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文禮書院後,他們的學習從早上4時開始,行早拜聖禮,之後早讀、晨練、上課,黃昏時行夕拜聖禮,然後練功、晚飯、晚自習,21時就寢——「成大才」目標在前,他們日復一日。
「越多的人反對,我越堅定。」一位母親說。「我們一心讀經,外面說什麼,完全不知道。」另一位母親說。
9月28日,今年新入文禮書院的17名新生家長,與「先生」王財貴有個見面會。兩位家長發出如上感言。
這個秋天,同在浙江溫州泰順縣竹裡村的文禮師範學院首度正式招生。第一批,100名學生。學制5年,意在培養合格的讀經老師,改變全國多家讀經學堂「阿貓阿狗當老師」的現狀。
相似的「優等生」
文禮書院西方哲學史課,學生輪流朗讀和翻譯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西方哲學論述。難度接近於研究生英語水平,還包含大量哲學專業詞彙。課末,國際部楊嵋老師鼓勵學生:「希望你們以後也可以被稱為真正的知識分子。」
這是9月28日下午,受颱風「鯰魚」影響,竹裡村大雨。13時30分,學生們準時到文禮書院二樓教室。
他們中的每一位都稱得上是「優等生」,是純讀經家長們用來勉勵孩子的榜樣。
所謂純讀經,要求學生「老實大量讀經,包本背誦(一字不差背誦整部)」,以包本30萬字進入文禮書院為最高目標。30萬字,指20萬字的中文典籍和10萬詞的英文典籍;「老實大量」,則是在「老師不講解,自己不理解」的情況下儘量多遍純讀。待入文禮書院,再統一「解經」,是為純派的「十年讀經,十年解經」。
坐在記者身旁的臺灣學生,是2014年12月入學的。當天課程對於17歲的他,稍許吃力。不認識的單詞,他迅速用電子詞典查詢。但他這個年紀,在33名文禮書院同學中屬於中等,最小的僅13歲。
19歲的歐陽瀟逸已從英國高中畢業,在讀大學前有1年的間隔年,她申請到文禮書院學習。2010年,母親引薦下,近13歲的她在一次讀經的體驗後,主動要求從重點中學退學。
13歲是讀經的關鍵年齡。按照王財貴的理念,「13歲後就沒救了」。意思是13歲後記憶力下降;為人處世的教導,吸收得也不如早開始的學生。
學堂4年,歐陽瀟逸背誦了《學庸論語》等約20萬字中文經典及《英文聖經選》等。後來母親獲得在牛津大學訪學機會,她隨母親到英國讀高中,參加牛津大學有關古典文化的論文比賽,成為全英7位獲獎者之一。同時,她在鋼琴、數學等的表現也很拔尖。母親和她,都將之歸功於讀經。
相對於那些陸續離開的學生,留守者大多深信其作用;也因為相信,願意踐行。進入文禮書院後,他們的學習從早上4時開始,行早拜聖禮,之後早讀、晨練、上課,黃昏時行夕拜聖禮,然後練功、晚飯、晚自習,21時就寢——「成大才」目標在前,他們日復一日。
甚至,彼此間的神態、言辭都有幾分相似。他們都會說竹子理論(前4年只長3釐米,第5年開始瘋長),都推崇顏回的品格(一簞食,一瓢飲,安貧樂道),也都覺得體制內學生的追求既功利又膚淺……
不被理解的家長
9月28日晚上,王財貴在辦公室接受採訪,一名學生叩門請教,詢問次日典禮中某個儀式的專有名詞。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學生到文禮書院「解經」,主要也靠自學。王財貴推薦一些古今較推崇的註解版本,學生通過讀書理解。有不解之處,可問學長和同學;無法得出定論,再向先生請教。
既然是自學,豈不是在家也能完成?學生李懿貞回答:「這裡有氛圍,有同修間的切磋。」
在文禮書院開學典禮上,作為老生代表發言的李懿貞,已在此學習3年。她和歐陽瀟逸同齡,父母是生意人,讀經之路是始於母親的主張。
讀經教育意味著選擇「體制外」。因此,所謂孩子與讀經的緣分,其實主要是家長的堅持。李懿貞7歲讀完一年級時,母親決定讓她退學,開始全日制讀經。她先後上過4個私塾,有以唱戲、彈琴等為主的,有以教弟子規為主的,也有研習佛經的。最後,她進入山東萊州趙升君的純讀經學堂。在那裡,包本背誦給了她明確的目標感。「從頭連到尾的背誦很有成就感,每完成一本都很喜悅。」至於含義,她「模糊知道」。
母親的選擇並沒有獲得周圍人認同,包括李懿貞的父親。他一開始強烈反對,後來無奈接受。「父親從沒來學校看過我,但假期回家時他能看出我是個好孩子,時間久了也就放心了。」親友更是為她發愁,但她認定自己「是在用人生最寶貴的10年學習有價值的東西」。在這點上,她和母親的立場驚人一致。
每一個讀經家庭都至少有一位堅定的家長。
兩個世界
一個外界匪夷所思的細節是,無論公開典禮還是私下聊天,不少老師和家長一張口,還未說話,便哽咽啜泣,夾雜著激動、感恩。他們用幾乎一樣的話語概括——「純讀經教育是全世界最高明的教育」,「先生的演講解開了我所有的疑惑」。
「先生」是純讀經體系內各學堂堂主、老師、家長、學生對王財貴的敬稱。很多家長以見到先生、和先生合影而驕傲,這樣的合影上傳到朋友圈,會引來其他家長的羨慕。
是偶像式崇拜?家長們不喜歡這個說法,他們強調「認同的是先生的教育理念」。
由於颱風「鯰魚」來襲,9月27日部分山路封路,有當地人稱留在山村可能被困七八天。幾乎所有家長都選擇留下,為了參加典禮(「九二八」孔子誕辰紀念典禮及文禮書院開學典禮),也為了見到前幾天到溫州市講學即將歸來的先生。
王財貴本來的打算是風雨無阻辦典禮,但當晚縣裡下了通知,28日禁止戶外活動。陸續有泥石流和山石塌方的消息傳來,家長們選擇繼續等。29日風雨勢頭未減,路上積水潺潺,但因為禁令解除,清晨5時就開始了歷時3小時的開學典禮。
典禮照片很快流出。照片上溼透的學生又引來批評。「掀起讀經教育大討論」的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柯小剛說:「儒家傳統禮法,應因時損益、因地制宜。文禮書院讓孩子淋這麼大雨,不仁。」
而在文禮的師生和觀摩的家長看來,這是他們決心堅定、克服困難的表現。
(《解放日報》10.24 謝飛君 張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