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懂事,並不只立規矩那麼簡單

2020-09-24 科學導報少年科學

去年冬天,我帶孩子回老家省親,還參加了幾場老友聚會。朋友們幾年不見,分外親熱。來不及寒暄,她們往往便轉頭招呼自己的孩子過來:「快喊阿姨好!」還讓孩子過來擁抱我。

那一刻,年幼的娃娃們大多是眼神遲疑,舉止拘謹,態度迴避的。孩子們不認識我,不想跟我親近,這我完全可以理解。然而,他們的父母會當著孩子的面對我抱歉地說「這孩子太認生」,甚至當面訓他「不懂事」,那場面真的很尷尬。

而我,從不要求我的孩子去和「陌生人」親熱。

其實,我很清楚朋友們為什麼會這樣。他們試圖規範孩子的言行,幫助孩子努力遵循社交禮儀:見到長輩打招呼,懂事的孩子應該有禮貌……

培養出在人際關係中懂事且規矩的孩子,似乎是每個家長的願望。一方面這滿足了父母自己的人際關係需求,另一方面,家長也期待自己的孩子從小懂事守規矩,未來則會在人群中獲得更多的認可。

出於同樣的動機,在孩子的社交衝突中,父母們也會要求孩子「懂事、守規矩」,例如,孩子情緒爆發,使勁拍打了一下父親的腿,或者推搡了同伴,很多父母會逼著孩子第一時間道歉——在他們看來,「發脾氣」是非常糟糕的狀況,「打人」更是完全不能接受。然而,什麼才是「懂事守規矩」呢?

A 什麼叫懂事

懂事,即我們常說的情商高,能夠理解他人,具備對他人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這個能力如何養成呢?我想,首先取決於孩子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切身體驗:自己的感受曾被人真正感受到,自己的遭遇被人體諒,自己的情感被人共情……

倘若一個孩子,甚至是一個成人,他從未有過此類體驗,卻被要求具有共情他人的能力,具備體諒他人的情商,恐怕就是奢談——誰能從口袋裡掏出自己根本沒有的東西來呢?

舉個例子說,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學會分享。分享固然是一種「品質」,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分享的前提首先是當事人內心充盈,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切實感覺到「自己有,而且很豐富」,才願意拿出來與他人分享。倘若他的真實感受是「自己很匱乏,一旦奉上就不再擁有」,又怎能甘心分享呢?若是在誘惑、威脅和恐懼中「不得不獻出」,則勢必加劇其匱乏感。

在日常育兒過程中,有時會看見這樣的場景:父母要求一兩歲的幼兒把玩具和食物分享給小夥伴,而孩子不願意,這個時候,父母常常會說,你真小氣,你要學著分享,不然別人就不喜歡你了……更有甚者,在孩子尚未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父母將孩子的玩具、食品強行替代孩子「分享」出去。

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幫助孩子學會分享,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看來,玩具、食物,都是他身體的一部分。被強行劃分出去,會帶來身體被侵犯的感覺。這時候,孩子的哭鬧不是小氣(順便說一句,「小氣、吝嗇」等詞語,是一種道德評價,可以用於評價道德觀念業已形成的人,而不能扣在嬰幼兒身上),而是在表達自己切實感受到的一種非常糟糕的體驗。

長期沉浸在類似的教養情境中,孩子的內心多半會深深植入一種或許伴隨終身的匱乏感,他一再體驗到自己的身體邊界被破壞,任何人都可以「侵犯」自己,慢慢地,對這種被侵犯的感受習以為常,有朝一日,面臨校園霸凌甚至性侵犯時,他恐怕也無力反抗。

在太多的校園霸凌乃至性侵犯案件中,人們往往十分訝異:當事人怎麼不反抗呢?要知道,反抗的力量,或許在他還是個嬰幼兒時,就被慢慢侵蝕耗盡了。

與此同時,被如此教養的孩子,也很難理解「他人的物品不可以隨便動」的道理,慢慢地就長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模樣,他們對邊界漠視,不懂得尊重他人,肆意侵犯他人利益。同時,遭遇侵犯時,又慫成了一團。

