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學唯一一屆「信訪班」求職難:信訪局不招,過半已改行

2020-12-25 澎湃新聞

2015年年底,貴州大學信訪班學生周舟得知「國考」(公務員考試)本專業幾乎沒有合適職位可報,他有些激動地找院系領導要說法,並把領導跟他私聊的內容發至學院的QQ群裡。

貴州大學校門口,一位女生正在自拍畢業照。

次日,同學陳俊經過周舟宿舍門口時,學院教師已結束對周舟的「拜訪」。陳俊清晰記得,教師的臨別語是:「以後千萬不要亂說話啊。」

周舟留在屋內,一聲不響。

半年多後,6月28日,貴州大學2012級信訪本科班34位學生畢業,這是該校首屆信訪班,目前來看也是最後一屆。

此時,學生們到手的學位證上寫著法學學士、社會工作專業——早在5月,輔導員就要求他們求職填資料時,一律在專業一欄寫上「社會工作」。

作為211院校的貴州大學位於貴州省貴陽市東南的花溪區,依山傍水,進入六月雨季,黃昏下一場大雨便能衝刷掉白天的灼熱。

信訪班的一些畢業生仍為畢業的出路焦灼難安:

他們中不少人當初拿著「社會學」錄取通知書被調劑進「信訪班」;入校第二年起,突然發現成了「獨苗」,沒再見過學弟學妹;而當大四求職時,又被信訪局告知要「法學專業」而擋在公務員考試門外。貴州大學信訪班畢業照。

四年裡,先後有三位學生離開原本有37人的信訪班,一位在大二那年轉去了法學專業,另外兩位在大三第一學期相繼選擇了退學。

截至畢業,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機採訪的18位信訪班學生中,無一人從事信訪相關工作。

信訪該學什麼?出路在哪?這些問題從信訪班招錄之後,就成為學生們共同的困惑,直到畢業,仍是難解的謎團。

報考:「服從調劑」而來的絕大多數

孫偉的家在黔東北的銅仁市某土家族自治縣,從家到在省城貴陽的貴州大學要翻山越嶺。

2012年,他拿到貴大法學院社會學系的錄取通知書時,父親高興壞了,在村寨裡擺了十幾桌宴席,端上野味,為當地大山裡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喝彩。孫偉說,那天親戚朋友鄰居給的紅包累加起來,夠他大學四年的學費。

報考政治學專業的孫偉,到校才知道自己被調劑到了信訪班。因為延遲到校,他接收信息的迴路相較其他人更長,當女生宿舍都開始互傳信訪專業包分配工作的消息,他還在猶豫用一百塊向學長買床被子是否合適。

一位貴陽當地的媒體人向澎湃新聞透露,貴州大學信訪班系「行政力量推動」,主要考慮當時貴州信訪人才稀缺而設。

貴州大學信訪班設在社會學專業下,劃入法學院。

與國內幾所也開設了信訪方向的高校相比,該校信訪班「開張」顯得尤為低調,少有公開報導,校方也僅在官網掛出一則專業培養方案宣告其成立。

就連此後教授信訪班學生專業課《信訪工作溝通與技巧》的李開學也是在一年後,「受託給他們上這個課,才知道貴大有這麼一個信訪專業。」

他在接受澎湃新聞電話採訪時說。李開學曾任貴大信訪辦的正處級幹部,現任貴大藥學院書記。

與孫偉不同,另一位信訪班學生林爽起初目標就很明確,在縣城法院工作的姑媽在她高考填報志願時出主意:國家的信訪人才缺口大,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層出不窮,她建議林爽大膽試填這個貴大新開的專業方向。

遵義姑娘林爽高挑清秀,戴著一副無框眼鏡,說起話來條分縷析。她在信訪班連任了三年班長。

林爽發現,

班中絕大多數同學是在報高考志願時填了服從調劑,然後才分到信訪班的。

拿她的五個室友來說,除了三個法學院的學生,與她同班的範心欣和趙依,一個第一志願填的是經濟學,另一個填的是法學,她倆之前對信訪班都毫不知情。

教育部高教司、綜合處相關人士告訴澎湃新聞,2012年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專業目錄中並沒有信訪專業。

