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個階層的教育觀,決定著培養出哪個階層的下一代

2021-02-22 燈塔EDU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燈塔EDU」 選擇關注公眾號

教育圈大小事,你都能盡在掌握

旅美作家、教育問題研究者萬維鋼(筆名同人於野)在他的《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一書中,分析了美國不同階層的教育,提出一個觀點:美國各階層的教育有著不同的內容,而這恰恰取決於各階層不同的教育目標。而我們通常籠而統之所提及的「美國教育」只是數種形態中的一種。教育是社會萬象的複雜折射,作者的觀點倒也能自圓其說,其中最「正能量」的,也許就是儘管受到種種限制,但人的自由意志總會驅使其左突右擊,尋求變革。因為應試教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賈伯斯那樣的人物。也有更了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比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這兩種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公立中小學的經費主要由所在學區的房產稅而來,這意味著兩點:第一,富人區的學校更有錢,可以請更好的老師、用更好的設備、有更高的教學水平;如果你考察美國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那的確比中國上海市學生的差很多。但美國這個平均成績其實是被貧困社區中的黑人和墨西哥移民拖了後腿。如果你考察美國富裕白人社區學生的數學成績,可並不比上海學生的差。中國一個城市內好學區和差學區的區別僅僅是考試成績高一點兒或者低一點兒、考上重點中學的學生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都是「量」的差距,而美國不同學區的教育卻是「質」的差異。如果你上greatschools.com之類的網站查一個美國中小學校的綜合評分,網站首先告訴你的是這個學校學生的種族構成,如有多少白人、多少墨西哥裔、多少亞裔等;然後是貧困學生比例,如有多少學生使用了政府資助的免費午餐;最後才是學習成績。階層比分數重要,因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教育研究者Jean Anyon,曾在20世紀70年代末,全程跟班考察了不同階層的幾個小學的四年級和五年級教學情況,然後在1980年發表了一篇至今看來都毫不過時的經典論文《社會階層與隱含教案》。如果中國的應試教育體制讓你感到憤怒,想要改革的話,Anyon這項研究所揭示的美國教育體制,也許會讓你感到深深的失望。Anyon說,哪怕是在四、五年級這個距離起跑線沒多遠的地方,不同階層的學生事實上就已經在為他們將來要從事的一一不同階層的——工作做準備了。正所謂「龍生龍,風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普通工人階層的學校強調遵守規章流程。整個教學充滿死記硬背的機械式程序,幾乎沒有做選擇和做決定的機會。老師教任何東西,哪怕是解數學題,都是用向學生灌輸規則的方法。這些規則通常包括若干個步驟,而學生必須熟記每一個步驟,老師常常不看你的最終結果對不對,而是看你是否背熟了步驟!比如老師教兩位數除法,就會直接告訴學生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既不解釋為什麼非得選擇這個做法,也不告訴學生這麼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學生提出更好的辦法,很可能會被否決,須按老師的方法來。我的小學教育大概比這個好不了多少。做數學應用題如果不先寫一個」解」字,無論對錯都會被扣分。老師非常糾結於」乘」和」乘以」的區別,到底是3×5還是5×3,寫反了就是錯。我的初中是在哈爾濱市道裏區最好的中學讀的,遇到整個學校最好的數學老師,結果數學課仍然強調對步驟的死記硬背——我至今還記得解一元一次方程共分五步,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併同類項、解方程——其實有些題不按這個步驟做更好,但上數學課經常要考背誦。我上學的時候對這些教法感到非常不理解,現在知道了階級分析這個工具,才恍然大悟:這哪裡是在教數學?這分明是在訓練工人。工人幹活,可不就是必須嚴格遵守流程步驟嗎?你只要按規定步驟去做好該做的,至於最終產品如何,不是生產線上一個工人應該關心的事。這個階層的學校裡自然和社會科學課程也都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學生們並不被鼓勵閱讀什麼課外書,也很少會把所學內容跟真實世界聯繫起來,甚至連課本都不怎麼用——教法是讓學生直接抄老師寫在黑板上的筆記!這些筆記就是考試內容。紀律是嚴格的,學生沒有什麼自由,教室裡任何東西都「屬於」老師,絕對不能隨便碰。老師對學生說話非常不客氣,經常有」閉嘴」之類的命令,時不時地制止學生亂動。不過老師自己並不遵守什麼紀律、經常拖堂,根本不在乎下課鈴。社會科學課上老師會給一些閱讀材料,並配以問題,這些問題都有明確的答案,其根本目的在於考察你是否真正學習了那些材料。學校教學很強調課本的權威性,你絕對不能對課本結論提出質疑。如果你喜歡批判式思維、對有爭議的話題有自己的看法,老師則認為你是危險的。