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前段時間,網上發起了一項關於「生娃後一個月開銷到底有多大」的投票,結果顯示,月花銷在3000-6000元的比例是最多的,但一萬以上的同樣也大有人在。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不少寶媽在投票之餘,還在下面分享了自己心酸經歷,引起了不少過來人的共鳴,真實又扎心。
團團媽媽:家裡沒有公婆,懷孕生娃之後只能自己辭職帶娃,開啟了「一人掙錢三人花」的生活模式,但每月還有固定的房貸要還,所以只能緊著自己,如今孩子多大,自己就有多少年沒有買過新衣服了。
自己的媽媽更是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經常拿錢補貼我們,雖然覺得自己不孝,但也只能無奈接下。
樂樂媽媽:因為產後母乳不足,孩子從三個月開始就在吃奶粉,每個月奶粉加上尿不溼就要花三四千元,單憑老公的工資根本不夠,只能舔著臉要公婆幫扶,真是養了一臺「吞鈔機」。
甜甜媽媽:生娃之後老公一人養家,日常買個菜都要精打細算,就算這樣也只能勉強度日,到了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其實家門口就有一家,但是一想到學費,還是狠狠心早半個小時叫孩子起床,送去離家遠,但是便宜一半的學校。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全職媽媽的數量呈上升趨勢,約佔所有家庭的26%,其中,有約34%是在生娃後全職在家的。
在一項針對3300個樣本的調查問卷中,有82.4%的女性表示為了照顧孩子而全職在家,此外,約有9成的全職媽媽表示正面臨不同程度的經濟困擾。
據一項全國性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有72%的全職媽媽缺乏自信與安全感,有22%的全職媽媽面臨經濟危機。
這幾組簡單的數字,無一不在揭露一個扎心的生活真相:有娃後總缺錢。
1、減少社交,謝絕聚會
不少人發現,閨蜜生完孩子後就變得難約了,有的甚至是次次回絕,但大多除了照顧孩子脫不開身之外,還有一個現實的原因:減少開支。
好久不見的閨蜜相聚,都免不了打扮一番,花錢消費(吃飯逛街),但家庭條件不好的寶媽都不願額外增加一筆開支,但自己太過樸素,又可能會被評頭論足,所以這類社交活動,大多能推就推。
2、買東西貨比三家
不少女性在結婚生娃之前,買東西很少看價格,只要喜歡就會買,但是曾經大手大腳的她們。生娃後都變成了持家小能手,無論是在線下還是線上購物,都會貨比三家,各種優惠活動牢記心裡,便宜實用才買,極度追求性價比。
除此之外,也沒了打扮自己的心思,護膚品和衣服都挑打折的買,就算過季了也能勉強穿。
3、不組局、不買單
不少寶媽,在結婚生娃之前總嚷嚷著組織聚會,但是生娃之後就神隱了,不僅不張羅飯局,還會拒絕約會,實在推脫不過時還會建議去消費低一點的地方,這樣能省錢。
如果碰到大方的朋友搶著要買單,那麼也就默默的順水推舟了,想著來日方長,等今後自己經濟寬裕一點,再請回來。
據2016年的一項數據顯示,有70.32%的女性表示想要兼顧事業與家庭。
然而現實情況是魚和熊掌難有兼得,不少寶媽迫於現實而選擇家庭,放棄事業和自我,其中更是有一些活成了別人眼中的「黃臉婆」,由此不少人將全職主婦與黃臉婆掛鈎。
但是,全職主婦並不是只能成為黃臉婆,生活的方式還有很多種,關鍵看自己如何選擇。
例如,學習一項技能,日常做做美食,出門多加運動,哪怕是空餘時間做做兼職,都是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有效提升個人內在修養,甚至還可能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使得整個人由內而外的散發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