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普賽人之間流行一種遊戲叫「讀心術」,據說能隔著肚皮知人心。我覺得,班主任也應懂得一些「讀心術」。在教育學中有專門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我想,那應該就是老師們的「讀心術」教材,但我們要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結合我的教育故事,以下是我的「讀心術」——「望」「聞」「問」「切」。
望,就是善於觀察學生,發現有價值的信息。教師可通過課堂、課間或活動中學生的衣著打扮、情緒變化、交往行動分析學生的心理和性格,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判斷。學期初,我接手一個畢業班,通過半個月的觀察,我發現了很多特殊的孩子:可昕走路總是低著頭,下課後總是自己玩;小白總愛跟著別人的後面轉,還愛盤腿坐;相國每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就特別急躁,總愛和同學在吃飯問題上鬧點矛盾;小侯、小於、佳航每到吃飯就找不到影子了,而且飯前的讀書時間總拿眼睛瞄著我,靜不下心來;小唐是個漂亮的小女孩,可是不管上下課,手裡總愛擺弄點東西,而且跟我請假上廁所的頻率特別高,等等。
於是,半個月後,我就用了第二招——「聞」,通過各種方式,比如循環日記、簡訊、同學之間的聊天搜集學生的信息,側面、間接了解學生的想法、家庭背景,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判斷和推理。寫循環日記是我們鋼都小學作文教學的一大特色,就是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6~8人不等,每天每組有一個人寫日記,日記內容不限,但必須是身邊的、最近發生的事。學生的日記生動活潑、真實有趣,所有同學都能看到,還能留言、評價,得分最高者還能得到循環日記留作紀念,因此這項活動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這是鍛鍊學生作文的一種好方法,同時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法寶」。學生們在日記裡能把難以啟齒的話寫成文章,向老師諮詢解決問題的方法;同學之間有矛盾了,通過循環日記的溝通解決了問題,加深了友誼;班級的事、學校的事、家裡的事,煩心的事、高興的事、矛盾的事都訴諸筆端,我也了解了每個孩子對待事情的觀點和看法,也通過簡單的評語進行交流和溝通疏導。一個月下來,我對所有同學的基本情況都了如指掌。那個總低著頭的可昕是由於家庭影響,一直沒有自信心;急躁的相國和文文也和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有關;小於總愛和老師「唱反調」,是因為他認為自身能力很強卻沒有得到老師的重用,用這種方式引起老師的注意;還有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因為不在父母身邊或長託在別人家而缺乏家庭的溫暖,形成了敏感、膽小、自卑的性格。
「讀心術」第三招就是「問」,教師可通過有目的、有準備的談話主動詢問情況,直面學生心裡的想法,面對面交流溝通,見招拆招,解決問題。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發生在相國身上的幾件小事:我剛接班時,他經常和同學鬧矛盾,經過幾次觀察之後,我和他有了這樣的對話。
「你為什麼出手打人?」
「他說要告訴我爸,讓我爸收拾我。」
「你爸為什麼要收拾你?」
「每次我爸都會認為是我的錯,不相信我。」
「那每次都是你的錯嗎?」
「有時候是我的錯,有時候是他們故意刺激我,我忍不住就打了他們,但原本並不是我的錯。」
於是,我私下找到相國的家長,把情況簡單說了一下,給他家長一個建議,讓他們先問清情況,再去問責孩子。半學期下來,在我的眼神的提示下,相國同學漸漸能夠冷靜地處理問題了。
下半學期的勞動節,我因為有事請了三天假,第一天剛下飛機,我的手機就響了,班裡的小菜與小於同學打起來了。我於是趕緊電話聯絡雙方的家長,讓他們妥善解決問題,並在電話裡安撫學生的情緒。回來之後,我馬上通過雙方家長了解事件的全過程,經過幾天的反思,小菜與小於同學都能正確面對當時的事並承認錯誤。
班主任工作有三忌:一忌「性子急,發脾氣」,二忌「馬虎不仔細」,三忌「中途放棄,置之不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學生的問題是不可能一下子或是僅通過幾次談話就徹底解決的。班主任要能找準學生的「脈搏」,即讀心術的第四招「切」。可昕內向自卑,我就多給她發言的機會,在公開的場合多鼓勵她;佳航和楠楠基礎較弱,於是我讓他們和同學「一對一」結對子互幫互學,與他們的家長多溝通;小宋愛計較、遇事愛「急眼」,我就用目光讓他先冷靜下來;鳴鳴、語信紀律性不強,於是我利用一切機會,讓他們學會克制。
「讀心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教師要建立平等的意識,熱愛學生,真誠是開啟心靈大門最好的鑰匙。只有讀懂學生,我們才能用不同的「計謀」去「攻心」,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正心」。不管什麼樣的方法,歸根結底就是一個字:「心」。教師要用愛心、耐心、寬容心給學生信心,成就他們的終身發展。
作者:李麗麗(鞍山市鐵東區鋼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