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0-6歲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把童年還給孩子,崇尚「快樂教育派」;
另一派堅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派別無關對錯,但做法極端,都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正向的作用。
4年來我一直在堅持並推廣親子閱讀,最初也曾被不少父母誤解:「這麼小的孩子,大字不是一個,能看書?扯淡呢嘛!」
但當他們真正了解了親子閱讀的內容和方式之後發現,堅持這項早期教育,不論是父母還是都受益匪淺。
一、親子閱讀讀什麼?
常常看到有媽媽帶著幾個月大的孩子看識字卡片,一兩歲開始看純文字的《百家姓》、《千字文》。
孩子對面前的白紙黑字一臉懵,媽媽一個字一個字地指著教,最後發現孩子並不感興趣。
周圍長輩也開始指指點點「累不累?孩子沒童年啦!」、「現在就開始看書,是想培養學霸怎麼的?」
早期親子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應當是帶著孩子「讀」——繪本。
繪本,又稱圖畫書。它的特點就是圖文相乘,緊密結合。
適合嬰幼兒「閱讀」的繪本,有防止孩子撕壞的布書、紙板書、泡沫書,有能發出聲音的發聲書、有能夠讓孩子體會不同材質伸手觸摸的玩具觸摸書,有能夠讓孩子體會空間感、將平面圖畫變得立體生動的立體書,有像帶著小機關的各類互動遊戲書。
相比成年人讀的書籍,繪本更像是紙質的早教玩具,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和認知。
父母在孩子處在嬰幼兒時期,帶領孩子讀的,是繪本中的圖畫。
0-6歲,孩子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具體的圖形圖像認知學習和理解。
文字對於此時的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符號。而畫風迥異、色彩斑斕的圖畫,更能激起他們的興趣。
科學家魏坤琳老師曾說:
孩子在嬰幼兒階段,他們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起來,也不會用語言的方式記憶。而此時的孩子,對圖像卻能夠「過目不忘」,記得非常牢。隨著孩子大腦的發展,這種視覺記憶方法會逐漸退化,讓位於對孩子來說更重要的語言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的讀圖能力比我們強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更喜歡繪本的原因,因為繪本符合他們的發育特點。
而且,在與孩子進行早期親子閱讀的時候,父母也不是枯坐朗讀,而是以繪本內容為基礎,演繹成家庭小劇場或親子遊戲,帶領孩子親子互動。
這樣,親子閱讀不再是簡單的「閱讀」,而是一項快樂的早教遊戲,孩子參與得高興還來不及,哪會有「累」而言呢?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早期閱讀習慣
現代家庭教育提倡親子閱讀越早越好。
閱讀的方式不僅僅有眼睛看,更有用耳朵聽的「聽讀」方式。
聽說讀寫,聽是最基礎的方式,而聽讀可以從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裡便開始了,新生兒因視力原因不可能立刻用眼睛來閱讀圖片,但是她們的小耳朵已經能夠很好地聽東西了。
因此,孩子剛出生,爸爸媽媽就可以給她們讀好聽的故事了!
在10個月-1歲左右,孩子可以穩坐、攀爬,各項能力的提升,視力已經達到可以很好地觀察房間內事物的程度,用眼睛看的「閱讀」方式,也真正開始。
剛接觸閱讀的時候,父母會很頭疼:孩子坐不住。我剛坐下來給她讀,她就跑掉了。怎麼抓也抓不回來。
閱讀習慣並不是孩子先天具備的,這跟她們擁有吃飯這項本能完全不同。
孩子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來對繪本這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充分認知,跟它混熟了,才能坐下來很好地「讀」它。
當然,最初孩子和繪本的相處也並不友善,一本嶄新的書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撕得「豁牙浪齒」,甚至沾滿了孩子的口水和牙印。
請父母們把心態放平和,前文我們已經提到,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兩大敏感期:口的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因此,繪本在這一階段是消耗品!
孩子撕書,可以選紙板書、布書、泡沫書等耐撕材質。
而且,最初接觸閱讀的時候,孩子不可能穩穩的坐下來看書翻頁的,這跟他們的年齡和心智發育程度有關,親子閱讀初期的孩子,能夠穩坐1分鐘就很棒了!