不過中國政法大學信訪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執行所長翟校義向澎湃新聞解釋說,國內的學科規劃布局,一般從上到下依次是大類、學科、專業、方向。方向只要向教育部備案,學校有權自主設立。類似信訪這種自設專業或者交叉學科,不在教育部的專業目錄裡。

開學:迷茫中被召集開會「畫了一塊餅」

開學後,法學院下屬的幾個專業相繼開了以介紹學校培養方案和專業就業為主題的情況介紹會,但信訪班遲遲未開這個會。

「(我們班)很多人都是調劑過來的,快一學期的時候就很迷茫,沒有歸屬感。」林爽說。

第一學期臨近尾聲,信訪班邢娜計劃要轉到法學專業的消息,打破了學生們沉默的困惑。

「大家還沒搞明白這是什麼船,就有人要下船了,你說心裡什麼感受?」林爽聽邢娜說了計劃,「一年以後如果學業特別好,有學院的推薦可以轉專業。」

林爽向班主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當時我們的班主任找到院書記莊勇,書記隔了一段時間後把我們班的同學召集在一起,開了一個會議。」

在會上,出身社會工作專業方向的莊勇給信訪班學生繪製了一幅美好的圖景。

「法學院的書記召集大家談,說國家缺人才才會有這個專業。知道全國只有我們和瀋陽大學有這個專業,我們就覺得好幸福,那時誰都羨慕我們,還傳說包分配工作。」範心欣說。

同是信訪班的學生陳俊也回憶說,莊勇在會上信心滿滿,要讓信訪專業發揚光大,但第二年莊勇調往人文學院當院長。

澎湃新聞多次嘗試致電時任法學院書記的莊勇、現任法學院院長的冷傳莉求證此事,他們手機和辦公室座機均無人接聽。

整個大一,信訪班唯一的專業課信訪學概論由法學院的副教授張林鴻來上,上課主要是閱讀教材,要求學生自行複印教材,內容是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的《信訪學概論》。

信訪班專業課《信訪學概論》教材。

在學生孫偉的這本教材上,有不少上課時走神留下的痕跡。他在書的扉頁上分三行寫了「國企改制、城市拆遷、農村徵地」,然後密密麻麻抄寫了瑣碎的歌詞,豎著連寫了兩遍「你不要無聊」。

孫偉的教材上有不少上課走神留下的痕跡。

一些走進課堂的法學教師對這個方向的設立表達了詫異,他們認為,將來是法治社會,信訪制度會慢慢消失。

「我覺得信訪的成本比較低,走司法程序可能要耗費司法成本、法律資源,法學院的老師肯定不希望人們走信訪這條路,不然他們培養的律師法官哪還有飯吃?」範心欣想。

停招:信訪在學院聊天群裡成了敏感詞

到2013年暑假前夕,一則消息讓貴大信訪班的學生再度陷入頹唐,學校的貼吧裡流傳信訪方向將停招。

當年情形,2012年6月起執掌貴大的校長鄭強顯然最有發言權。

鄭強起初表示「有什麼關於學校的採訪找我嘛」,但2016年6月13日,在澎湃新聞詢問信訪班為何停招後,鄭強的秘書稱,校長拒絕任何有關內容的採訪。

2013年暑假過後,信訪班學生果然沒有等到學弟學妹的出現,卻又獲知,

信訪班將隨整個社會學系,從法學院遷移至2013年8月新成立的公共管理學院。

「我們瞬間變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孩子。」學生陳俊形容當時信訪班的「集體失落」狀態。

大一時,學生還會積極地在學院的聊天群裡改自己的備註名,比如姓名後加上信訪121,表示信訪班2012級1班,但不止一個學生向澎湃新聞表示:「信訪是敏感詞,無法完成修改,只能用社會學123代替。」轉去公管學院之後,原先社會學的前兩個班級改稱政治學1班、社會工作1班,但代指信訪班的社會學3班巋然不動。

