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秦東穎
位於「上海之根」美譽的松江佘山,擁有著名的天馬山風景區,還有華東地區第一個落成的正式賽車場——天馬賽車場。翻看著新年的月曆,天馬賽車場總經理王笑告訴記者,「1月所有周末的活動又排滿了。」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天馬賽車場365天裡有300多天在舉辦各類賽事和活動,而這在創建初期是難以想像的。
「天馬論駕」創品牌
天馬賽車場的「天馬論駕」賽車節每年舉辦三至四次,從2007年到去年底已經舉辦了26屆,成為長三角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參與度最高的民間賽車盛會。據介紹,最高峰的一次,有超過100臺摩託車、超過70輛房車在天馬賽車場競技。在天馬,你可以看到十幾歲的少年、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全都痴迷於賽車。
當初舉辦「天馬論駕」的初衷,有幾許無奈。天馬賽場車於2003年落成,那是F1大獎賽落戶中國前的一年。「賽車場營運初期冷冷清清,只是做一些自身的推廣,即便2004年首個F1中國站舉辦後,對中國的汽車市場也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刺激。場地沒人租,日子不好過,閒著也是閒著,那就辦個賽車節吧!」2008年之前的這段,被王笑稱為「黎明破曉前的黑暗」。
有數據顯示,2008年末,我國私人轎車1947萬輛,佔全國汽車保有量的60%左右,這標誌著中國汽車消費進入了以私人消費為主的發展新階段。到2013年,私人轎車超過8500萬輛,比10年前增長13倍,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21.5輛。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式發展,讓賽車場經營迎來了春天。
F1在上海舉辦了11個年頭,也助推去天馬自駕體驗的參與性體育消費。目前,在天馬賽車場常駐的賽車俱樂部已經有十多家。
作為全國最早的賽車節,「天馬論駕」的定位接地氣,現在每屆包括車手、觀眾等參與人數近5000人。不少車迷對「天馬論駕」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在這裡結交朋友,他們需要這樣的民間草根賽車活動。去年,「天馬論駕」獲得某著名輪胎廠商的冠名贊助,邁出了商業運營的一大步。
螺螄殼裡做道場
中國現有7家國際賽車場,分布在珠海、肇慶、北京、上海等地。把燒錢的賽車運動轉化為像國外的汽車產業,這是中國賽車界面臨的課題。為了改變最初全年有七成時間閒置的困局,賽車場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成為一種趨勢。
據介紹,天馬賽車場佔地200畝,賽道全長2.063公裡,是7家賽車場裡最小的,「這個先天不足很難改變,我們更多地是在多元化經營上做文章,推出綜合性業務。」
廠商活動成為賽車場的主營業務。上賽場集納了更多的高端國際品牌,天馬則是國內自主品牌廠商的舞臺,這裡全年有200天左右的廠商試車和商業活動。還有100多天用於力盛賽車學校的培訓,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000多人通過培訓拿到了賽車駕照。此外,還承辦中國汽聯旗下的CTCC(中國房車錦標賽)等三項國內賽事以及賽車節。除了正常的場地維護時間,天馬全年的日程已經排滿。
天馬的賽道由國際團隊設計,共有8個左彎、6個右彎,其中4個彎道更寬至14米,集挑戰性、觀賞性和趣味性於一身。有位四川車手跑慣了當地的賽道,特地到天馬,一下子就被新賽道吸引了。原來,14個彎的巧妙布局讓車手在不斷地加速、減速中,體驗了駕駛的樂趣。王笑告訴記者,「最近,有歐洲公司跟我們聯繫,幫客戶預訂中國的賽車場地。換到以前,來個客戶我們都會很激動,現在感覺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淡定多了。」
通過拉長培訓、服務業等延伸產業鏈,天馬賽車場已連續多年收入上千萬元,顯示了良好的「造血功能」。
準備上市吃螃蟹
