很多高中學生,你的目標和興趣是什麼?回答是不知道,只是想去上大學。為什麼上大學?不知道,或者僅僅是以後便於找工作,其實,上大學不一定就會工作。大多數學生大學畢業以後還要重新培訓才能上崗,所以這個大學教育效果不好啊。甚至於很多博士生,他能會對企業、對社會帶來變化嗎?也不一定。因為呢,社會是需要那些真正有思考力的人,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因此大學生在校要保持自覺學習,研究學問,對未來有信心,而不僅僅是為了找工作。
第四,就是我們的孩子和學生要有三個Q:智商、情商、還有愛商,來適應社會變化。他特別提到一個「愛商」,它是來自心靈,而不是大腦,大腦可以被機器取代,但心靈永遠不會!因為機器有晶片編程控制,而人類擁有心靈,這是智慧和愛的來源,擁有愛商和心靈才能保證人類不會被機器超越,才能駕馭機器。這就回答了一直以來人們對「人工智慧AI」的憂慮,還有霍金的警告。
最後呢,他呼籲所有的孩子都要有三觀:全球觀、全局觀和未來觀。在談到「全球觀」的時候,馬老師委婉地批評了西方,只顧傲慢與偏見地向全球推行自己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而不去尊重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特別是不尊重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文化。有人曾當他的面批評中國文化,他毫不客氣地質問對方:「你看過儒釋道的書嗎?我看過三遍《聖經》,我尊重你們的文化。你也要了解中國文化,才能批評」。
全局觀指的是團隊精神,以前產生的大量獨生子女過於利己,不能適應團隊合作。而未來觀就是我們的眼光要看遠,我們現在50%的職業都會在20年內消失,我們必須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當下的教育問題,從而著手培養孩子創造力,訓練創新思維,加強藝術類學習,調整教學內容,強化知識轉化。
06
好了,全文解讀就是這些。那麼,未來20年教育行業會不會像網購和支付方式一樣發生天翻地覆?我們拭目以待。
「我一直在學習,沒有停止過,社會是最好的大學」。餘音繞梁,馬老師指明了未來20年數字時代的教育方向以及開啟愛商、心靈、智慧的教育理念,其某種程度上就是指歸我們的傳統文化——儒釋道思想,從文化源頭來塑造未來的社會形態,指導我們的創意思維和創新發展,復興與繁榮我們的傳統文化。古話說,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遵循儒家的仁者愛人與陽明心學;參悟佛家的般若心經、明心見性;探究道家的天人合一、性命雙修等等,修養身心,淨化社會,厚德載物,才能駕馭智能時代,讓科技給人類帶來便利而非災難。
不等不靠!從家教入手,立即行動,業餘時間帶領孩子一起學習傳統文化經典,從聖賢思想中汲取無限的智慧和文化創意,來因應時代的巨變,這同時也是契合文化自信和民族復興戰略的,把個人、家庭的進步融入時代的洪流。
熱點話題,我們繼續交流,歡迎關注,或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