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編輯想要什麼? 期刊投稿準則:「應該」與「不該」做的事

2021-02-15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該 在投稿前仔細了解該期刊的宗旨和對主題內容的要求

當知道有多少論文未經審閱即被編輯以「論文不符期刊讀者期待」為由而退稿,您可能會感到很驚訝。投稿前請先確認:期刊是否曾發表過與自己研究主題相似的論文?論文中是否有引用目標期刊或相似期刊的論文?如果還是不能確定文章是否符合期刊宗旨,可以先寄論文題目及摘要詢問期刊辦公室,您的論文是否適合在該期刊出版。

應該 適當地排版論文格式

作者通常會認為:「論文被接收之後,再調整論文和參考文獻的格式也不遲。」在此我們建議您,投稿前只須多花點時間留意預計投稿期刊的格式細節,便可以少一個讓編輯和審閱者批評的缺點。

應該 確認期刊是否收費以預先了解未來有可能產生的費用

「好消息,恭喜您稿件已被接受;壞消息,您尚未繳清所需費用。」沒有人希望遇到這種狀況。假如您手邊沒有足夠經費繳納投稿費用,不妨參考期刊提供的「實惠價格」政策。適度表達自己拮据的情況,也許能爭取到費用減免或部分補助。

應該 寫一封 Cover Letter ,簡單介紹文章及您個人

除了聲明論文未一稿多投、所有共同作者皆同意投稿等制式內容外,您還應該在信中簡短描述研究的新發現以及作者對此研究的投入,並說明您認為這篇論文適合在目標期刊發表的原因。另外,請確認 Cover Letter 收件人姓名是正確的!有很多人在信中將收件人的稱呼誤寫為另一本期刊的主編(顯然論文剛被那一本期刊拒絕),這顯然會給主編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應該 推薦最多五位合適的審閱者,並從編輯委員群中推薦一位委員

雖然指定哪些審閱者是由主編決定,但實際上,期刊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都很大,如果您願意做一點背景調查提供協助,便能減輕他們的壓力。另外,雖然期刊編輯和編輯委員通常都有受過學術訓練,且對學術研究充滿興趣,卻不一定對每個領域都很熟悉。推薦合適的審閱者可確保文章將交由合適人選審查,而不是交給非此專業領域的學者審查。當然,推薦審閱者時應該避免明顯的利益衝突。請確認是否曾在論文中引用推薦審閱者的文章,便可得知自己是否挑中合適人選;審閱者如果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引用肯定會很開心,但前提是,您必須恰當且公正地呈現他們研究的成果。

主編通常會在接獲投稿稿件後指派一位編輯委員進行快速審閱(以確定稿件是否符合期刊要求),然後詢問該編輯委員是否有建議的審閱者。某些時候,可以在投稿時聲明,基於某些因素,不希望自己的稿件交由某些人審查;這些人可能是您的競爭對手,又或者,單就過往經驗,您覺得這些人可能無法公正地審查您的論文。雖然主編不見得會採納您提出的建議,但有時候,他們可能就是看著您提出的建議,然後想著:「還不錯,我沒其他更好的辦法,就照著這些建議做吧。」

應該 提出有力的解釋,說明修改後的論文應該被接受

請假設審閱者將看到您的回應,具體而明確地回應他們的審閱意見。請保持禮貌的態度(若審閱者意見帶有人身攻擊的意味或不當言論,可以在給主編的信中另外說明),在回覆信中感謝審閱者的辛勞,並使用以下句型回復每一點審查意見:「We did . . . , see page x, line y」或「We respectfully disagre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 .」。請仔細且具條理地列出所有回覆內容,使主編能一目了然您所做的修正。

應該 在收到接受信時盡情享受榮耀

將著作目錄上的「已投稿」改為「出版中」,持續追蹤出版進度,在收到校樣後仔細核對所有內容,包括表格中的數值和小數點、圖表的座標軸標籤和說明文字。當文章在網路上出刊時,請為這勝利的一刻歡呼,然後當紙本期刊出版時,再歡呼一次,並把重印本寄給家人、朋友或其他學術研究夥伴。

應該 考慮寫篇評論文章

很多年輕的學術研究者認為,年紀大的時候才夠資格撰寫評論文章。但實際上,在寫完博士論文或第一篇研究計劃書後,您已回顧並理解了龐大的文獻資料。與其他前輩們相比,您的觀點可能顯得較為新穎,所以在動筆開始寫評論文章前,請聯繫目標期刊主編,談談您的想法,甚至寄一份大綱或摘要過去,徵求主編同意或意見,或直接表達您希望受邀撰寫。期刊一般都很歡迎有創新想法及觀點的評論文章,即使文章沒有這些特點,他們也會技巧性告訴對方。這類文章常被引用,且能增加期刊的 Impact Factor,之後期刊也將邀請您幫忙審稿,甚至邀請您加入編輯委員會。主動積極一些!

應該 確定所有需繳交的資料都已送到期刊辦公室

沒人想和編輯部工作人員為敵,或更糟的是,與主編為敵。

應該 請人協助校對。

在投稿前,您應該仔細閱讀原稿,最好請幾個人幫忙檢查當中是否有任何拼寫或細節錯誤。有的時候對稿件太過熟悉反而容易對錯字「視而不見」!