轉院不像名稱更迭那樣簡單,而是風波餘震不斷。

「我們屬於公共管理學院之後,又需要法學院的老師來給我們上課,兩個學院的聯繫也不怎麼好,導致我們培養計劃裡的法學課程上不了,比如《侵權責任法》。」林爽說。

「最荒唐的就是,選課系統自動把我們的法學課程換成了社會學課程,還讓一個外教來給我們上聞所未聞的《質性研究方法》(註:即定性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範心欣說,光公開的培養方案就改了幾次。

「大一大二把法學的基礎打好了,讓你往上爬,但你爬著爬著發現前面就沒有路了。你可以向左轉向右轉,比如有社工啊、政治學啊……但你知道這不是你想走的。」林爽略顯無奈。

關於信訪本科班停招,中國政法大學教師翟校義曾在2015年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表示,由於信訪涉及法學、政治學、心理學、公共管理專業知識,在本科階段設置該專業方向並不合適。他所在的中國政法大學從2016年開始培養國內第一個「信訪博士」;而北京城市學院、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在碩士階段開設了信訪方向。

上課:專業課共四門,三門沒有教材

按照貴州大學信訪班大學四年的培養方案,信訪專業課只有四門,除了《信訪學概論》,還有《信訪工作溝通與技巧》、《信訪社會工作者職業倫理》、《信訪社會工作實務》,分別由當時在貴大信訪辦任職的李開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羅俊松、貴大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陳雁講授。後三門課沒有教材,以教師上課的PPT和印發的講義為主。

教授信訪溝通技巧課的李開學說,自己似乎是被「趕鴨子上架」的。

「公管學院的教學科研科給我打電話說,實在找不到老師上課了。」現任貴大藥學院書記的李開學曾在貴大信訪辦工作過三年,按他的話,是「勉強應承」了給當時大二的信訪班上課。

不過,他對這屆學生的印象很好:「有些學生還自己積極找專業相關的書來看,很上進。」

在學生林爽的記憶裡,李開學所講述的信訪工作是一個解壓閥、一個滅火器,註定面對的是「難纏」的人物。

「他說,好多群眾就是找一個有人聽他說話的地方,找一個宣洩情緒的出口。」信訪班學生趙依記得,李開學常以自己在學校信訪辦接待退休老員工上訪的經歷舉例。

但範心欣認為這些只是皮毛:「就教些社交的溝通技巧,比如來一個訪民,你要端茶送水。但學校的退休教職工,跟去政府上訪的人和訴求大都不一樣。」

李開學對此表示:「學校裡教的總是掛一漏萬,15%在校園裡學,85%得到社會上去摸索。」

貴州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雁,受公管學院之託教學生信訪社會工作實務,她本人主攻心理學,主張以社會工作的方法介入信訪。

範心欣覺得這很奏效:「你要知道訪民的一些內外訴求,知道他說出來和沒有說出來的什麼。」

但趙依卻在實際運用上碰了壁。她曾模仿社會工作的方法,建議家鄉縣城的信訪局將有類似問題的人分組,分別專項解決。

工作人員卻告訴她這想法太天真,「讓幾個人待在一起,危險係數會增加,他們會在交流過程中,情緒越來越高,越來越激烈。很容易走極端。」

她也發現,讓訪民聚攏簡單、打散就沒那麼容易,他們習慣在集體中尋求安全感。「如果要讓一群人推選代表說明情況,男男女女都會往後退。」她說。

實習:新鮮感很快被現實「打敗」

2015年11月中旬,早晨5點從睡意中努力掙脫,林爽和範心欣從宿舍出發去貴陽觀山湖區的信訪局實習。

月初時,社會學系主任陸衛群給信訪班聯繫了實習單位,有信訪局的、政法委、社工的、群工委的,然後給出一個實習申請表讓學生報名。林、範二人選擇了在貴陽的區信訪局實習,而趙依則回老家畢節,在縣信訪局實習。

