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原則,為孩子選出好書
每個孩子都「愛」聽大人「讀」故事,為什麼卻有這麼多孩子長大以後「不喜歡」看「書」?掌握五大原則,幫孩子選出適合的書,讓他陶醉在「書不釋手」的書蟲世界。
我常說,沒有孩子不愛讀書。問題是,你給對了書嗎?
在我多年的作文教學、故事媽媽的歷程中,我發現,無論是再皮、再靜不下來、甚至有閱讀障礙的孩子,無一不愛「聽故事」。只要聽到說故事,每個小孩無不睜大眼睛、充滿盼望,專心一致的期待。尤其是,當我屏棄了八股的「品德教育」勵志系列、充滿了大人的浪漫,但小孩一點也不感興趣的某些「繪本」、以及那些太過簡短,還沒開始就結束的童話故事後,一部精採絕倫的冒險小說、一個動人心弦的長篇故事,絕對百分之百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既然每個孩子都「愛」聽大人「讀」故事,為什麼卻有這麼多的孩子長大以後「不喜歡」看「書」?這其中,一定有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吧?
給好書也要給時間
是的,不愛看書的孩子,是因為從「聽」到「讀」,沒有遇見「恰當的橋梁」。這些孩子通常缺乏愉快的閱讀經驗,並且在還沒發覺到閱讀的美好之前,就先接收了電子娛樂的聲光效果。於是很可惜的,他便失去體驗閱讀之美的機會。
讀課外書」被初、高中生的家長視為「浪費時間」,也是一個讓孩子遠離書的關鍵。事實上,回想起過去這半生所讀的書,究竟是課本影響我們比較多?還是一本自己所喜歡的書影響我們來得大?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現在的孩子被才藝課佔得太滿,沒有時間看書。有位媽媽曾請我推薦高年級的讀物,一看到我拿出一本幾百頁的小說,她立刻面有難色:「哇!老師,這……恐怕他沒有時間看耶!」
所以,除了選擇合適的書之外,要留給青少年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可以盡情的閱讀,也是接下來教育要努力的一大方向吧!
五原則,選出合胃口好書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到底要如何找到一本適合孩子閱讀的書。
一、考慮性別差異
性別會不會影響閱讀的偏好?雖說不一定百分之百符合,但就我的經驗來看,閱讀的喜好確實「男女有別」。一般說來,男生喜歡競爭、冒險、崇尚強者,因此他們特別喜歡動物、昆蟲、怪獸、恐龍、宇宙等類型的百科圖鑑,或是「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科學書籍。如果是文學類作品,也偏好節奏輕快、充滿冒險、戰鬥,或是推理、邏輯等內容。女生則對於美麗、夢幻、感情的內容比較有興趣。
推薦書籍時,如果不熟悉孩子的性格,不妨先以「性別」做篩選,往往容易切中所好。比如【貓武士】系列,我推薦給中高年級的男生幾乎不曾「槓龜」過。【貓武士】第一集我送給十個孩子,他們後來都還給了我──因為要求媽媽買整套了!這套作品集合了男生熱愛的內容:動物、戰爭、競技、獵殺、自然……但推薦給女生,喜歡的機率大概就只有一半了。
相反的,【魔女】系列,就集合了女生喜歡的元素:美麗的服裝、造型、飾品、點心、烹飪、親情、愛情……還有女孩們之間的小誤會、小貼心。即便內容適合中低年級,但好幾次我竟然發現高年級的女生也愛不釋手!
此外,因為閱讀時,讀者容易對書中角色產生認同、投射的關係,所以選擇「同性別」的主角也是選書關鍵之一。比方說,《哈利波特》的主角是男孩、《長腿叔叔》的主角是女孩,那麼敘述事情的觀點,就會大不相同。因此,替男孩選的書最好以男孩(或男性)為主角,比方經典名著中的《魯濱遜漂流記》、《基督山恩仇記》、《愛的教育》、《金銀島》、《環遊世界八十天》等。為女孩選書則可先選女孩為主角的書,認同度會比較高,象是《小婦人》、《簡愛》、《小公主》、《紅髮安妮(清秀佳人)》等。
二、投其所好
有些孩子喜歡動物,那麼給他一本傑克.倫敦的《野性的呼喚》,絕對錯不了;喜愛美食,不妨來本林海音的《我的京味回憶錄》。調皮搗蛋的男孩,對《愛的教育》可能會有共鳴;有俠義心腸的男孩,應該會喜歡《俠盜羅賓漢》或《白話水滸》。推薦孩子喜歡的書,一定要符合他的口味,才能「勾引」他上手,也最容易引起共鳴。
有位家有初二女兒的媽媽很煩惱的問我:「怎麼辦,我女兒只看那些亂七八糟的羅曼史!」那次,我推薦了她許多愛情小說、散文,例如華嚴的《蒂蒂日記》、瓊瑤的《窗外》、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珍.奧絲汀的《傲慢與偏見》、三毛的《撒哈拉沙漠》、茨威格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等。
愛情小說不是不能看,通俗作家也有好的作品。重點是,投其所好,一步一步誘君入甕,給他們愈來愈有深度的作品,孩子的閱讀能力當然也就會愈來愈進步。
三、別低估孩子的能力
我對於學校開的書單,通常都有一種無力感:不是太教條,諸如「海倫凱勒」這類殘而不廢的故事,雖然富有教育意義,但吸引不了孩子;否則就是劇情內容太過淺薄。
說實話,對於本土少年小說,我不常推薦,實在是因為劇情、對白往往太過幼稚。有一年,我在澳洲旅行,發現在當地讀七年級的表妹,那一年的研讀作品是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同一時間,我看到美國的五年級孩子讀本,是我高中時讀的《梅岡城故事》。這類探討人性、種族歧視的深度作品,在國外,是中高年級孩子的讀本。而我們的中高年級孩子,又在讀些什麼?往往出版社標示「中高年級適讀」的書,大約只有中低年級的程度;標榜「適合初中生」的課外讀物,我覺得給高年級孩子剛剛好。一個深度不夠、不好看的作品,是沒有辦法引人入勝的。那又怎能說服孩子去讀它?