這種小學,使我想起我當年讀的高中。那是一所黑龍江省的省重點高中,雲集了哈爾濱相當一部分最好的老師和學生。除了沒有質疑課本的自由,整個教學的確是非常靈活的,老師有時候還會講講笑話。我們根本就沒有家庭作業,有時間可以搞點個人針對性訓練。我們非常明白來這裡上學的目的:如果能學到實用的知識當然好,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考上大學。美國一般中產階層的學校也是這樣,一切為找工作和上大學服務。老師仍然控制學生,但這種學校的老師人品都很好,自己也能遵守制度,至少不會拖堂。專業人士階層的學校強調創造性和獨立性。美國的所謂」專業人士」,是指醫生和律師這種需要長期學習和訓練才能入職的人物,他們擁有專門的技能,他們只有考取一個資格認證才能工作,而且還有自己的職業準則。這些人是中產階級中的上層,收入不菲,對生活和職業都有很好的規劃。這種人的子女所能得到的,才是中國人心目中神話般的美式教育。雖然還是小學生,學校已經要求學生有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課堂作業常常是寫文章和做演講,你必須能夠自己找到素材、選擇方法、組織語言、描述想法。這基本上是我當初的大學所在的層次,而這些三、四年級的小學生已經開始搞獨立調研了!比如,一個任務是每人回家統計自己家有多少臺電視、冰箱及多少輛汽車等物件,在課堂上每人負責統計其中一項物件的數字、計算全班平均值。機械化的計算部分你不用管,老師給你提供計算器——但是你必須把調研部分搞好,會有另一個學生檢查你的工作。統計完成之後,有的學生甚至還提出建議,跟別的班比較一下數字。歷史課上學到某古代文明,作業是學生們要以其中的人物事件為題拍個電影!有人負責寫劇本,有人負責演,有人負責拍攝——當時還沒有數字設備,所以家長得幫著剪輯8毫米膠片。學生們要時不時在班級裡播報一下新聞時事,老師偶爾還引導他們發現事件之間的聯繫。寫作強調創意,科學強調第一手的實驗感覺。答案對錯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真正理解這個內容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師不再直接控制學生,而是通過與學生交流來引導班級去做什麼。任何學生都可以在任何時候去圖書館拿本書,而且只要你在黑板上籤個名,哪怕上課中途也可以不經允許離開教室。哪些內容要多講點,哪些內容要少講點,老師都能聽從學生的意見。這個階層就是所謂的資本家階層,學生家長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擁有者,他們當然沒必要訓練怎麼遵守別人的章程,他們不用關心怎麼用漂亮的簡歷取悅僱主。這個階層的學生學的不是怎麼遵守規則,而是怎麼制定規則。哪怕在數學課上學除法,老師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不是怎麼算,而是「如果你面對這麼一個例子,你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你會提出解決問題自己打算從哪兒著手。老師就會說你這個決定不錯,然後引導你進一步說出自己的計劃。然後讓全班一起看看你這個決定和計劃的結果如何。老師不主動提供任何解題方法,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制定公式,也就是規則。老師不問對和錯,而是問「你是否同意這個說法?」如果全班都發現你錯了,老師告訴你的是「他們不同意你……當然,你對老師講的東西,也可以隨時不同意」。這種統治階層的教育,已經不是追求什麼表達能力、藝術效果、漂亮的PPT之類了,而是追求分析問題。這種小學同樣學到古希臘歷史的時候,不是讓學生會表演個什麼歷史人物的電影,而是問學生「你認為伯裡克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犯了什麼錯誤?雅典公民又犯了什麼錯誤?」 這種問題!這些註定成為未來領袖的小學生從四、五年級起就已經開始在課堂上對當前問題發表看法。工人為什麼罷工?他們這麼做對嗎?我們怎麼阻止通貨膨脹?老師說,你不知道答案沒關係,我提問題只是讓你學會怎麼想。這些學生不是為了考試而學習。他們如果學習了一種複雜語法,單單在考試中答對還不行,必須在此後的寫作中用到這種語法,否則老師就不幹。寫作課也不是追求什麼創意、感情描寫,而是強調故事結構和邏輯,並且直接用於社會課和科學實驗報告的寫作中。學生不但自主,而且可以自治。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當一次老師。然後老師和其他學生對他進行全方位的評判。紀律上沒有什麼要求,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離開教室,可以不經允許使用學校的任何東西,集體行動也不用排隊。學生學到的是選擇和責任。你可以給自己設定優先目標、你自己決定幹什麼,你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你自己管自己。老師說:「你是你這輛汽車唯一的司機,只有你能決定它的速度。」再來聯繫一下中國教育。現階段的中國教育,跟美國還有很大區別。中國暫時還沒有這麼強烈的階層區分……因為大家都在一般中產及以下。我認為,中國現階段的流水線教育的默認生產目標,並不是在培養「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選「器具」。下等的器具,是某種實用工具,對應一般家長要求孩子有一個「容易找工作」的學歷和技能。