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朱華)每日清晨途經雲山書院,寧鄉縣橫市鎮雲山村的村民們都可聽到孩子們琅琅的誦讀經書聲,半年來,這種有韻律的讀書聲成了村民們最享受的「音樂」。就在去年,這座百年書院因種種原因差點荒廢,如今這裡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更在農村孩子中間掀起了國學熱。
百年書院差點關門
「我們剛來的時候,這裡已經維持不下去了。」如今的雲山學校負責人易祥富告訴記者,因年久失修,當時書院看上去破舊不堪,一些窗戶都不能打開,院子裡的草都齊到胸口了。經投資數百萬元整修,如今的雲山書院煥發了新顏,紅色的大柱子、紅色的木窗……更特別的是,新的雲山書院在國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了經典教育。
「老師,我孩子想轉學過來,可以不?」談話間,一位村民牽著孩子過來諮詢,然而學校已經完全招滿了,只能等待一年後的擴班。易祥富表示,學校重新開辦後,學生由最初的不到40人壯大到如今的近200人,「村民們都想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跨省求學只為《弟子規》
新的雲山書院還吸引了20餘名雲山村以外的學生來就讀,他們來自瀋陽、河南、嶽陽、邵陽、長沙等地。
「我喜歡這裡,希望在這裡讀完所有經典再回去。」7歲的羅嘉俊來自廣東順德,他的外婆甚至專門在這裡陪著他讀國學經典。正巧,記者遇到剛從順德趕來看望他的媽媽梁惠清,「聽朋友們說孩子讀國學好,我們就特地尋找能教《弟子規》等經典的學校。」她表示,很多家庭條件好,但是孩子很任性也不懂得孝順不講禮貌,「國學經典能教孩子做人,要先學做人,後做事。」 如今小嘉俊已經讀了一個學期,他給記者背誦了好幾段經典。再次見到孩子的梁惠清表示,「孩子變乖了,懂事了。」她說,只要孩子喜歡,在這裡讀完小學都可以。
兩個月通背《論語》
據悉,學校每天為孩子們設置了1個半小時的經典詩文誦讀時間,其中包括了《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此外,還有經典英文誦讀,在誦讀中融入了經典舞蹈、經典書法與經典美術等,孩子們還可以在這裡學習中華武術、太極拳等傳統體育課程。
「五一」假期開始的經典班裡共招收了13人,指導老師董玉娟說,兩個月來,13個人中有7個人可以通背16000字的《論語》。她說,7個孩子中,最小的6歲,其中5個是雲山村的普通孩子。假期,學校還將開辦為期40天的讀經夏令營,雖然要收1200元費用,但報名相當火爆,目前已經達到80多人。董老師說:「一個暑假通背《論語》,每個中小學生都能做到!」
盼18所湖湘書院全復興
「讓孩子從小學習經典,可以塑造健康人格,培養孩子們好的行為習慣,更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感恩心、誠實守信等美德。」董玉娟和其他老師一樣,都是本科畢業,她放棄了繁華都市的生活來到鄉村教經典,卻深深迷上了這份工作,「我班上的孩子,最小的才六歲,一年前,他們還什麼都不懂,如今上課注意力有了明顯的提高,識字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難道不是《論語》的影響嗎?」
雲山學校校長、省中華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劉孝聽表示,新中國成立前湖南共有鄉村書院95所,經摸底調查,目前保存完好的僅有18所,而且多半處於閒置或荒廢狀態。「我們希望修復18所書院,全部進行經典國學傳播,將文化教學與文物保護,義務教育與經典教育有機融合起來。」
連結
1864年,時任陝西巡撫的劉典回鄉探親,為村內捐建了鄉學一所,便是雲山書院。自辛亥革命改名為雲山學校後,此地一直是農村學校。何叔衡、姜夢周、謝覺哉、王凌波曾在此任教。青年毛澤東也曾到此進行農村社會調查考察活動。(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