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大連一位媽媽,因為10歲女兒上網課時不認真學習,不好好寫作業,還總跟她吵架,於是把孩子拖到大海,說是要「嚇唬嚇唬」孩子。
好在有熱心市民及時報警,在民警們的勸阻下,母女二人平安無事。
對這件事,網友們也紛紛發表了看法。
大部分網友覺得,可以理解這位媽媽陪孩子上網課的煩惱,大家紛紛感慨:
「被逼瘋的老母親!」 「家長崩潰的典型症狀。」 「今年的媽媽們太難了!」
但真心不贊同她這種做法。
網友「查先生」說,這麼大的孩子,還這麼嚇唬?
網友「走遍世界」說,這樣能教好孩子算我輸。
網友「治癒中心」說,這種教育方式真的不妥,孩子估計以後看到海都有陰影了。
居家期間陪孩子上網課,對父母們來說絕對是個不愉快的差事。若平時陪孩子寫作業是雞飛狗跳,如今就是戰火連天。
所以,如何處理親子間的衝突,就成了考驗家長的一件大事。
1、調整情緒,不要讓焦慮影響到孩子
焦慮,大概是我們這代父母的通病,尤其在這段特殊時期。
疫情前期時,我們可能看一眼數據就會焦慮一下,覺得什麼時候才能解除隔離呢。疫情穩定下來後,可能我們又焦慮於何時能復工。
當感到焦慮時,最好跟孩子保持距離,不要待在同一個房間,或者直接跟孩子說,「我現在有點不高興,想自己呆一會兒,你可以做點自己的事,不用擔心,我一會兒就沒事了。」
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捕捉到我們的情緒。
真誠地跟孩子溝通想法,遠勝過把焦慮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2、日程安排,以孩子的感受為主,家長督促為輔
給孩子安排日程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以他們的感受為主。只有他們感覺被尊重了,才願意遵守約定。
我曾經跟凌寶談,希望她每天睡前聽一會兒英語,她也同意了。但好多次到了睡覺的時間,她都是直接就睡下了,在我提醒下才能聽一會兒英語。
我提醒過她幾次,後來這事就不了了之了。
我想了想,這事之所以成了難事,是因為她內心並不認可我的想法,是我想當然了。
大多數家長的意願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自律、高效,把生活和學習安排得井井有條。
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畢竟還小,考慮問題不成熟,思想上會有惰性,這時就需要我們提醒,督促。
而且,在做決定時,一定要和孩子商量著來,畢竟這是孩子自己的事,要以他的感受為主。
3、找準我們的定位,跟孩子保持界限感
跟朋友聊天,我們普遍覺得,現在的孩子不好管。
拿我家四年級的凌寶來說,十歲的年齡,半大不小的孩子,跟她交流相處是挺需要技巧的。
一件事情,說多了,她嫌煩;不說吧,怕她不記得。真是左右為難。
前一陣看到一個問答,有位媽媽求助,大三的女兒說她「這個家沒有你就完美了」,把媽媽氣得夠嗆,半個月沒有理女兒。
女兒固然有錯,但媽媽也應該反思自己,因為她每天不厭其煩地提醒女兒學習,還把她當成幾歲小孩子來看,讓女兒產生了逆反心理。
其實,這是提醒我們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界限感,分清哪些事是孩子的事情,哪些事是我們家長的事。
孩子的事情,家長不要過多幹預,只需簡單提醒即可。或者當孩子求助時,再出手幫助。
過分關注,只會讓孩子不自在,或者讓孩子滿不在乎,培養不出他的責任感。
著名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跟孩子保持界限感,就是在逐漸退出他的世界。
4、重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批評
當孩子在哪方面存在不足時,我們要將關注點放在解決問題上,想辦法幫他們改進,而不是一味指責、批評。
拿寫作業來說,孩子到了約定時間還不去寫作業,以前我可能會批評、指責她一番。
這樣的後果是,她會狡辯,會頂嘴,我倆吵一架,兩敗俱傷。
後來我想明白了,我的目的是希望她開始寫作業,而不是指責、批評她,給她貼一個「不遵守約定,不守時」的負面標籤。
後來當孩子還不寫作業時,我會簡單提醒她一下,沒有指責,沒有批評。孩子會感覺到我語氣中的善意和關心,也會意識到自己不守時了,於是愉快地去寫作業了。
孩子們天然地對作業、對老師有敬畏感,當我們不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時,他們會願意去寫作業的。
再比如,孩子沉迷於玩手機,看電視等電子產品中不可自拔怎麼辦?
必須承認,手機、電視的魅力很大,孩子願意玩、看是很正常的。
我家凌寶也很喜歡,我沒有絕對禁止,而是跟她約定,中午有一段時間用來寫作業,下午四點半開始寫作業,這樣一來,基本上她的作業就能按時完成。
其餘時間,她可以玩會兒遊戲,或者自由安排時間。
切不可看到孩子玩遊戲,什麼也不說,直接指責、批評孩子一頓,這樣於事無補,還會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
結語:
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讓家庭和諧健康。
不難想像,一個親子關係緊張的家庭中,孩子和父母連正常的交流都成問題,還怎麼從家庭中汲取營養呢?
這段特殊的時期,父母有大段時間來陪孩子,正好可以修復親子關係。
有了好的親子關係做基礎,孩子未來才有無限的可能性。
今日話題,居家期間,你和孩子曾經產生過衝突嗎?你是怎麼解決的,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