而上等器具,則是工藝品。工藝品未必能用來做什麼,但是具有收藏和升值的作用。工藝品的價值可以用一系列指標衡量,如材質是不是黃金的、鑲有多少克拉的鑽石等。工藝品對應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各種素質教育:會彈鋼琴、學習成績好、會英語。身體棒、長相漂亮,等等。你擁有的素質越多,別人就越覺得你好,值得擁有。為什麼說是工藝品而不是藝術品呢?因為藝術品是不能用任何指標來衡量的。真正的藝術品追求獨一無二,跟任何已有的東西都不一樣,根本就沒有標準。而不管是實用工具還是工藝品,都以「符合XX標準」「跟XX一樣」為追求。這種「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即便會彈琴,也只不過能把曲子彈」對」而已,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彈「好」。大多數家長並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新穎特性,只求符合各種工藝指標。當他們說「素質教育」的時候,無非是把追求從下等工具提升到了上等工藝品。人們對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及整個的內心敘事,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好東西」,以期得到別人的欣賞。這個敘事顯然與現代人常常遇到的考試制度有關,對早熟的中國人來說則與科舉制度有關:好生活、好工作並非是我自己創造的,而是誰看我好,賜予我的。所以要做個好的器具,而不是做個好「人」。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思維本質上是被動的——外界喜歡什麼,我就變成什麼。永遠是我去適應別人,而不敢讓別人來適應我。一定要進名校、一定要進好公司、一定要得到好崗位。人與人之間攀比的,也都是這些外部光環的「加持」。如果有人憑藉自己的能力開創了事業,則多數人不會對他表示羨慕、與他攀比,而是把他當成跟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並尋求借他的光,比如為他打工。日常文化和正統教育中,很少有「怎麼主動選擇、怎麼審美,怎麼根據自己的意圖改變世界」這樣的討論,「主人翁」精神只不過是句漂亮的空話。比如買個房子,本來房子是自己的,應該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裝修、布置,但很多人想的仍然是怎麼裝修看起來更有「面子」。人們取悅世界已成習慣。青年導師最愛說一句話,「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幹什麼?梳妝打扮等著別人來挑選嗎?我們因為歷史原因,過去這幾十年的主流文化都是貧民文化,人們對「怎麼適應別人」研究得很多,對「怎麼自己做主」研究得很少。我們看看網上一些所謂的「職場經驗」,對工作、對上級、對同事的各種小心翼翼的算計,動輒得咎的脆弱心態,讓人感覺真是非常可憐。這一代中國人的技術很強、性格也隨和,願意與人合作,但是整體心態普遍像小孩一樣,有主人翁意識的人物實在太少。在美國矽谷,儘管來自中國和印度工程師的總人數勢均力敵,但是二者地位其實有一定差別。無論是進入各公司管理層的人數,還是創業的人數,中國人都顯著不如印度人。為什麼印度作為一個國家落後中國很多,海外印度人卻能領先海外中國人很多,難道僅僅是因為英語好?我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印度人比較有主人翁意識。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很有主權意識,但是中國人作為個人的主人翁意識落後印度很多。我們大概可以說,現代教育可以簡單地分三個層次,對應三個階層:中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藝品,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上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主人翁,以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而第三層,則幾乎完全是家庭和個人的事情,學校教育的作用很小。這麼說來,如果生錯了階層,尤其在美國,上學豈不成了無比憋屈的一件事情?用美國這套標準對照,我的小學的確是在工人階層。就連在教學樓裡從哪邊走、上課怎麼舉手學校都有明確規定。但是我們有好幾個同學根本不在乎這些規定,經常跟學校對著幹,老師「誇」我們有「造反精神」——我們這幫工人子弟,做事常常帶有統治階級的風格。素質的確是可以遺傳的。現在科學家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智商可以遺傳,再考慮到家庭環境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階層。但人之所以不是機器,就是因為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基因加環境也不能把人完全定死,人總有自由意志。大多數情況下如此,但每人都可以不必如此!是的,人很難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可是如果人人都按照這個劇本演出,世界就太沒意思了。