父母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固定在家裡的一個地方給孩子讀繪本。
例如,我在每天傍晚6點和維尼進行親子閱讀,逐漸將時間延長從6點到6:10分,再到6:20……堅持下來,會發現孩子有明顯地進步。
維尼最初也只能看完《鼠小弟的小背心》前半部分故事,但逐漸就可以看完整個故事,到後來可以和我共讀下來整部第一輯。
當孩子能夠和家長一同閱讀完一本10頁左右厚度的繪本,能夠有每天看繪本的意識的時候,說明閱讀習慣已經養成。
三、親子閱讀究竟有啥用?
1、 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繪本的精髓在於圖文緊密結合,家長在讀字的時候,孩子在讀圖。而不同風格的圖畫,就像一把給孩子打開藝術之門的鑰匙。
在不少兒童美術機構,繪本是一種作為輔助孩子學畫的工具存在,讓孩子閱讀不同繪畫風格讀繪本,讓他們從小近距離地接觸不同的繪畫風格和技法,同時也能激發起她們握筆塗鴉的興趣。
2、 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是與生俱來,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的。
親子閱讀的過程,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關注行為,父母的閱讀帶動了孩子關注這本書的興趣,繪本中的生動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圖畫讓孩子思考、提問,發掘更多的隱藏信息。
3、 豐富孩子的詞彙
閱讀繪本不僅可以引領孩子看優美的圖畫,優美的繪本語言,更能夠通過父母朗讀的過程,輸入給孩子。
常常有媽媽驚嘆,孩子語出驚人,有些詞語是父母並沒有刻意教過的,一問才知,孩子是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在繪本裡獲知的。
孩子在單純的讀圖階段,會讀到圖片中豐富的隱藏信息,尤其在3-4歲的語言爆發期,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將看到的圖片說出來,由詞連貫成句子,最後組成故事。這種看圖說話的訓練,為孩子入小學後的作文打下夯實的基礎。
4、 對識字有輔助功效
早期親子閱讀並不為識字,而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
但有著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經過了海量的閱讀,進入識字敏感期後會逐漸由讀圖過渡為讀字,而且這種識字方式不是刻意的,不是通過識字卡片生硬的記憶。
具體的引導識字方式,可以閱讀我之前寫過的文章:識字怎麼教?幾歲識字好?4個方法循序漸進,1年讓孩子積累1000字
5、增進親子關係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先生在《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曾說:
幼兒最大的財富是健康、親情與語言,如果有人經常緊緊地擁抱她,用溫柔的聲音對她說話,孩子就能通過肌膚的接觸和語言的交流,感受到親情。幼兒充分體驗到這種感情,心靈會一點兒一點兒地充實起來,成為一個內心豐盈的人,這其中又以語言的影響最為重要。
我在和維尼親子閱讀的時候,往往會通過一個繪本故事,看到背後隱藏的孩子在某一個階段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這樣的故事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她的情緒和行為被接納,更讓我懂得了如何去分析和應對孩子在0-6歲階段獨特的行為特點,更能接納她的情緒和行為。
當和孩子閱讀一本書的時候,孩子必然會拋出各種各樣的為什麼,這些為什麼有的跟所讀的書的故事情節有關,有的會引申為他自己的經歷,還有的則涉及到科普知識的探索。
由親子閱讀引發的思考,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探索和解決的。也是父母給孩子傳遞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好時機。
能夠和孩子坐在一起,親子閱讀的時間並不長,美國著名朗讀專家吉姆·崔利斯在他的著作《朗讀手冊》中提及,建議親子共讀的時間延長是12歲。
但事實上,孩子真的到了12歲時你會發現,父母已經跟不上孩子的步伐,只有在後邊不停地追趕他們的份兒。
你和孩子的閱讀量已經水漲船高,而孩子的想法和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已經遠遠超過於父母!
所以,珍惜能夠帶孩子閱讀的這短短的時光吧!
它可能不會給孩子在應試中直接加分,但卻是影響孩子一生的珍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