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長江商報、中國教育報
近年來,高考、研究生考試作弊事件不斷。在《刑法修正案(九)》生效,考試作弊入刑後,不久前結束的2016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仍曝出「洩題」事件,令輿論譁然。記者調查發現,作弊越來越高科技化,甚至有專門的中介藉此牟利,考試作弊已呈現產業化趨勢。
研究生考試被曝「洩題」 目前仍在調查
2015年12月26日,當天舉行的2016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共有177萬人報名參加。一天後,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發布微博稱,教育部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反映有考生收到個別科目部分試題的作答與考題內容相關。教育部有關部門立即報請公安機關進行調查。
曝光內容與考試內容高度一致 考生透露考前半小時收到答案
網友上傳的微博、微信截圖顯示,有英語考題的翻譯、完形填空、重點單詞等答案和提示等信息。試題答案來源多為某些考研培訓機構的QQ群、微信朋友圈。
據大多數考生反映,英語(二)試卷中作文內容與考試實際內容相同,流傳出的完形填空答案也與實際考題答案高度一致。也有不少考生反映,英語(一)、政治及綜合管理統考試卷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洩露。
有參加考試的學生透露,他身邊就有人在開考前半個小時收到答案。
據了解,作弊手段從最早的文字夾帶、槍手替考,到後來的手機簡訊、高科技針孔攝像機、隱形耳機,再到現在作弊筆、作弊手錶,可謂「日新月異」。信息傳播上也經歷了幾個階段,從通過無線電對講機發送語音信號發展到通過數字傳輸技術向考場內發送文字信息並採用採用調頻和擴頻等技術手段,如今已經發展到網絡傳輸。
△2014年5月25日,四川省人事考證中心收繳的一套藏在背心裡的作弊電子工具。
起底二:作弊者「武裝到牙齒」 甚至將接收器植入頭皮
從近年來各地編錄的系列考試警示錄來看,作弊越來越高科技化,一些作弊者「武裝到了牙齒」。
有的只有米粒大小的隱形耳機,放在耳朵後很難被發現;而口腔骨傳導耳機更是讓作弊者「武裝到牙齒」,作弊者只要用牙齒咬住耳機,就能通過振動知道場外傳來的答案;東北某省甚至發現過作弊者將接收器植入頭皮,利用身體晃動接收信息的案例。橡皮擦、眼鏡、手錶也成為一些人作弊的接收器,讓人防不勝防。
還有一些人開考後先用胸前佩戴的微型相機將試卷掃描出去,一些專業「槍手」在附近的居民樓內接收圖像,然後分頭答題,再把答案通傳給考生。
從公安機關披露的案件來看,考試作弊已呈產業化趨勢,從生產銷售作弊器材到賣試題、賣答案,形成一條龍的產業鏈條,涉及範圍從英語四六級考試、高考,到律師資格、財會、司法、公務員考試等,所有國家組織的考試均有相應的作弊網絡,研發者、生產者、銷售者們不僅通過網上郵購,各取所需,甚至還有專門的論壇交流信息。而一部分考生法制觀念不強,學風不正,形成了作弊的市場需求。
《刑九》已施行 考試作弊最高處七年有期徒刑
根據《刑法修正案(九)》的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除上述行為外,修正案還對提供作弊器材、非法出售相關試題和答案、替考等行為進行處罰。至於替考,或讓他人替自己考試的行為,將被處以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作弊入刑不是終點 仍需儘早制定考試法
專家表示,遏制考試作弊行為需要刑法,但僅依靠一個刑法條文,還遠遠不夠。防止作弊行為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套措施,不僅需要懲治手段,更需要各個環節的嚴格管控。對於考試本身的組織、管理過程中出現的瀆職等方面的問題,也應該根據嚴重程度入刑處理;從源頭、制度上杜絕考試作弊,要儘早制定統一的考試法,明確各類考試的組織方式、權責分工和法律責任,進行統一規範管理,建立一套多層次考試法律體系。
本期監製/楊繼紅 主編/李浙
編輯/呂小品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