林爽說:「開始還挺有新鮮感的。我們實習的崗位就是接待窗口,我們負責接待上訪人,然後流轉案情到相應窗口。信訪大廳裡有其他部門的協調窗口,比如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勞動、人社……」

《信訪學概論》教材內容。

直到12月中旬的一天,林、範二人走進信訪局時傻眼了。

信訪大廳全是人。一些人在門口的電烤爐附近烤火,一些人擠滿了廁所,一些人圍在電視旁看節目,一些人在複印機一旁的飲水機處排隊反覆倒水,還有些人在唱革命歌曲。100多平方米的接待大廳,被人和聲音佔據得幾無空隙。

面對聲勢浩大的集體上訪,林爽有些猝不及防,她好不容易從人群中擠到複印機旁,正準備印材料,看到一旁的插線板裡全都是水,她急忙喊人來斷電閘,在人群的混亂推搡中,一個中年男子不樂意了。

他指著大廳牆上的一幅字幅對林爽說,「我們要幸福,你們才能幸福。我們的幸福就是你們的工作。我現在就是不幸福。」然後接著說上30分鐘的法條律令和國家政策。「如果不聽,他就會說你態度有問題。」林爽顯得很憋屈。

因為集體上訪,當天訪民們把信訪局局長的辦公室門給堵了,範心欣跟著帶教的工作人員開了一天的協調會,召集來相關的基層辦事領導,幫局長「突圍」。「一邊聽這群人說明情況,還要不時去讓另外幾波人小聲一些,精力難以集中。」範心欣說, 「甚至有些黔東南地區的人跑來這裡上訪,因為了解到貴陽市政府搬遷至此。」

與她倆一街之隔的區委政法委,孫偉站起來倒了杯茶的功夫,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闖進來大聲喊了一番,辦公室其他兩位女科員端坐著,視而不見。孫偉聽了半天才明白有人拖欠男子的工資,但他多次去對面信訪局上訪無果。

孫偉泡了杯茶讓男人坐下安靜會兒,自己便跑去廁所躲躲。沒想到男人跟去了廁所,「我在廁所裡蹲著,他在廁所門下面遞煙給我。我當時嚇傻了。而且他遞給我的煙你知道是多少錢一包的嗎?80塊錢一包的貴煙!」孫偉說到這裡,眼睛瞪得很大,「他可能太想解決問題了,覺得我是可能突破的新面孔。」

趙依從上信訪課的第一天起就相信,信訪確實能幫老百姓解決問題。趙依在縣城的實習第一天,局長就對這個主動要求坐在「壓力鍋」接待窗口的女孩報以「O」字的口型,幾乎所有同事都勸她,能有其他機會就絕對不要選擇信訪工作。

一天,有個中年婦女坐在信訪前臺的長椅上哭,據說丈夫工傷嚴重,家裡幾個孩子都沒錢上大學了。誰勸也沒用。趙依看女人跟自己的母親差不多年紀,想上前去安慰,但同事們都勸她別去,「萬一她倒在地上,說是你推的怎麼辦?你還要攤上麻煩。」趙依沒想太多,過去拍了拍她肩膀,給了她幾張紙巾。女人有些感動,就開始傾倒苦水,趙依寬慰她說,「我也是申請學校的助學金和在校打工,總有辦法的。」女人最後感激地走了。趙依認為,有些人不是生而習慣胡鬧,而是缺少一個傾聽的窗口。

求職:國考沒合適崗位,信訪單位也不招

在趙依實習結束的2016年1月20日,她向澎湃新聞求助:她有個殘疾的親戚從貴州嫁去了江蘇,在外打工回家後,發現年幼的兒子死了,丈夫卷了家裡所有錢和醫院的賠償款逃了,警方告訴她孩子生前遭受虐待,且長期營養不良。她希望找男人要個說法。

趙依鼓勵她去上訪,但一人終究勢單力薄,立案後幾個月遲遲沒有下文。這最後成了她的論文——《農村殘疾女性婚姻家庭問題的個案研究》,但直到答辯結束,她也沒能說服自己:一個沒有實質權力的信訪機構,要如何幫助手無縛雞之力的人。

