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FBI探員們憑藉對犯罪嫌疑人心理方面的成功解讀破獲了一起又一起案件。從美國聯邦調查局多年的發展情況來看,對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已經成為他們破獲案件最重要的指導理論之一,也是每一個FBI探員走向成熟並不斷進步的基礎。
對犯罪心理學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犯罪者在犯罪過程中總會受到一定的犯罪動機的支配,這些動機非常複雜,可能是對社會、對個人的不滿,可能是對自身境遇的一種抱怨,也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畸形把犯罪當成是一種常態。面對各種各樣的犯罪動機,假如FBI探員僅憑主觀判斷,那麼在案件偵破上恐怕很難有所突破,而且也不容易掌握犯罪者的犯罪動機。因此,讀心術就成為FBI探員調查取證時的一種慣用手段。
當抓獲一名犯罪嫌疑人後,FBI探員會盡力從嫌疑人的犯罪行為、審問時的非語言信息及供述情況了解其犯罪動機。比如,喬治·漢特警官在審訊一個向政府工作人員射擊的罪犯時,就充分運用了讀心術技巧,通過解讀罪犯身體語言發現了破綻,尋找到了犯罪動機。
那個嫌疑人是在現場被逮捕的,被捕時他的臉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靜,並且這種冷靜一直延續到審訊。當時,是喬治·漢特警官對他進行審訊的。
嫌疑人不動聲色,坐在那裡一言不發,而時間在一分一秒地過去。兩個小時後,喬治·漢特警官還沒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於是,喬治·漢特警官開始從心理學角度對這個嫌疑人進行判斷。這個嫌疑人雖然自始至終都在極力掩飾他的情感,但喬治·漢特警官還是從他尖銳的目光、不斷咬牙和雙手握拳等動作體會到他內心充滿了仇恨。喬治·漢特警官斷定,嫌疑人者與被射殺的政府工作人員之間肯定存在著無法化解的矛盾。
喬治·漢特警官從調查嫌疑人的身份出發,得知這個嫌疑人是一個失業的銀行職員,由於背負高額的房屋貸款,希望政府能給予一定的救濟。他曾經多次去找政府,並要求能安排一份工作,但那個被射殺的政府工作人員一直以沒有適合的崗位為藉口來加以推諉。喬治·漢特警官在獲得這些信息後,向嫌疑人表示了自己的同情,勸導他供述事情始末,並答應給予他最大的幫助。
就這樣,獲得理解的嫌疑人向喬治·漢特警官交代了一切。他說自己在高額貸款的壓力下,終於沒有了任何耐心,決定跟那個政府工作人員進行最後談判,可談判的結果依然令他大失所望,於是身陷絕境的他決定報復那個政府工作人員。
類似這種調查案件的方式在美國聯邦調查局每天都會上演,而且幾乎每次都會得到令FBI探員滿意的結果。美國聯邦調查局曾做過一項統計,他們發現在對犯罪嫌疑人的調查取證過程中,85%取決於是否運用讀心術技巧。簡單點說,讀心術已經成為FBI能否成功破案的關鍵性因素。
在訓導初入行的FBI探員時,前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路易斯·弗裡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掌握了讀心術,誰就掌控了對方,掌控了案件。」其實,這句話不僅適用於每一位FBI探員,它對任何一個普通人也同樣具有積極的意義。只要我們能夠深諳讀心術的種種技巧並靈活應用,就能順利走進別人的內心,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成為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