B 孩子懂事前,

父母要理解孩子

當我們要求孩子懂事之前,可能首先需要父母能先設法去理解孩子。比如,在孩子遇到陌生人不想打招呼的時候,父母不要去強迫他,而能在他耳邊輕聲告訴他:「我知道你有點緊張了,是嗎?那麼,等你準備好了,我們再去打招呼如何?」

或者,我們乾脆不去要求,而是身體力行地做好自己,行為舉止合乎禮貌,孩子看在眼裡,隨著他們長大,內心越來越有力量時,父母的言行都會內化在心中。到那時,見面打招呼才是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C 什麼是立規矩

立規矩、往小處說,大概是每個家庭的風格。比如吃飯的時候請長輩先吃,別人幫助你的時候,要說謝謝。這其中包含著一個內核,即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品質。

而如果立規矩伴隨著的是羞辱和懲罰。那就違背了立規矩的初衷,就和培養孩子懂事之前需要先懂得孩子一樣,希望孩子尊重他人,前提也是要先尊重孩子,讓孩子體驗到被尊重。

D 規則應在行為發生之前講明

建立規則,大概可以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身體力行的榜樣作用。如果你希望孩子在吃飯過程中不講話,那麼全家都應該在吃飯過程中不說話,慢慢地孩子就會潛移默化這些規矩;而不是成人可以在進食過程中講話,只有孩子需要「守規矩」。

不以恐嚇威脅為手段。如果父母非常不希望孩子做某些行為,那麼應該直接告知孩子哪些行為不可以做,而不需要恐嚇孩子:如果你這樣做,會發生可怕的事情,會遭致何種懲處……以誇大危險的方式描述後果,期待藉此震懾孩子,只會模糊規則的意義。

規則應在行為發生之前講明。孩子的一切行為,都需要在一個有規則、有限制的領域內實施,而這些規則是事前的約定,而不能事後立法。否則對孩子來說,一切行為舉止的後果都是無法預見的,是在不可知的領域內撞運氣,只是有時候運氣不錯,恰好逃避了責罰,有時候運氣不佳,所以遭致懲罰,由此規則的意義也就喪失了。

界限與規則,是約束,更是保護,它的存在給孩子帶來穩定踏實的感覺,如果我們可以在建立規則的時候,保持溫柔且堅定的態度,並且在行為發生前樹立邊界,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禁止的,那些行為是自由的,孩子才能感受到安定,體會到自在。