報告下載方式:

《2020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研究報告》

關注微信公眾號燈塔EDU(dengtaedu)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回復關鍵字【20210128燈塔EDU】即可下載。

之(9):1套萬能模型,幫你牢牢抓住學員和家長,提升完課率

燈塔EDU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除非實在找不到),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原作者不同意請聯繫微信:dengtaedu003

相關焦點

  • 你是哪個階層的教育觀,決定著培養出哪個階層的下一代
  • 赴美留學追求的「精英教育」,到底是哪個階層的教育?
    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1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因為各階層的教學方法和培養目標完全不同。,你的第一個決定是什麼?」
  • 讀《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
    從階層分化的角度說,絕大多數人處在中下層,其中大部分把希望放在下一代,小部分人下一代也沒有好的受教育機會,是處在很絕望的境地的。今年國慶,逢十年大慶,加上這幾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上升,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積累,在各領域開花結果,上下一心,都是很振奮的。國慶的節目,關鍵的當然還是講話,我不懂政治,只聽到一句,說這兩年要徹底消滅貧困了。
  • 深度 | 我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近期他出了一本新書,叫《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其中對美國和中國教育的分析,還是有些新意的。其中,他提到教育的階層問題。階層兩字,估計大家都聽多了,不過萬維鋼在美多年,又在學校裡教書,對美國社會和美國教育有不少親身感受和深度思考,對這個問題的分析角度自然有所不同。
  • 楊東平: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我想作者的本意可能只是為了語出驚人,賺取眼球和流量而已,並非挑動「階級鬥爭」;但是,將關於未來教育的討論置於階層對立的敏感語境,它的確起到了挑動、離間「階級情感」的惡毒效果。 這其實是一種流行的、也是危險的策略。
  • 你出生的階層,能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他們來自社會的不同階層,有的來自上流精英階層,有的來自普通中產階級家庭,也有社會底層甚至是來自孤兒院。雖然這部紀錄片沒有直接的向人們傾訴什麼道理,但觀眾能他們身上看到人生,這部紀錄片也讓人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人的出生階層,能不能決定TA的未來?」
  • 社會上有高、中、低三個階層,看一看你處在哪個階層?
    在當今的這個社會,我們承認有一定的階層分化,但,這樣的階層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還是會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與機遇巧合,發生著改變,但,我們都知道,產生這樣的改變估計會很難,甚至比上面女人所面對的困難還要難,但總還是會有那麼一些人,他們靠著自己的天份、努力與機會,實行了逆襲。
  • 哪個階層的孩子將來最容易沒出息?
    「有出息」的定義很廣,如果以社會角度論,孩子最有出息的標準就是「能比父母跨進更高一個階層」。這麼看來,在階層趨於固化的今天,似乎是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易出頭,更容易沒出息。但事實出人意料,答案還真不是窮人,而是中產階級。為什麼中產階層的孩子將來最容易沒出息?跟父母的教育理念、認知都有很大關係。
  • 我所親眼目睹的中國階層分化:富裕階層、中產階層、平民階層子女...
    小創這裡給出相對樂觀和相對悲觀兩種比例,大家可以自相考量。相對悲觀的分類比例大概是——平民:中產:富裕=90:9:1;相對樂觀的分類比例大概是——平民:中產:富裕=70:20:10。一、關於上學和高考1、平民階層:平民階層子女的上學方式,基本停留在「有學上」這個層面。
  • 理財-工薪階層收入是多少工薪階層如何理財?
