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花
杜甫
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
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
盈盈當雪杏,豔豔待春梅。
直苦風塵暗,誰憂容鬢催。
西京指現在的陝西西安,古時的十三朝古都,大唐叫長安。安穩就是戰亂止息後的和平穩定。未,意思是沒有。第一句是一個設問句,句尾的「未」字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人詢問某事或情況狀態的「有沒有」,比如,「你吃飯沒?」,「他在家沒?」等等,也就是說相噹噹「沒」字。臘日,就是臘月,指農曆十二月。巴江,是指四川的江河,巴蜀之地的江,在詩中特指詩人的居住地常見常行走的錦江。錦江在成都平原上,屬於岷江的一條支流。直苦,是「但是因為困苦於……」暗,暗淡無光,黑暗,這裡指人民生活暗無天日和社會局勢風雲動蕩。風塵,指紛亂不安的社會,人世間。
白馬獨家譯詩:我們的京都長安現在穩定下來了沒有啊?也不見有人給我帶個關於那裡的信兒。臘月裡蜿蜒曲折的錦江兩岸,山坡上的野花已經破蕾開放在微微的寒風中。雪白的杏花簇擁如雲,盈盈搖曳著。豔紅的梅花新妝如玉,妖嬈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但是由於社會的戰亂動蕩,給人民生活造成各種困苦,誰的憂愁催促著誰的白髮日日增多,日益衰老呢?
這首詩是杜子美在成都寓居的時候寫的。這個時候安祿山史思明的反動軍叛亂已經被消滅,但是西北部的吐蕃部落又一次攻破了大唐的京都長安,就像三國時候的董卓一樣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大唐的天子被迫撤離長安,一直到過了兩個月之後才還都長安。由此可知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的詩聖杜子美知道這事之後,倍加憂愁。臘日裡他遊覽錦江兩岸,在微微的山風送的寒芬裡寫下《早花》。
這首詩題目為《早花》,其實是在感嘆「美人之遲暮」,不能為民解難,為國排憂,傷四時之變化,嗟白髮歲月之蹉跎。詩的首聯「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第一句,就像聊天或者自言自語,語氣輕輕的不由自主的發問:「西京安穩沒?」在這稀鬆平常的口氣中,夾雜著杜工部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其實他也是在成都的浣花溪畔蓋下草堂不久,剛剛落腳這裡,不忘關懷國家大事,這和屈原的熱烈的愛國思想十分相似。不見一人來。杜工部住在偏僻的江邊,明知道自己這裡「幽棲地僻經過少」,沒啥人路過,更不用提捎信的人。但是他還是希望有人能給他帶個口信,有關大唐京城長安的信。人之掛念國事,老杜為最甚。這個起句與題目顯得很突兀:明明是寫早開的花兒的,你這老頭卻卻關心起首都長安安穩與否的事了。接下來,才開始寫自己寓居處的時間和環境了。
臘日巴江曲,山花已自開。寫到這一聯的時候,我們的詩聖老杜已經開始微微的嘆氣了。因為時令,畢竟是臘月,也就是農曆十二月了,一年又快結束了,而山坡上的野花已經零零星星的綻放了。老杜對年月時令的變化特別的敏感,你比如說他在《小至》裡曾寫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在《庭草》裡有句雲「看花隨節序,不敢強為容」;在《又示兩兒》裡曰「令節成吾去,他時見汝心。浮生看物變,為恨與年深」;等等等等。這是杜工部壯志難酬,惜時勝金,不堪回首,惟作詩吟的無奈之舉。這年的臘月裡,大唐天子經歷種種磨難,方還都長安。巴江曲,是在感嘆江山的秀麗,比如錦江蜿蜒曲折,澄澈如畫。而山花在這個時候早早的開放,預示著又一年的春天將要來臨了。這一切的種種,又為老杜添加了多少的憂愁啊!
