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網看到一個駭人聽聞的事:遼寧一10歲女生因不好好上網課,被媽媽拖進大海,當民警救起母女倆時,媽媽說因為最近女兒上網課不認真學習,自己只是一時想不開想嚇唬嚇唬孩子,據說孩子害怕極了。可以想像孩子心裡得多受傷。
有一個如此衝動的母親,孩子在家的日子肯定也不好過,當父母遇到問題,總是想著用什麼辦法對付孩子,讓孩子聽話,而不是探究孩子內心到底需要什麼。殊不知,父母是孩子的天空,當天空變得萬裡無雲,孩子就能看見陽光,就會被亮光照耀變得靈動可愛。
總聽到父母說,為什麼給孩子報興趣班,他都是不喜歡去學?遇到沒做過的事情,為什麼孩子總是不喜歡去做?
父母總覺得肯定是因為孩子膽子小,要麼就是對新鮮事物沒有好奇心,沒有耐心等等。很多父母就會給孩子亂下結論,亂貼標籤,其實孩子內心真正想要什麼,父母都沒有用心去探究一下。
當孩子想玩泥沙時,父母會說太髒了,不讓玩。當孩子想摸鋼琴看看是怎麼發出聲音的,家長在呵斥,好好坐端正,認真學習,別動來動去。
漸漸地孩子的好奇心被父母壓制下去了,孩子主動探索外界的動力也會慢慢消失,他慢慢地也就意識不到自己的真正的需求了。為了讓父母不給自己亂貼標籤,孩子就會拒絕更多的嘗試。
所以當孩子內心需求探索外界的時候,總是被父母抑制,孩子需要運用知識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內心力量不足而發揮不好,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光,孩子就沒有足夠的能量應對困難挫折和挑戰。
比如有的孩子遇到重要考試時,他總是不自信,甚至不敢接受挑戰,並不是因為他沒有這個能力,而是他害怕。不自信的孩子很大部分是小時候被父母否決多了,以至於長大以後遇到挫折改變,選擇或者競爭等不確定時,容易退縮,逃避,甚至直接放棄,無法正常發揮自身的潛能。
孩子的內心力量是從小從父母的評價中獲取的,如果父母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價值,孩子自然會感覺到,他們為此內心獲得更多的力量,更加自信和敢於探索。
記得一次早上女兒不願意去幼兒園,我看時間來不及了,催她趕緊刷牙洗臉,她就是不停地哭。我就更急躁了,再哭我就想直接抗她進校車不管了。她滿臉淚水地說,媽媽,你不是個好媽媽,我不要這樣的媽媽。我更不想去幼兒園。
我軟硬兼施都不行,看著她真的很難過的樣子,我放棄了,讓她自己哭去,哭了一會跑過來抱著我,哽咽著說,媽媽,你為什麼老是那麼暴躁,你為什麼就不能做一個溫柔的媽媽。我為了哄她去幼兒園,就說,媽媽現在不暴躁了,對你溫柔你就去上學好嗎?她點點頭,說,以後你溫柔我就聽話。於是我忍著脾氣說,好,趕緊地。她突然說,媽媽,你現在還是想發脾氣的,你說話那麼生硬,你眼睛好像在說,恨不得把我揍一頓。
我被女兒的話驚到了,沒想到她心裡什麼都明白。因為她沒有感受到我的溫柔。
於是我語氣軟了起來說,媽媽以後儘量溫柔起來,如果我發脾氣麻煩你也提醒我。現在媽媽真的希望你去幼兒園,如果你不想去,希望你能告訴我原因,看媽媽能不能幫你解決。
果然,女兒說,昨天在幼兒園被林老師冤枉是她推倒桌上的玩具,於是老師讓她自己全部撿起來。所以回來有點委屈,但是我昨晚沒有看出來。
今天我自己送女兒去上學了,然後跟老師說了孩子昨天的委屈和想法,老師也說對不起錯怪孩子了,並送給她一套小積木。她開心地上課去了。
而以後我也更加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從心裡對孩子溫柔起來,當暴躁起來的時候,我會問自己的內心,是什麼原因?為什麼要生氣?還有更好的方式表達我的情緒嗎?自己回答完,內心就沒有那麼生氣了。
所以當我們內心有情緒時,我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感受去忍耐,而是讓自己看到身上是否帶了別的事的情緒垃圾,及時調整好,回到家裡才能和顏悅色地對孩子。
如果是因為孩子引起的情緒,我們先問問自己: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很嚴重嗎?我們能用足夠的愛讓孩子做自己嗎?我們可以用愛的方式影響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嗎?
當父母有能力撥開自己身上的烏雲,用愛滋養孩子,孩子就能看到陽光,父母就有能量照亮孩子的生命,孩子做事情也會感受到自己內心的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