新華網 作者薛暢

相關焦點

  • 孩子那麼小,需要做規矩嗎?做規矩的雷,你踩了幾個
    >只有愛沒有規矩---孩子無法無天「父母愛我,會包容我的一切甚至是錯誤。」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小的時候給他足夠的愛就夠了,對於孩子的言行疏於管教,即使孩子做錯了啥事,她(他)們經常會為孩子辯解:孩子還小不懂事,等大了就好了。可等到孩子一天天長大,才發現僅僅只是愛孩子還不夠的,過度驕縱溺愛孩子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不知天高地厚,無法無天。
  • 「一點規矩都不懂」這句話是孩子沒有規矩,還是父母教育的失職?
    一點規矩都沒有」「叔叔跟你說話,你怎麼不知道站起來呀,怎麼那麼沒規矩?」「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規矩點」。這時候孩子心裡想的只有一句話:「你什麼時候給我說的這些規矩啊?」——1——朋友聚餐,帶著各自的孩子來了,有對姐妹特別乖巧懂事,輪著番的給叔叔阿姨敬酒,當然是以茶代酒,說起話來也是落落大方,問起年齡不過十五六歲,席間的長輩們都誇這對姐妹的父母教的好,孩子有禮貌,知道規矩。
  • 馬伊琍:孩子,你不想你那麼懂事!不那麼懂事的孩子,活得更幸福
    乖,要懂事啊!「這成為每個爸爸媽媽的口頭禪,好像我們對孩子的全部要求,就是希望孩子聽我們的話,一切順從我們的意思去做,在我們給孩子鋪設好的「鐵軌」上穩步前進,達到我們希望的目標。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如果你真的擁有一個時時處處聽話懂事的乖孩子,你真的會幸福嗎?實力派演員馬伊琍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她說:「我最後悔的事,就是讓孩子成為太過懂事的孩子!」
  • 懂事和守規矩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懂事,要守規矩,這樣父母們就不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在我們身上,畢竟一天天的他們為了賺錢或者上山下田已經很累了。或許父母眼裡的懂事就是守規矩,其實不然。懂事是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後找準目標,然後逐步完成目標,是主動過程。而守規矩,是一個被動過程,被強行要求的過程,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非自願的。
  •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懂事
    圖源:《少年說》她希望弟弟可以不那麼懂事,因為她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聽了女兒的話,臺下的媽媽壓抑不住自己的眼淚,對女兒說:「媽媽也希望你不用那麼懂事,你不用取悅所有人,堅持做你自己,不要總太委屈自己。」
  • 十歲之前定下六個規矩,孩子將會變得聽話懂事,尤其是後兩個
    想要讓孩子優秀,就應該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抓手,尤其是給孩子制定相應的規矩,是培養孩子最佳的方法。當然規矩定下來後,就要督促孩子落實。通常情況下,在孩子十歲之前,應該要定下六個規矩。同時讓長輩更加喜歡孩子。
  • 孩子懂事,真的不好嗎?教孩子懂事,是應該做的事
    寫在前面:早上起床,孩子還在睡覺。我去煮粥的時候,忽然想到,有那麼幾個時刻,孩子特別乖巧,特別懂事,會自己寫作業,甚至自己讀題,也會自己乖乖吃飯。完全不是我追著他逼著他的樣子。對於這些瞬間,我是很感動的。因為當時我心情不好,他能察覺,能體諒,能用行動來給我支持。
  • 孩子多大開始立規矩?原則是什麼?家長應該怎麼做?
    還有的家長覺得立規矩就是重複,動物園的動物們經過反覆訓練都會做事,何況孩子呢,但是這些家長可能沒想過,這樣立的規矩孩子在接受起來是痛苦的,等孩子有能力去反抗的時候,他一定會破壞這個規矩的。那麼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立規矩呢?
  • 兩歲孩子喜歡亂翻東西,是要規矩限制還是要讓孩子探索?
    但這兩者註定是永恆的矛盾,人的天性和社會規範之間,總是要有很多衝突的,成人世界中,我們有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來劃定成人的行為規範,那麼對於不懂事,好奇心和行動能力又雙雙爆棚的小朋友,當父母的要如何規定孩子的行動規範呢?如果放任孩子沒有任何規矩,其實是耽誤了孩子的社會化,孩子容易變得自私自利目中無人,成為惹人討厭的熊孩子。
  • 無規不成圓,無矩不成方,7歲之前教會孩子的10個基本規矩
    俗話說得好:無規不成圓,無矩不成方,想讓孩子未來成為受歡迎的人,做父母的基本工作還是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樹立規矩。幫孩子樹立規矩當然是越早越好了,如果晚了難度係數會直線上升,有的父母意識到需要教孩子規矩的時候發現根本就太難了。所以儘可能的越早越好,最好在7歲之前,要給孩子把意識建立起來。為什麼說要先建立意識?
  • 你只是一個孩子,可以不用那麼懂事的