「信訪其實是希望人們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訴求,但是上訪成功的人真的都弱勢嗎?」趙依對此惶惑不已。在她看來,上訪甚至已經成為一些訪民與當地政府博弈的籌碼,他們甚至會等著政府給報銷來回車費。

幾天前,縣城的信訪局局長給她打電話,希望她能加入信訪工作,但她在通過省公務員考試後變得猶豫起來。家中目不識丁的母親聽鄰居說信訪工作天天矛盾衝突很大,勸她不要去信訪局工作。6月底,她仍在準備縣公安局的面試,已經花了幾百塊在貴大附近報了關於面試技巧的培訓班。

同一寢室的林、範二人一起報考了遵義的事業單位。「如果有信訪、維穩方面的工作招人,我們也願意做,可是沒有機會。」林爽說。

「(國考)基層工作經驗不足、學歷不達標或者專業不對口,剩下的都是邊陲地區的崗位。省內的信訪局招的又都是法學專業的。」而貴大信訪班設在社會學專業下。

在北京信訪矛盾研究中心主任鄭廣淼看來,信訪是一個中國化的本土製度,又是國家治理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實際性很強的學問,(學校)培養方案應與相關部門做特定考量,

這一點與其他專業學生不同。

然而,學校與招考單位似乎在各行其是。「西南地區竟然一個信訪單位都不招我們,哪怕是社會學大類的都沒人招。」林爽擔心,如果去南方或者遙遠的邊陲從事信訪工作,連方言都聽不懂,調解更無從談起。