    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都應該學會理財。那麼,工薪階層如何理財?曾經工薪階層僅限於在國營企業或集體企業裡工作的人員,如今工薪階層的範圍也逐漸擴大,在私營企業裡的務工人員、低層職業經理、長期農民工都屬於工薪階層。在關注工薪階層如何理財之前,先去了解下工薪階層的一般收入。
  • 培養普通人無關階層和出身
    我想作者的本意可能只是為了語出驚人,賺取眼球和流量而已,並非挑動「階級鬥爭」;但是,將關於未來教育的討論置於階層對立的敏感語境,它的確起到了挑動、離間「階級情感」的惡毒效果。這其實是一種流行的、也是危險的策略。
  • 階層正在通過教育實現固化:你還敢接受快樂教育?
    02 學區房:當金錢開始制約教育,你是否發現,階層劃分已經開始到來?一個可怕的事實將要到來:固化階層,從一套學區房就開始了。 03 精英教育:富人階層沒有人會同意孩子不學無術,你是否感悟到什麼? 沒有一個精英階層的人會放縱他們的下一代貪圖享樂。
  • 職場階層分布的秘密
    職場階層分布形成的秘密:在聽話和能力這兩個要素中,作為老闆最看重哪個?聽話的人能鞏固老闆的位置,有能力的人卻可能威脅老闆的地位。階層秘密的直接表現,就在於是否服從上級。服從上級才是最重要的,而工作能力只是其次。
  •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唯一的階層跨越者:這3點是逆襲的關鍵
    你相信,"寒門難出貴子"是一句鬼話嗎?有一部轟動世界的紀錄片,《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是教育領域和社會領域的爆款話題,任何一個關注社會平等、希望探索教育奧秘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它。紀錄片的導演麥可·艾普泰勒選取了14個七歲的英國孩子,拍攝紀錄他們從7歲到63歲的生活。
  • 你們羨慕的美國教育,到底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這個階層就是所謂的資本家階層,學生家長是這個國家的統治者和擁有者,他們當然沒必要訓練怎麼遵守別人的章程,他們不用關心怎麼用漂亮的簡歷取悅僱主。這個階層的學生學的不是怎麼遵守規則,而是怎麼制定規則。教育的核心目標,是決策和選擇。
  • 他花49年跟蹤14位孩子後得出結論:出生階層,決定了你未來的高度
    這部由BBC製作的紀錄片耗時49年,跟蹤採訪了14位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孩子,這些孩子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從7歲、14歲...一直到56歲,記錄了他們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變遷。 從拍攝之初,製作人就有著這樣一個預判:每個孩子的社會階層,決定了他們的未來。
  • 窮人家庭怎樣才能突破階層
    而想要更好的生存下去,那必定要讓自己生活在社會中更高的階層。大家應該都明白,在人類社會中,無論哪個國家都是有階層存在的,而在階層日益固化的今天,能夠突破階層大概就這幾種途徑:1.考試考試是篩選人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你需要通過層層選拔性的考試從高中到大學,從大學到研究生再到博士這樣一種學歷路徑,把自己塑造成專業的稀缺人才,這樣才會有好的單位僱傭你,給你薪水各種保險和福利,解決你的生存問題
  • MBA觀點|張翼:中國社會階層是流動的,中產階層焦慮的根源在哪裡?
    如果子女的職業地位主要受父親受教育程度和父親職業地位等先賦性因素的強影響,則社會階層趨於封閉;如果子女的職業地位主要受自己受教育程度或自己既已取得的職業地位的強影響,則社會趨於開放,階層之間的流動渠道未曾閉合——因為自致性因素決定著自己的升遷幅度。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她的父親從事房地產,母親在電視臺工作,家裡從小培養她的藝術技能,鋼琴、舞蹈、美術班輪番上課。17歲的她,不想和別人一樣循規蹈矩,也許是從小遺傳的藝術細胞作祟,也可能是藝術家的偏執,她找媽媽要了兩萬塊,在南鑼鼓巷租了一間鋪面,開了一家小小的酒吧。
  • 社科院:中國社會的十大階層
    超過半數的人認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  本報記者 方奕晗  超過一半(56%)的公眾認同中國社科院課題組對中國社會的分層結論,64%的公眾表示他們本人有向社會上層流動的意願,這是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於2004年8月3日開始進行的一項題為「你屬於中國社會哪個階層?」的在線調查得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