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點題,先聊一種常見的敬稱套路。
說到敬語,喜歡日韓劇的朋友們都熟悉,日語、韓語的稱謂相當嚴謹,有時就連第一人稱都要視乎聽者的身份而定。漢語的敬語有這樣一種套路,很多時候說話者通過貶低自己的身份,以抬高對方的地位,從而表達對對方的尊敬。
比如各種「下」:
在下:我在下、你在上,我不敢跟你平起平坐啦。
閣下:我地位卑微,不敢看你的臉呀,不敢稱你的名諱,只能看與稱呼你所處的樓閣。
殿下:我地位卑微,不敢看你的臉呀,不敢稱你的名諱,只能看與稱呼你所處的宮殿。
陛下:我地位卑微,不敢看你的臉,不敢稱你的名諱,只能看與稱呼您腳下的臺階。
足下:這個有點不一樣。傳說公子重耳燒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抱著一棵大樹燒死了,重耳後悔不已,將大樹伐下做成木履,穿在足下,常對著木履感嘆:足下悲乎!
後來,「殿下」「陛下」等隨著歷史淡出。如今常用的還有「在下」「閣下」等,「足下」我個人感覺稍微少見一些。
此外,還有許多敬稱是這一套路:
自稱「不才」「愚」等:文人常自稱不才,另如劉備可自稱「愚兄」而稱關羽「賢弟」之類。
女子自稱「妾」:明明是妻卻自稱為妾,即是自降身份以作謙稱。
稱對方「字」:古人在行加冠禮(男子)、及笄禮(女子)後取「字」,不用以自稱。以後再看到電視劇裡誰以「字」自稱,誰家編劇就是草包。
稱對方諡號、籍貫、書齋名、官名、官地等等也是類似的道理:這類稱呼在義務教育語文課中應該有諸多涉及。內核基本都能理解為「我不配呼您名諱,我只配以您相關的事物來借代您」。前陣子碰巧看過《如懿傳》前幾集,皇后被廢困於景仁宮,其他人以第三人稱提起她,總是稱「景仁宮」,應該是同一道理。稱其為「皇后」不合事實,但總歸要留下體面,還不到直呼其名的地步,故稱其住處。說是尊稱可能未必準確,這個稱呼在劇裡我感覺就是緩解了無法稱其為後的尷尬。
英語中其實也類似的套路,比如尊稱國主「Your Majesty」、尊稱爵爺「Your lordship」夫人「Your ladyship」、又如尊稱法官「Your honour」,皆是「我不敢稱您的名諱,只敢稱代表您身份的那份威嚴。」
人跑一半了,趕緊點題
很多人(Me, Myself and I)從小學三年級學習信函格式那會兒起,就一直有這個疑惑。老師只說,「此致敬禮」就要這麼寫,記住啦。好的好的記住了,那到底為什麼啦?
此致
敬禮!
「自降身份以抬高對方地位」這一套路,除了從字眼的使用上下功夫,還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來啦。
這裡涉及到一個「抬頭」的概念。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抬頭」是漢語信函、文書的一個書寫習慣,在尊貴之人的姓名或者需表敬意的目的用語之前加空格或換行書寫,以示尊敬。加空格為「挪抬」;換行書寫為「平抬」。平抬顯然比挪抬更為尊貴,以平抬為基礎,還有單抬、雙抬、三抬,一個比一個尊貴。
為什麼叫「抬頭」?
想像一下,在某人名諱前加一個全形空格,讓它有足夠的空間可以「抬頭」,不至於被前面的字壓頂。
——天吶,我的身份是有多卑微,哪怕在寫你名字的時候都不敢怠慢,把你的名字投射成你本人,讓這幾個字在紙上能輕鬆自如地抬頭伸展身上的筆畫!
挪抬:稱謂或目的用語之前加一個全形空格,挪個空位,讓它抬頭。
平抬:換行頂格書寫,讓它完全喘口氣,頭頂上沒有任何東西。
單抬:平抬之後,再高出一格。
雙抬:平抬之後,再高出兩格。
三抬:平抬之後,再高出三格。極其正式。
注意:「巴拉巴拉」跟此事無關
下面都是正兒八經的例子
挪抬:空一個格,常凱申的稱謂被挪抬了
平抬:四列「聖廟」、六列「文廟」被平抬
取自《世宗憲皇帝聖訓》
單抬:二列「聖祖」被單抬
取自《世宗憲皇帝聖訓》
雙抬、三抬:這道聖旨首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其中「天」被三抬,「皇帝」被雙抬——畢竟皇帝的尊貴程度不如上天;不過更常見的是「天」「皇帝」都直接三抬。
答案呼之欲出
你可能也發現了,「抬頭」對如今的橫向書寫幾乎沒有意義——給某個名字平抬或挪抬,它無論如何都會被上一行和前面諸行所壓頂。因此,「抬頭」這一概念只有在縱向書寫時才具有原本的意義。
建國之後,縱向書寫逐漸淡出,抬頭在橫向書寫中幾不可見(反正它留著也沒有意義),只稀疏留下一些信函敬語。橫向書寫中的抬頭,比起豎向書寫的抬頭,尊敬程度可謂大打折扣。
而橫向書寫僅保留了稀疏的抬頭格式(這話聽起來禿禿的),形式上不易看出其中內涵,這才出現了老師教其然卻說不清其所以然的情況。
至此答案已呼之欲出——「敬禮」被「雙抬」了。
其實也可將「此致」接於上段末尾,然後平抬「敬禮」二字。其他書信敬語也可同樣處理,不再贅述。
關於「抬頭」的題外話
「抬頭」作為一種文書書寫格式,與人物稱謂、敬語的關係相當密切。而作為貿易術語的「抬頭」雖然也跟人名息息相關,但它就是貿易術語「title」(單證的受益人)的音譯。又正好「title」本身具有「職稱、頭銜、標題」之意,它的音譯「抬頭」跟作為文書書寫格式的「抬頭」懟上,出現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微妙感,以至於很多修讀國際貿易的同學(Again, me, myself and I)對這幾個詞產生疑惑。
其實就是這樣啦,沒什麼啦。
結束語
音樂與內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