得知沒有國考的參考資格,周舟就此跟專業相關的工作分道揚鑣。

陳俊則加入了考研大軍,但被調劑到貴州大學後他選擇了放棄,轉考公務員。

未來:瀋陽大學的信訪本科班也停招了

6月19日,孫偉去一家國企面試碰了一鼻子灰,「給的工資連家裡的老鼠都養不活,還這要求那要求!」

他在宿舍開玩笑說起求職的經歷:「你都不知道,我一說自己學信訪的,負責應聘那人以為我跟他開玩笑呢。」

「估計別人都不知道我們這個專業的存在吧。」

「連信訪都不知道,就不怕我上訪?」

在孫偉畢業前,

貴州大學2012級信訪班是國內唯一的本科信訪班。此前,另一所開設信訪本科班的高校瀋陽大學在招了兩屆學生後,於2011年停招。

現在,貴大的這一屆信訪本科班也成為過去。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出現的周舟、孫偉、林爽、範心欣、趙依、陳俊、邢娜均為化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30歲改行
    當然,經過大量的實踐總結,我提煉出來了淡化行業淡化崗位的求職技巧。只不過主要針對畢業6年之內的人,一旦你畢業超過6年,行業和崗位烙印會很深,此時改行就難多了。原理,大家看這裡《畢業幾年後,不容易改行?》。難得有空聽聽音樂,今天開頭音樂來自一首「KTV」常見歌曲,你聽聽看,僅僅是開頭,就已經很熟悉。曾經有那麼十年,周末或者晚上聚會,飯後去唱歌,這首成為必點曲目之一,雖然KTV味道滿滿,但卻滿是回憶。
  • 女大學生求職難 誰是救星
    不看簡歷,因為是女的    前幾天,江西師範大學的文娟籤了中國郵政,可她說,一路走來不知道經歷了多少辛酸困苦,最酸楚的莫過於那次在南昌大學舉辦的專場招聘會。    那天,她看到一家單位需要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湊過去看,發現自己的條件完全符合。於是她畢恭畢敬地將簡歷遞給工作人員。
  • 教師跳槽做公務員竟要交改行費?
    大學畢業後在貴州省福泉市第二中學教了近7年書的周貴軍,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被錄入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為了成功「跳槽」,他在辦調動手續時被市教育局收取了4000元「改行費」。周貴軍認為教育局此舉有違國家政策,便將後者告上法院。福泉市法院日前開庭審理了此案。
  • 為何好工作這麼難找?五項求職路徑,好工作唾手可得
    上周一位大學同學主動聯繫我,問我現在做什麼工作,他自己想回本地發展。大學畢業之後,他在離學校附近不遠的軟體培訓機構報班學習JAVA開發(一種計算機語言),半年學成之後就去了表哥所在的一家成都網際網路開發公司,最初是做簡單的文檔、代碼編寫。
  • 「雙非」女碩士求職難,找工作沒人要,網友:要求太高了?
    原來以為生過孩子的女性重返職場難上加難,沒想到剛出校門的「女碩士」求職也面臨著「沒人要」的尷尬境地。上午,在網上看到一則「雙非」大學女碩士求職難的視頻。「雙非」女碩士的出路在女碩士求職難的這條視頻下面,有一條網友的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既然不是985、211,就不要專找那些非985、211不招的單位,要正視現實,碩士研究生畢業,已經超過絕大多數同齡人了,非要拿985、211的同齡人當參照物,有點自尋煩惱
  • 改行窮3年,不改窮一生!在45歲的年紀改行,我還能幹什麼?
    不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不為了生活而走投無路。但現實中,我們經常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沒有選擇。職場套路何其多?最近收到行業群裡,發的軟文,《年底了,裁員名單裡有你嗎?》。這讓我又回到在企業做HR的時光,基本是每4-5年就要換一個工作,不是公司kill 我,就是我kill掉公司。
  • 湖南「研究生媽媽」不少見 已婚已育成女研究生求職撒手鐧
    「能不能在讀研時搞定老公孩子求職時一身輕鬆」,記者從湖南高校了解到,最近幾年在校結婚生子的研究生確實有上升趨勢,並成為學校計生工作重點。   學生   湖南「研究生媽媽」不少見   「其實高考完就該生個寶寶!暑假坐月子,大學帶孩子!不想上課的時候讓舍友帶著孩子去幫自己籤到,大學有充足的時間陪寶寶健康成長!
  • 廣州大學城「菁英直聘行動」火熱進行中,雲校招live助力大學生求職...
    截止至目前,菁英直聘行動在雲校招Live上共計舉辦了線上15場校園宣講會和6場行業招聘會,目前也已開啟5個線下直聘活動,共有400多家企業提供近萬個招聘崗位,吸引了廣汽、歡聚時代YY等眾多名企參與宣講會和招聘會,吸引了10萬+的學生參與,預計能為上萬名學生解決就業問題。
  • 貴州赴知名高校引才活動持續釋放磁場效應
    今年,中航十院、貴州大學、貴州科學院、貴州茅臺集團、貴州銀行、貴州農村信用聯社等100餘家重點企事業單位,共攜1500餘個崗位3600多個人才需求現場引才,並同步開展選調優秀畢業生宣傳。據介紹,貴州聚焦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攻堅戰目標,集聚和吸附各類人才的高校引才活動已順利推進到第7個年頭,受到莘莘學子的歡迎和追捧,引才成效逐年呈現。
  • 學以致用遭遇「編制尷尬」 英語高材生改行教語數 - 網易教育頻道