    01「你家孩子真懂事!」、「這孩子真乖啊!」……每個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希望自己的孩子獲得上述誇讚。畢竟懂事的孩子父母養起來特別省心。姐姐楊栩楠對弟弟喊話,她說:「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 10歲前孩子學會以下5點規矩,你孩子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古代就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說法,不管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兒都需要遵守規矩,不然的話就會被社會所淘汰,然而在教育孩子的一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從小就是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的話,那麼他們長大過後一定會不聽話,但是如果父母可以當孩子小的時候就教會孩子要成為一個有規矩的人的話,那麼孩子長大過後一般情況下是會非常聽話的,不過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還小,所以就沒有讓孩子學規矩的打算,但是正是因為孩子的年紀還小
  • 「孩子,你那麼懂事,一定很累吧!」
    我還記得我之前看宮崎駿的動畫《龍貓》裡,有聽到媽媽對爸爸說的那句話: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01.當然了,懂事的人在成長當中讓人心生憐憫,那麼在戀愛中懂事的女生,有時候也更加令人心疼。昨天我在微信上,和一位聽眾聊了很久。她前一陣剛和相戀三年的男朋友分手。
  • 什麼時候立規矩?不要等到孩子長大,立規矩要在4歲之前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自古就講究凡事要有規矩,對於孩子也是如此,沒有人能夠抗拒一個做事有分寸,講話有禮貌的好孩子。甚至是孩子都喜歡和這樣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不少人都來朋友這「拜師學藝」,希望朋友告訴他們怎樣才能教育出這樣一個聽話並且懂事的孩子
  • 孩子3歲前有些規矩不立就晚了,你立了嗎
    孩子到了三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當他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你並沒有對他進行制止,孩子就會理解為,這件事情是被允許的。家長對孩子的負責任不僅僅是要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把孩子給教育好,這些都是為人父母應該做的。尤其是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有的規矩都需要父母一點一點的教給他、給他立起來。那麼,家長給孩子立規矩,幾歲合適呢?
  • 「這孩子真沒家教」,家庭中應教的三類規矩,別讓孩子被罵沒教養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家庭中應該教的三類規矩。大多數人,如果在生活中看到那些「熊孩子」時,往往都會說一句「這孩子真沒家教」。說的是孩子,但「罵」的是家長。老人常說,孩子沒規矩、沒教養,那是因為家長沒教好,孩子不懂事,難道大人還不懂事嗎?
  • 孩子幾歲就該立規矩?學會給娃立規矩,這個年紀就該開始了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所以一個孩子的品行好壞,是依靠後天的規矩約束下影響的。從小在規矩束縛下長大的孩子,是不會變壞的,會保持著良好的品性。而沒有規矩約束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誰都不好預測。
  • 你不教孩子守規矩,世界又怎麼規矩待他(規矩、榜樣、教養)
    有些人,當他插隊的時候沒人阻止他;當他無視斑馬線,橫穿馬路的時候沒人警告他;當他在別人家裡做客往人家家裡上串下跳的時候沒人管教他,當他開車上路隨意變道的時候沒人懲罰他,那麼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的是不需要守規矩的。最終有一天,他也會為自己無視規矩付出慘痛的代價。孩子偶爾的頑皮不及時糾正,那麼他下次還會這樣。
  • 孩子不講規矩,說話不算數?這樣跟孩子定規矩,孩子不牴觸
    媽媽會說定了規矩,孩子不遵守,怎麼說話不算數啊!有時還會和孩子吵起來。那麼為什麼孩子不遵守規矩呢?因為定規矩時,是父母的意願,孩子只是被動接受。孩子想玩遊戲或者看電視,必須答應父母這個要求。孩子實際上從內心上不願意,也許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定規矩時徵求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定,這樣孩子從內心上接受規矩,那麼就會努力去遵守。
  • 孩子沒有規矩不懂禮貌,多半是父母的溺愛,2招給他們立規矩
    孩子見人不打招呼,隨意亂翻別人的東西,這都是一種非常沒有規矩沒有禮貌的行為。一些家長也曾想過很多辦法想著讓孩子做出改變,但始終找不到很好的解決方式,孩子的這種壞習慣始終沒有改變,這就讓家長感到束手無措。規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懂得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