應該 在緒論的部分明確寫出研究假設


應該 考慮在完成所有實驗前便開始撰寫論文

寫作通常可幫忙提醒作者,推論有哪裡不合理,或者該新增何種實驗使推論更為完整。

應該 在投稿前,給所有共同作者審閱原稿的機會

現今許多期刊會要求作者出具籤署聲明,以確保所有論文共同作者均已閱讀並同意發表稿件內容。

應該 試著呈現完整的研究內容

請克制以最小出版單位(least publishable unit)投稿的欲望。

應該 儘可能地參與期刊原稿的同儕審查(peer review)

同儕審查是一個了解什麼作法行得通、什麼行不通的好途徑。

相關焦點

  • 迷惑:這本奇葩期刊表示「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的確,做學者的方式很多,可以很平庸,也可以很酷,選擇餘地很大。但唯一繞不開的,恐怕是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最近有網友爆出自己給某高校期刊投稿被拒,而拒稿信中回復的理由是該期刊「只接收雙一流高校的作者投稿」。
  • SSCI期刊投稿經驗分享
    ,嚴格說來 ,投稿SSCI 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只要將論文寫好(絕大多數情況要以英文撰寫),並找好一本適當的 SSCI 期刊,將論文寄給該刊主編,即完成所謂的「投稿 SSCI」。但顯然問題不在此處,而是在於「如何投稿SSCI 且成功的被接受刊登?」或更直接的,「如何能順利地在 SSCI 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
  • 這些年,我在中文期刊踩過的坑!痛......
    每個期刊的辦刊宗旨、側重研究領域、目標讀者等都不同,沒選對期刊,寫得再好的論文都有可能被拒。 單身狗不容易,給每一篇付出心血的論文都找個「好歸宿」吧!二、投了「假」期刊 網站做得這麼真,誰想竟是個「假」期刊!
  • 50+ 護理可投稿期刊匯總 | 含期刊類別,投稿/審稿周期,稿費,投稿網址…
    護理同仁們,選投稿雜誌的福音來啦!還只盯著少量的專科護理雜誌去投稿?還在為論文投稿發愁?
  • 如何寫信給期刊編輯?
    較不常見的是,讀者可能會針對期刊本身或其格式提出意見、詢問合作之興趣或取得與病患或研究材料接觸的機會[2]。 寫信給期刊編輯之目的針對先前發表過的期刊文章提出意見(及作者本身的回應)。每個期刊對於致編輯信件的規定不一,最好能熟讀該期刊給作者之指引(Instructions to Authors),以確保該期刊是否接受此類信函或格式規定。
  • 經驗分享:怎樣成功發表SSCI期刊論文?
    ,嚴格說來 ,投稿SSCI 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只要將論文寫好(絕大多數情況要以英文撰寫),並找好一本適當的 SSCI 期刊,將論文寄給該刊主編,即完成所謂的「投稿 SSCI」。但顯然問題不在此處,而是在於「如何投稿SSCI 且成功的被接受刊登?」或更直接的,「如何能順利地在 SSCI 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
  • 最高8分一區,這51本期刊被曝列入高校黑名單,要投稿的注意了
    近日,網傳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布了新的期刊「黑名單」,對出現在「黑名單」和「預警期刊名單」中出現的期刊,上述單位不鼓勵投稿,且不給予相關經費支持。四神刊地位依舊,8 分一區期刊竟不予支持細細端詳這兩份期刊「黑名單」,不難發現這些年響噹噹的畢業「四大神刊」赫然在目,Oncotarget、Medcine、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四位難兄難弟在國內期刊「黑名單」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牢不可破。
  • 愛思唯爾旗下期刊或將遭UCLA抵制 ,原因令人惱怒!
    面對「不平等」的待遇,UCLA 決定使用一個不尋常的「籌碼」:教員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看來,談判所剩的時間不多了:現有的合同將於 12 月 31 日到期。「出版商獲取內容的唯一渠道來自作者,」UC Berkeley 經濟和信息學教授、圖書館館長 Jeffrey K. MacKie-Mason 表示,他領導此次談判。「他們銷售的是獲得研究文章的機會。如果他們手裡沒有研究,他們就沒有什麼可賣的了。」
  • AI頂會也有「莆田系」?小心你的論文給別人圈了錢
    所謂的「掠奪性會議」是指那些為了高昂的出版費而出版作者成果,但不提供合法會議所提供的其它服務的會議,這些服務包括但不限於同行評審、準確的影響因子或由主編負責的完整評審過程。該組織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數千場活動並收取高額的參會費用,會議的名稱往往和真正的學術會議相同或類似,以混淆視聽。由於活動過多,上百個活動可能會安排在同一天舉辦。
  • 哪裡是掠奪性期刊的大肥羊?
    在接到《天下》採訪邀約之前,成功大學機械系系主任楊天祥,很難把自己每天的煩惱,與近年國際學術界熱門討論的「掠奪性出版集團」議題,連在一起。更難想到,有一天,這個議題會跟成大有關。每天,當系主任的楊天祥會收到上百封的電子郵件,會議、期刊編輯邀請就有20、30封。
  • AI頂會陷阱:土耳其三口之家運營,印度「上帝之子」參與組織