去年年底,一則上海力盛賽車的招股書出現在證監會官網上,宣告著這家主營賽車業務的企業正式加入衝擊IPO的大軍。上海力盛賽車擬登陸深交所,募資2.36億元,衝刺「中國A 股賽車第一股」。力盛旗下擁有上海和廣州兩家賽車場地、賽車俱樂部和力盛體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其中上海的賽車場就是天馬賽車場,賽車俱樂部包含了大眾333車隊、上海大眾斯柯達紅牛車隊等4支車隊。
力盛的招股書顯示,公司募集資金的用途,是投資上海天馬賽車場項目、賽事推廣項目和賽事培訓。業內人士分析,在國內賽車運營的細分行業中,共計10多家企業,像力盛這種既有賽場又有賽事專營權的公司不多,屬於行業龍頭企業。
從營收的比例來看,力盛超過98%的營業收入來自賽事、場地和車隊的經營,其他諸如汽車公關活動、賽車手培訓等業務板塊營收不足1%。而從主營業務收入的分成來看,超過半數的收入來自廠商的商業贊助。對此,中國汽聯的一位副主席曾表示,「國內目前賽車行業最大的問題,是盈利模式上過度依賴廠商贊助。」
賽車經濟的蛋糕很大。比如日本北海道有著豐富的賽車資源,除了每年的十勝24小時耐力賽、日本拉力賽等知名賽事,加上當地的自然條件,還推出了賽車、溫泉、美食的綜合性北海道旅行團。據悉,天馬賽車場也在旅遊產品、商務人士體驗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方向。
對話
好的產品才能刺激消費
對話專家:上海體育學院體育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張林
記者:您曾經說過中國的體育產業正迎來很好的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巨大的挑戰。這個挑戰具體指什麼?
張林:中國體育產業最大的挑戰在於培育市場,而市場最大的核心是消費。體育消費需要很多條件,包括經濟上的條件,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質滿足後,人們對精神層面需求更多,才會需要體育消費。在國外,人均GDP 達到3000美元,是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的重要轉折點,體育就是服務型消費。但國內沒有這種明顯的感覺,比如上海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元,但在服務型消費方面,尤其是體育文化的消費沒有迅速地增長。
記者: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張林:多方面的。比如人們在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消費,可能抑制了體育消費。還有文化的影響,並非經濟。比如在孩子的培養支出上,中國的家長更多地會選擇鋼琴、書畫等文化消費,而不是體育類消費。國人的體育鍛鍊意識不夠也影響了體育消費,這種觀念上的根深蒂固一時還很難改變。
記者:現在跑步很熱,是否體育消費也與運動項目有關?
張林:確實。中國體育產業的核心問題是項目產業。體育是講項目的,不管是龍舟,還是橡皮筋,都是載體,都是項目。以運動項目為載體的市場拓展,才有生命力。在競技體育的項目基礎上,做好再改造再開發。比如通過改造項目,來減少傷害,獲得樂趣;通過改變競賽規程,讓更多的人願意來參與。可以開發更多的體育活動,不要只限於跑步,還有很多好玩的項目。
記者:更多的項目能否通過市場來實現?
張林:是的。除了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非基本公共服務更多地讓市場來配置。但我們的社會體育組織還太弱小,不像國外社會體育組織,他們有生存發展壓力,市場化欲望強大。此外,產品適銷對路,才能激發人們潛在的購買慾。像「誰是球王」的草根比賽,這也是產品,鼓勵人們去參與,培養健身習慣。讓老百姓來體育消費,首先要解決讓他們動起來的問題。其實中國有著很大的消費群體,但是缺乏好的體育產品。
記者:如此看來,體育消費市場大有可為?
張林:我們曾做過中外體育產業比較研究。體育產業產值中,中國人80%是用品業,20%是服務業。而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產值中60%是服務業,美國、英國的服務業要佔80%。體育產業結構不同,反映了中國人在體育參與性消費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包括體育培訓、場館健身等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