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8年美國德州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等兩個教授提出「共享經濟」以來,共享經濟與新科技新理念不斷結合,不僅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更改變著生產方式。如今,共享理念加速向各行業、各領域全面滲透,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趨勢。
當我們討論共享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前,中國的共享經濟已覆蓋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識技能、生活服務等多個領域。據統計,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到3.9萬億元,增長率高達76.4%,是我國經濟發展6個新增長點之一。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預測,未來幾年,中國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的高速增長,至2020年其交易規模將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上。
其實,共享是早就存在的業態,只不過沒有網際網路之前,表現方式是租賃或者說是公共服務;而到了網際網路時代,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等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共享經濟有了更多表現形式,比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汽車等。這幾年,以硬體以及小規模資產的共享為主、以提高傳統產業效率為目的共享形式層出不窮。
具體到餐飲行業來說,由來已久的美食廣場,共享的就是空間和硬體服務。最近幾年,隨著消費升級和外賣餐飲零售化的不斷演變,新的共享模式—共享廚房應運而生。相比於美食廣場,共享廚房主要服務於檔口的外賣業務,不僅基於提升餐飲零售商效率和終端客戶體驗來提供共享空間軟硬體服務;而且還基於流量和數據提供上下遊撮合服務及可預期的供應鏈渠道價值。近些年來,共享廚房模式也頻頻獲得資本青睞。
如今,隨著整個餐飲行業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工智慧在餐飲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共享態勢也開始從小檔口擴展到連鎖門店,新一代的服務於網紅門店的共享餐廳也誕生了。
共享餐廳,到底共享了什麼?
2018年7月6日,智慧餐飲服務商美味不用等(以下簡稱:美味)宣布其首家「共享餐廳」於上海日月光中心廣場試運營。
用戶在餐廳中可以通過APP下單,來訂購不同餐廳的菜品,並由專人進行取餐到位等服務,實現聚餐等場景下用戶可共享美食的便利。
目前「共享餐廳」的菜單涵蓋商場內7家熱門餐廳的86種美食,包括本幫菜、北京菜、新疆菜、港式點心以及新派時尚菜品。同時,共享餐廳還配有4塊超大數碼投屏、全立體聲環繞音響,桌椅採用原木設計,整體頗具科技感。用戶在「共享餐廳」下單後,餐品便將經由門店現場採購,經過打包後,所有菜品都會放進一隻避震、智能溫控的「小灰箱」中進行運輸,冷熱分離,保證全程無汙染、無溫差。
據美味介紹,相對於傳統概念上的共享應用工具,美味的這家共享餐廳讓用戶一鍵點擊即可享用商圈內各個熱門餐廳的美食,也希望讓餐廳共享美味及其眾多戰略合作夥伴的用戶流量。
C端連接美味,B端智慧賦能
美味作為一家餐飲服務商竟然開起了餐廳,聽起來有些不務正業。但仔細了解了共享餐廳的模式就能夠明白其中邏輯。美味成立於2013年,以排隊等位切入餐飲服務,一方面方便消費者排隊等位,另一方面幫助餐廳優化顧客的就餐體驗。此後幾年,美味一直奉行「連接美味,智慧生活」的理念,通過B端SaaS服務和C端產品,幫助餐廳解決效率、管理、營銷、成本和顧客就餐體驗等方面的問題。如今提到餐廳排隊,人們就會想到美味。
據共享餐廳的項目負責人李軒介紹,此次首家共享餐廳落地也是為了解決熱門餐廳排隊的痛點」,美味通過後臺數據發現,熱門餐廳的排隊是典型的「潮汐式」—就餐高峰期,餐廳門口常會排起長龍;飯點過後顧客數量又會出現斷崖式下跌,而核心原因大都是因為前廳接待能力不夠,並非在於後廚的處理效率跟不上。從美味的大數據來看,因為長時間排隊,熱門餐廳的顧客流失率在20%左右。美味也曾嘗試以等位遊戲和優惠券等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但發現效果不明顯。最後大家就想到能不能提供一個空間,幫助這些排隊餐廳釋放前廳接待能力,共享餐廳應運而生。
共享餐廳希望一方面可以「分流」熱門餐廳「潮汐式擁堵」;在不降低用戶就餐體驗的前提下,幫助火爆餐廳留住等位客人,增加其銷量和效益,實現彈性坪效管理,也使其在外賣、堂食、外帶、新零售之外又開闢了餐飲新賽道,另一方面,共享餐廳也兼備「匯流」C端用戶功能,使大家不排隊也可以吃到網紅美食,並且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可以說從最初從排隊等位切入到如今推出共享餐廳,自始至終,美味都在踐行「連接美味,智慧生活」的理念,於C端縮短消費者與享用美食之間的時間和距離,並幫助B端的餐飲商家優化流程和管理,提高運營效率,優化用戶的體驗。
此外,對美味而言,共享餐廳既是其深耕C端用戶的前沿觸點,也是其服務B端餐廳一塊理想的「試驗基地」,它具備線下「信息基站」的功能,能夠為美味餐飲行業數據、區域性的商圈數據、個性化的餐廳數據和商圈用戶的群體性特徵,與美味覆蓋10萬+餐廳的SaaS系統匯集的數據流、信息流形成完整閉環,為餐廳提供智慧賦能。
「共享餐廳」能夠走多遠?
可以說,在餐飲行業,美味的共享餐廳有開創意義,但作為餐飲行業新物種,運營成本、盈利能力等都還有很大優化空間。據億歐了解,「共享餐廳」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和合作飯店分成。但分成比例和外賣水平差不多,和外賣相比,「共享餐廳」要承擔多得多的商場租金、物業費和用人成本,盈利如何保證呢?
對此,美味回應稱,合作餐廳會對美味的集中採購提供大約15%的優惠,這可以覆蓋一定的成本。此外,共享餐廳內還設有自營的飲料吧檯,對外銷售精釀酒水和鮮榨果汁、奶蓋茶等自製飲料。未來也會考慮增加一些和合作餐飲商家主營業務沒有衝突的新零售產品。
目前,美味·共享餐廳餐食配送主要由美味工作人員完成,近300㎡的店面內,配有數名服務人員。此後,每增加一家餐廳,就會多出一個人力成本。針對這個問題,美味表示,共享餐廳目前已經配置有兩臺領位機器人,出現排隊情況下,把客人領到位置上;此外,公司也正在和國內知名的機器人公司溝通,定製機器人以圖減少配送人員。
除此之外,美味·共享餐廳模式是不是真正能夠解決消費者需求,是否滿足了餐廳本身的剛需,真正提高餐飲行業的效率,這些也都還需要在實際運營中去驗證。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新科技在餐飲行業中的加速應用,未來將會有更多共享新物種誕生,「美味·共享餐廳」將只是開始。
-億歐餐飲記者樊鑫亦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