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風口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偵察兵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2020年是谷歌地圖正式推出15周年。在疫情期間,谷歌地圖app在疫情方面展示出了科技的巨大作用:實時顯示不同地區的病例數,每個地區的新冠感染病例繪製了趨勢圖,病例是增加還是減少了,一目了然。谷歌已經成為疫情防控方面重要的參與者之一。
12月2日,谷歌在谷歌地圖app裡添加了一個新的社交功能。在地圖上的餐廳、商場、博物館等標記點上,多了一個"探索"鍵。只要點進去,就能看到這個地點的詳細介紹,還有一些社交達人留下的評語和照片。詳細到哪個博物館多了什麼主題展,哪家餐廳新添了什麼菜品,已經到了非常詳細、豐富並且做到實時更新的程度。
谷歌地圖產品經理Capella Yee在介紹這次更新時說,在全球,谷歌地圖的用戶每天會貢獻超過2000萬條信息,其中包括人們在遊玩之後在地圖上留下的評語,拍攝上傳的照片,更新的地址等等。因此谷歌決定把這些有用的信息開放出來,人們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的需求,比如哪家店性價比最高,去某家餐廳點什麼菜,去藝術館最值得參觀的作品等等。
這個新的功能,你可能覺得不足為奇,中國的大眾點評、美團上也能搜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別的遊客留下的評語和推薦啊。但是谷歌地圖的意義在於,谷歌是以地圖數據作為載體,在這個載體之上讓所有人都來參與共建,這是谷歌邁向下一個虛實融合時代的重要一步。
昨天的《要聞評論》裡我們提到,谷歌旗下有一隻風險投資基金Gradient Ventures,專門那些前沿的技術項目,做AR共建社區的Ubiquity6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這家公司拿到了谷歌3600萬美金的天使輪投資。他們和谷歌地圖推出的新功能非常相似:那就是以地圖作為載體,在載體之上每個人參與內容的共建。
只不過不同之處在於,谷歌地圖推出的是每個地點的內容信息,而Ubiquity6是3D數字信息:用戶用app進行三維掃描,然後把建好的模型上傳到平臺上,智能算法還能識別出你掃描的是哪個著名景點,留下地理坐標。「ubiquity」的意思是「無處不在」,這暗示了這家公司的核心理念:未來的AR技術無所不在,任何人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利用AR、3D掃描技術,一起來創建和體驗AR世界。
雖然谷歌地圖做了15年了,一直沒有盈利。但我認為谷歌地圖的未來潛力巨大:現在因為有了AR技術,蘋果iphone12開始配置雷射雷達,其它手機廠商也紛紛開始跟隨,未來AR技術、三維掃描還會越來越成熟可靠,為谷歌地圖內容的進一步豐富打下了基礎。
此外,我在科技特訓營直播課《AR/VR的產業機會》上介紹過物理信息融合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地圖上的每一個實體地點都會同時具備數字信息,這些3D環境數據會和無人駕駛技術相輔相成。因為整個城市的環境數據是由路面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實時共享的,對其他車輛來說,不管路況多麼複雜也不會有盲點了。在這些先進技術的加持下,谷歌地圖的價值將在未來得到進一步凸顯!
在中國,經歷了前幾年外賣大戰、網約車大戰、共享單車大戰之後,2020年下半年出現了"賣菜大戰",中國幾大網際網路巨頭公司都參與其中,1分錢買一袋鹽、買一個水果等等促銷活動應有盡有,A股還出現了賣菜板塊。
網上很多評論對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這一舉動都持批評態度,因為賣菜大戰搶的是弱小的小商販的市場,而且是一個燒錢的行為,自己也不會持久,今天看到的巨頭們瘋狂入局、不惜做虧本買賣一定不是未來的終極形態。
這些評論我也很認同。但我要指出的是,大多數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往往是在搶到了一個產業制高點之後,就變得不思進取,不斷利用自己的既有優勢套現。賣菜大戰其實也是套現行為,不增加企業的競爭力。
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是谷歌這樣的優秀科技公司,他們在搶佔到一個制高點之後並沒有滿足,不是只顧繼續深挖護城河保護現有利益,而是積極搶佔下一個制高點。
谷歌公司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不斷搶佔制高點的歷程:1998年成立之初做搜索業務起家,2005年推出谷歌地圖,2006年併購了YouTube做網絡視頻,2007年推出安卓手機作業系統,2015年穀歌推出DeepMind開發的AlphaGo,開啟人工智慧時代。2016年,Waymo從Google獨立出來,開始了自動駕駛的商業布局。
在2015年穀歌成立了字母表公司Alphabet,用26個英文字母的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家公司,以字母G打頭的Google公司成為字母表公司最大的子公司。除此之外還有長壽健康公司Calico、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無人駕駛公司Waymo、生命科學公司Verily等等。谷歌的願景是,要用未來成立的科技創新子公司把這26個字母填滿。
谷歌從搜索業務做起,並沒有滿足於曾經取得的成功,而是在不斷打開新的業務空間,打開向上的天花板,在不斷向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無人駕駛等前沿領域進軍,我相信谷歌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谷歌公司是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企業家學習的典範。很多中國企業搶佔制高點之後忙著用各種方法變現,盡情享受今天的成果,卻不為未來考慮,沒有前瞻性的眼光、沒有前沿技術的布局,不提前進行技術預埋。這樣,今天建立的優勢很容易在未來反而成為前進的阻力。這是我們中國企業邁向國際化進程中必須要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