    在上面那個帖子中就有不少人提到,自己差點 / 已經被騙了:還有些曾經在被騙的路上:這類「掠奪性會議」的投稿門檻非常低,MIT 的三名學生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拿軟體生成的「狗屁不通」論文投給其中的一些會議,結果全部被接收。
  • 論文投稿必備常識——編輯審稿的流程分幾步?「依竹期刊」
    對於科研人員而言,論文投稿是無法避免的一個操作,因此對於作者而言,了解一些科技論文發表過程的知識,有利於正確對待審稿意見。掌握編輯和審稿人員對稿件的要求,有利於提高投稿命中率。審稿是論文發表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主要評價論文在創新性和科學性方面是否具有發表價值。不同期刊的審稿制度不同,但一般都會包括編輯初審、專家評審和終審。
  • CSSCI收錄臺灣期刊投稿方式
    2020年4月,臺灣學術文獻資料庫開通CSSCI收錄期刊投稿信息通道,獨家提供期刊投稿信息;您可點擊閱讀原文之外選擇投稿與iPress合作之CSSCI臺灣期刊(30種),有效加速稿件投審流程,一站完成所有程序。
  • 如果不想延期畢業,這些期刊一定要避開!畢業雷刊,謹慎選擇!
    入學第一年上課,第二年做實驗,第三年撰寫文章和投稿,想按時畢業,三年時間還是非常緊張。文章從投稿到接收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時候選錯雜誌,一再被拒導致不能按時接收,就會有延畢的風險。選對雜誌,能夠一次性快速接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不是每個人都是幸運的,很多同學在這個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踩「雷」。
  • 臺灣C刊全介紹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鑑於國際期刊已採用在線投稿方式,本刊亦於2006年11月起適用線上投稿暨審查系統,期由此系統之開發,不僅可簡化作業流程,亦可推廣至島外,接受更多島外學者的投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以反映和引領教育研究潮流自許,不斷地求新,求進步,為達到此目的,近年來特以「新興的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國民素養」、「教育品質管理與質量保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及「扶助弱勢學生:政策、教學、學習與評量」、「數位學習的回顧與展望」、「師資培育:檢討、成效與前瞻」、「大數據與教育研究」及「校務研究及高教發展」等等當前島內外重要的研究主題為徵稿主旨,後續亦會針對教育研究趨勢推出不同的專題徵稿
  • 梁冬 | 為什麼很多人都在想「做什麼」,卻不想「不做什麼」?
    瞿鵲子跑去問神仙長梧子:「我曾經聽孔夫子說,聖人不會天天想著到底要幹點兒什麼,不接近好處,也不害怕壞處,內心沒有孜孜以求的感覺,也不會隨便攀緣,好像什麼也沒有說,但好像又什麼都說了,好像說了點兒什麼,但又好像什麼都沒說。」這種聖人「遊乎塵垢之外」。「塵垢」就是指塵世,聖人是遨遊於塵世之外的。
  • 【期刊投稿】編輯對照檢查表(Editing Checklist)
    將論文提交到目標期刊並成功出版,是對於作者研究成果的肯定,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在投稿之前,所有作者都必須要對自己的英語論文進行徹底的編輯修改,即潤色
  • SCI期刊編輯教你更好投稿英文期刊
    如何投稿英文期刊,投稿信裡的學問。投稿信(Cover Letter)是論文投遞的一個重要部分,卻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忽視。不少人在在圖表、圖像和遣詞造句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卻只把投稿信看成是禮節上的需要。實際上,雖然投稿信不是論文能否發表的決定性因素,但這段短短的文字卻是你給編輯們留下的第一印象。
  • 科研小白怎麼發藝術類核心期刊?經驗帖來了!(附核心期刊目錄)
    不論是在哪個求學階段,「論文」可以說是對自己科研成功做一個展示。尤其是在讀研期間,畢竟「研究生」與「本科生」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研究生是以研究實驗、得出成果為主。終於,4月底我完成了小論文的第一個完整版本,並嘗試了第一次投稿,導師一作,我二作。需要注意的是,我沒有找代發,導師也建議我自己登陸期刊網站進行投稿。官網註冊、編輯個人信息、按要求上傳稿件,接著就是耐心等待了。大概過了3周我收到了初審反饋,感覺還不錯,沒有拒稿的意思。
  • 不被時間追著跑的《時間整理術》:以「活動」而不是「時鐘」為管理準則
    以活動而不是時間為準則:不做時間的奴隸點開這篇文章以前,你或許讀過許多講時間管理與效率的暢銷書畢竟,這些書裡介紹的方法對「意志力」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幾乎每次去做的時候,你都會下意識地感到不舒服。,了解什麼事情該放棄,什麼事情該拒絕,什麼事情該堅持,很重要的一點便是要建立一個長遠的、清晰的圖景,並把日常活動分為4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