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軟的松針縫隙間冒出許多白白嫩嫩的竹蓀,村民謝琴左手小心地握住菌柄,右手拿著小刀,在粉紅色的蛋形菌託底部輕輕一划,一棵完好的竹蓀便被採摘下來。
日前,記者在織金縣茶店鄉桂花竹蓀種植基地的大棚裡看到,短短幾分鐘,謝琴就採了滿滿一籃子竹蓀。「基地建起來後,我幾乎天天在這裡務工,每天工資80元,一年下來掙2萬元不得問題。而且,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孩子,又能照顧老人,還能學到技術。」
「基地佔地500畝,現已進入丰采期,每天需要上百名工人才能應付得過來。」織金縣芳洲紅託竹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段家芳說,基地用工,貧困戶優先。
在織金,像芳洲紅託竹蓀發展有限公司這樣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的竹蓀制種、種植公司和合作社有16家。
織金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德山介紹,為群眾撐起「致富傘」的紅託竹蓀原產地是織金,1986年經過人工馴化栽培成功,是世界上最珍貴的食用菌之一,因優美體姿、清香氣味和豐富營養而被譽為「真菌皇后」「真菌之花」,一直深受海內外消費者好評。
緊緊抓住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織金縣堅持「政府指導、企業主導、市場引導、科技支撐、農戶參與」的產業發展思路,把竹蓀產業作為推動農業結構調整、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促進群眾增收的精準扶貧產業,狠抓統籌推進力度、產業發展廣度、品牌創建高度、群眾致富寬度,不斷壯大竹蓀產業集群。
科技是支撐紅託竹蓀發展的關鍵。30多年來,織金縣的「土專家」「田秀才」一直致力於紅託竹蓀制種和栽培技術的改進和研發。「新研發的織金紅託竹蓀發酵料熟料菌棒脫袋覆土栽培技術成功讓竹蓀產業畝產值新增4萬元以上,並獲國家專利。」楊德山自豪地說。
同時,織金縣加大人才培訓力度。截至目前,共舉辦各種竹蓀種植技術培訓班1000餘期,共培訓農民技術人員、種植農戶20萬餘人次,逐漸形成了一張「科技人員+科技二傳手+種植大戶+貧困戶」的技術推廣網絡,全縣40%以上的農戶已掌握竹蓀栽培技術。
該縣還注重品牌創建,全面加大生產標準的推廣應用力度,打造健康、生態、綠色、有機的織金竹蓀。截至目前,織金紅託竹蓀先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認證等品牌榮譽。
技術跟進,人才保障,品質保證,銷售不愁。在織金王氏竹蓀銷售公司,工人正在忙著包裝竹蓀產品。公司負責人王敬明介紹,目前,織金紅託竹蓀主要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東南亞國家,產品供不應求。在織金,像王氏竹蓀銷售公司這樣專門從事竹蓀銷售的公司有10餘家。
如今,織金紅託竹蓀已經成為該縣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數據統計,2018年,織金縣培育竹蓀菌種1.2(3000萬棒)億瓶,種植竹蓀2萬畝,產量達2000噸,產業總產值達11.96億元,覆蓋貧困人口46800人,直接帶動16000餘人脫貧致富。2019年,該縣計劃培育竹蓀菌種1.4億瓶,新增種植竹蓀2萬畝,預計產量達2000噸,產業總產值達12億元以上。
「為了更好地推動紅託竹蓀產業發展,織金縣專門成立了竹蓀產業發展公司。」楊德山說,目前,公司正在引進博士、碩士,與本地「土專家」「田秀才」一起組建專業的科研團隊,開展竹蓀品種的選育培育、病蟲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等研究。同時,通過公司整合各種資源,建好大棚、水、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墊付的方式租給貧困戶種植。由公司提供技術指導,保底回收,有收益了再扣除成本,有效地解決因為投入高、風險大導致貧困戶無法參與發展的問題。(來源:貴州日報 記者:謝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