接下來描寫開放的山花的花姿。盈盈當雪杏,豔豔待春梅。盈盈,這兩個疊字來形容杏花的雪白花瓣簇擁在一起,清麗如雲朵在微風裡搖曳,呈現出一片輕盈的丰姿。臘月裡梅花怒放,報得頭春第一枝,紅豔一如老杜那滿腔的報國熱血,在等待著春的消息。一個「待」字,照應了首聯裡面那一個「來」字。白馬我喜歡這一聯,用兩個疊字描寫杏花和梅花,感覺這兩句十分的傳神。就因這「盈盈」二字,讓我記住了金庸寫的一對句:「盈盈紅燭三生約,霍霍青霜萬裡行」。
直苦風塵暗,誰憂容鬃催。開在十二月裡的早花也是在黯淡風塵中開放的花,說它們是待春吧,但要忍受瑟瑟朔風如刀割一般的寒冷,恰似安史之亂平定後猶在饑寒交迫中生活的勞苦大眾,可以說國家都在舉步維艱當中呀。看看老杜自己吧,憔悴損顏兼白髮,正是「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誰讓他那麼掛念那麼擔憂皇朝大事呢?這就是他的志向仁心所化所託。所以白馬認為早花暗寓著當時環境下的國家和人民。
二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康橋就是劍橋大學,詩人在這留學兩年,對在這的校園生活留戀往返,記憶猶新。因為這裡開啟了他的寫詩之路。
全詩每節四行,共七節二十八行,每行句式短小精巧,延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詩詞裡的常見意象,比如柳,青荇,榆蔭,潭,笙簫,新娘等等,讀起來猶如在用新詩的句子裡展示傳統詩詞的音樂感,畫面感。徐志摩的詩句讀起來比較有暢快感,即使整篇的基調帶著淡淡的感傷,但他用行動的一瀟灑明快掩過了內心深處的那一絲絲憂傷。比如詩一開頭就寫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看見沒?即使寫離別,也是瀟灑如此輕鬆地來了又輕鬆的走了。可以想像詩人的風流倜儻,神色自如的狀態。
接第二行用一個比喻句展現了詩人對劍橋大學河畔的柳樹的留戀之意。它是詩人心中溫柔以待的意象:新娘。人一生最美好的伴侶,在內心深處珍藏著,「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可以說一河一樹一花一草,劍橋大學的點點滴滴,無不是最美好的意象在詩人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天哪,詩人啊,對校園的痴戀如此至深,哪怕做一條水草,在康河的漣漪間擺蕩,那也算值了。白馬完全相信詩人徐志摩的這個念頭。有人讀到這一節竟然說「招搖」二字有逍遙之意。白馬在這要大聲說「NONONO」了。我們要看這首詩的題目《再別康橋》。「招搖」在這裡是像人一樣揮手作別,揮手打招呼,用的是非常生動的擬人手法來寫的。詩人和康橋的許多事物都能共語一般,讓人讀後親切感倍增。古詩中有相當多上青荇相關的句子,比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詩經.周南》)「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翠帶長。」(杜甫《曲江對雨》),等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天上虹,少了一個助詞「的」。這是從古文到白話文寫作過渡時期的一個小毛病。提起「虹」這個意象,讓白馬想起了華滋華斯的詩歌《虹》,「當我仰望天上的彩虹,我的心就砰砰跳個不停……」這是激動之語。而徐志摩在他詩中的虹被揉碎了,是傷感傷逝之語,具有花間詞派詞句的婉約之美。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這一節如夢似幻,有囈語朦朧的美感,仿佛是從「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唐珙《題龍陽縣青草湖》)化來的。繼承了古詩清絕綺麗的風格。真心不錯。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承接上一節的尋夢放歌,詩人又否定了不能放歌,「我想唱卻是不敢唱,唱起來又東張西望」。這份情感是鬱積在內心的,濃厚的,如美酒,是不可言說的。別離的笙簫,是傷痛於離別。笙歌尖銳,常會令傷感的人撕心裂肺,如生離死別一般。而簫聲低沉,又有沉悶抑鬱之感,如李白在《憶秦娥》裡寫道「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嗚咽之語,傷離別,如泣如訴。這一節點題。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一節的「悄悄的」三個字承接上一節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形成緊扣的銜接過渡,如玉連環。但又從傷感裡走出,升華為輕快瀟灑的節奏,並且與第一節中的語句形成迴環反覆的一詠三嘆。畫面之美,音樂之美,建築之美,由此體現,這是新月派詩歌的重要特徵。
好了,親友愛的詩友,這一期詩歌賞析就寫到這。喜歡的詩友們請點讚關注白馬侃詩詞,您的喜歡與關注是白馬最大的創作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