有個五年級孩子的媽媽,曾跟我抱怨她的孩子不愛看書。我問她都買些什麼書?媽媽回答:「有成語故事、民間故事啊!他都不看。」
那年寒假,我推薦一本猶太女孩為主角的《安妮的日記》給那個五年級孩子,要求他每天回家看十頁。寒假過後,他媽媽驚訝的回來找我:「老師,我兒子讀了一星期,整本書就看完了!剛開始他每天只看十頁,第三天開始我就發現他窩在家裡看你給的那本書。整整一星期,他每天都在看。奇怪!安儀老師,為什麼我給他的書他都不看;你給的書他很快就看完了,還一直跟我討論劇情?」我微笑的說:「因為那是一本動人的書。」後來,這個媽媽口中不愛看書的孩子,陸續看完了我推薦給他的許多經典名著。
教書以來,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很多孩子不看書,是因為大人給的書太無聊。如果你不熟悉坊間出版品,無法判斷內容優劣,我覺得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從經典名著、小說開始。
經典名著可以歷久不衰,絕對有它的魅力所在,而且也較容易取得(圖書館幾乎都有);小說則是比較有引人入勝的吸引力。不要擔心書太厚、字太多,只要內容好看,保證孩子一定會「上鉤」!
四、可讓孩子自己選書,但不能「只」讓孩子自己選書
建立起閱讀的習慣與口味之後,不妨讓孩子跟著你一起常逛書店,練習自己選書。我常帶兒女逛書店,容許他們選擇想要看的書,但通常我會稍微過濾一下。因為,孩子對書還不熟悉,自己選的書,內容常會比他可以讀的書更淺一些。另外,孩子有時候會依照封面、書名的吸引力選書,或是執著於自己喜歡的那一類書,這往往會犧牲掉一些適合的讀物,很可惜。
有一次,班上一個程度不錯的六年級生跟我換書(我讓他們集點來換禮物書),我把剛收到的《愛的教育》給他。他瞄了一眼,立刻還我:「老師,這本不必了,我不會看的。」
我笑著推回給他:「沒關係,你先拿去,看十頁就好,如果覺得還是不好看,就拿回來還我。」
隔周見面,我向他伸手:「不好看的書咧?拿來還我。」
小男生一臉尷尬:「很好看啦!老師,我快看完了,我想留著。」
記得我初中一年級時,爸爸給了我一本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從此開啟了我對於翻譯小說的閱讀。也記得,爸爸「強迫」五年級的弟弟讀《三國演義》,結果當時苦著臉讀「三國」的弟弟,最後卻變成「三國迷」。所以有時候,大人的引導、推薦,還是相當重要的。
五、親子共讀好書
很多家長看到這一點都會很驚訝:「拜託!他都青少年了耶,還要一起讀啊!」
事實上,坊間有很多圖書像雨後春筍般不斷的冒出來,要幫孩子選一本好書,我覺得最好是家長也能先一步閱讀。
高年級的孩子,如果已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其實已經跟成人的閱讀漸漸靠近。以我六年級的女兒來說,我以前讀的大部分書籍,她現在都已經可以閱讀了。象是我很喜歡的作者桃莉‧海頓有一系列探討受虐兒的小說;張曉風、綺君、王鼎鈞、丘秀芷、子敏的散文;以及《奇蹟男孩》;甚至是一些歷史小說……同時也是我女兒很喜歡的作品。因此,每當收到新書,我們幾乎都會一起分享。
這個階段的共讀,其實,是各讀各的。只是,我們可以討論的東西很多。一本正向的好書,可以撼動人心,激發人的正義感、同理心,達到辨別是非黑白、品格陶冶的作用。
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閱讀各式各樣的作品,不僅限於迷幻、魔法(這好像是近幾年青少年讀物的大宗);他也需要落入人間,看看人世真實面啊!我們父母,又怎能放任他們在閱讀的路上獨行呢?
編程不是聰明人的遊戲 而是使人變聰明的遊戲
博遠機器人教育是2014年成立的一家主要從事5-16歲兒童智力及青少年科技培訓的服務性機構,秉承和發揚了樂高教學理念。樂高教育課程體系源自丹麥,創始於1932年,傾心教育80多年,是全球最受家長和孩子們喜歡的經典品牌,教學方式獨特、專業和充滿創造力、樂趣的課程,為5~16歲兒童打開了發現、探索世界及未來創新世界的大門!
2017年由吉林省電教館舉辦的:吉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中,省賽特色項目:鐵甲鋼拳取得冠軍,亞軍,季軍。
2017年全國青少年教育機器人等級考試:吉林省主考單位東北師範大學明珠學校 授予首批指定培訓基地
2018年由長春市教育局舉辦的:長春市第一屆機器人大賽 ,狹路相逢項目:取得亞軍
2018年由吉林省電教館舉辦的:吉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 省賽特色項目:最佳射手取得 冠軍 亞軍
樂高課程 編程課程諮詢電話18844161000(微信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