    學以致用遭遇「編制尷尬」 英語高材生改行教語數 2003年03月18日15:03:45 新華網 羅曉飛 姜磊   五年前為適應小學開展英語教學的需要,濟南師範學校增設了英語專業,五年後的今天正值首屆大專班畢業生擇業。在今天上午濟南師範學校舉行的招聘會上,原本自信十足的首屆英語大專班畢業生發現,學校對英語教師需求量有限,要想工作只有改行教語文、數學。
  • 【求學求職】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任艾明實驗室誠招博士後及...
    【求學求職】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任艾明實驗室誠招博士後及技術員 2020-10-22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外國人如何求職 澳大利亞人落聘也寫感謝信
    英國人不看大報看小報    儘管大報信息量大,可信度高,但英國人普遍認為應聘大報上刊登的職位成功率不高。    法國人青睞團體求職    在法國,一些大學常常會通過媒體發布團體求職廣告,介紹某個班級的畢業生專業情況,以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一些小公司在申請破產或被其他公司兼併前,也會通過媒體發布類似廣告,為本公司的職員尋求出路。
  • 應屆生最好的求職時機是校招
    ……小編常常在招聘會上收到求職者的這類諮詢,而實際上,對於一名應屆生來說,最好的求職機會在校招。找工作,如果錯過了校招,「應屆生」的身份就失去了意義。一、校招千萬不要想找畢業之後再好好找工作,一定要在畢業前就要敲定落實。因為「應屆生」是一個很吃香的身份,只有應屆生可以走校園招聘。
  • 《2020年秋季大學生就業報告》發布:超過3成企業已開始秋招 工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等專業已成為數位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為企業人才大戰中的主要目標。智聯招聘對2019屆畢業生的畢業院校及平均月薪追蹤發現,畢業生收入高低與其畢業院校的等級形成強關聯,畢業生收入排行前50名的高校多為雙一流/211/985類大學。
  • 研究生專場招聘昨啟動 五大專業求職難易度調查
    但是,要想找一個讓自己感興趣,各方面又都滿意的,有些難。」 前段時間,他在網上投出的幾個簡歷都有了回復,但薪酬待遇都不太滿意。「都念到研究生了,每個月再怎麼著也得有個5000元往上吧。」張同學的班上總共有21個人,現在近三分之一找到了工作。「好點兒的有七八千一個月,有些女生要求低點,四千多就可以了。作為男生,我怎麼能不急呢?」
  • 南京大學給學生找工作上熱搜,大學生為什麼求職難?
    今年有超過870萬大學畢業生畢業,同時這幾年經濟不景氣,企業倒閉很多,很多人失業,加上上半年的疫情,今年的就業形勢更是不樂觀。大學生就業難,這鍋應該由誰來背?所以大學生數量不能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提到大學生,有人說中國的大學生眼高手低,只會死記硬背,缺乏創新力。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我承認,這是很多中國應試教育的通病。因為從小我們的試題都有標準答案,很難跳出這個框框去創新,雖然中小學一直在推素質教育,但是依然治標不治本。為啥呢?
  • 焦慮:兩屆留學生扎堆,史上最難求職季來臨!
    據業內人士分析:疫情對於求職最直接的影響不在之前的春招,而是主要體現在2021申請季。有非常多大三同學被疫情打亂了求職計劃,都沒能拿到大三暑假的可轉正實習Offer,導致今年9月即將大四的很多同學,被迫通過延遲畢業的方式,把自己放到小一屆的這部分人群裡去競爭,再走一遍主申請季,來避免一畢業即失業的尷尬。
  • 2013年國考過半考生準備「裸考」
    今次「國考」,最熱職位競爭激烈程度已「萬裡挑一」。某全國性網站調查結果顯示,此次國考,過半考生打算「裸考」。 考生「裸考」現象嚴重 「裸考」者,即不系統複習,直接參加考試。某全國性網站的該項調查結果顯示,參加2013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考生中,有近53.6%的考生打算「裸考」。 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人選擇「裸考」呢?
  • 《2021春招求職地圖》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求職目標是在國內,但現在還沒有拿到offer,甚至沒有在在求職進度中,那麼就有點危險了。不少同學會覺得,沒關係,還有春招的機會~但你的目標行業有春招的傳統嗎?你的心儀公司春招的概率有多大呢?
  • 疫情下的中年人,被清退,求職難 30歲後離職基本等於失業
    上圖為山東本土求職招聘網站齊魯人才網統計的2020年春招山東就業市場求職者所屬年齡段,就數據可見,當前30歲以上求職者已佔據主導,佔比已高達62.68%,年齡在30-34歲的求職者佔比最高,為29.26%;年齡在35-39歲的求職者佔比位列第二,為23.12%;25-29歲和21-24歲的求職者佔比也相對較高,分別為18.13%和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