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遼寧葫蘆島一個10歲的女孩不認真上網課,被媽媽拖進大海,聲稱「嚇唬嚇唬」孩子。警察趕到時,母女倆已經離岸邊30多米遠。
今天我們先來聊聊,就孩子上網課不認真,家長該怎麼辦。
不好好上網課就帶著孩子跳海,這種行為屬於典型的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指父母通過控制操縱的方式,來入侵孩子的內心世界,迫使兒童順從父母的要求。
常見的表現有:
有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忽視孩子感受)
我還不是為你好(壓制思考)
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激發內疚)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有條件的愛)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就是……(動機分析)
再這樣下去,一輩子掃大街(激發焦慮)
心理控制不僅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或沮喪等消極情緒,還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壓力反應,還會增加孩子抑鬱、社交退縮、多動、違紀等一系列的問題行為。
不僅如此,心理控制還會對孩子成人之後的親密關係造成影響:比如孩子小時候認為乖乖聽話才能得到媽媽的愛,長大以後認為只有滿足另一半的要求,事事順從另一半,另一半才不會離開他。
這次跳海事件就是拿威脅孩子生命來製造焦慮的心理控制,這次事件不難想像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父母更應該做的是,了解孩子的情況和信息,讓孩子知道行為的邊界和底線,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給予指導性的信息和知識。
比如,以上網課為例。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看到孩子坐在電腦前心不在焉難免會失望。
但是,這種失望可能是這段時間我們都不得不接受的。
想一想你自己,在家辦公以來,效率是不是也低了很多?因為不能跟同事見面,有時候是不是還會感覺到孤獨?
孩子也是一樣,上網課跟在學校上課不一樣,在學校裡,他們和同學、老師可以面對面溝通,這些都會幫助孩子進入比較好的學習狀態。
一個人在家上網課比較孤單,更會顯出課程的枯燥,孩子就會去尋找自我安慰的方法,比如一邊上課一邊刷手機,甚至一上課就犯困。這些都是人應對當下環境的調節方法。
父母如果能夠像理解自己一樣,去理解孩子的變化,並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可能會更放鬆一點。
孩子不好好上網課,可能有這麼幾種表現:
愛搞小動作,一會摸摸這兒,一會擰擰那兒
坐不住,隔幾分種就要上廁所,或找點零食吃
打瞌睡
……
針對這些現象,家長可以從外部環境和作息入手,幫助孩子在家也營造在學校上課的環境氛圍。
清理掉桌面上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排除幹擾。
在上課前與孩子約定好課間時間,讓孩子利用課間時間上廁所或喝水,上課時不能隨意走動,進入和學校上課一樣的模式。
跟孩子制定與上學作息同步的作息表,規律作息。
孩子出現聽不懂跟不上等學習上的問題,肯定不是上網課才出現的,可能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就出現了。
只不過之前孩子在學校,家長眼見心不煩,而現在孩子的問題直接暴露在家長面前,家長一時半會糾正不過來,才一下爆發了。
不妨跟孩子平心靜氣地談一談,學習上有哪些興趣點,哪些是他能掌握的,哪些是他覺得困難的,對學習有哪些期待,等等。一次談不攏,可以多談幾次。
在談的時候,不要居高臨下,而是用平等的、朋友式的態度。即使孩子所說的內容是你不能接受的,也不要反駁和批評他,切忌用上面提到的心理控制。幫助孩子打開心結,比如,我不是讀書這塊料,我的數學就是不好。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學習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也就是說,如果學生學習的內容跟他現有水平一致甚至低於現有水平,他就會因為太簡單而覺得無聊,如果高於太多,他會因為太難而容易放棄。
只有在「跳一跳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內容難度合適,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
因此,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共同制訂出「跳一跳夠得住」的學習目標,並且利用課後作業檢查孩子的學習成效。
前所未有的漫長假期,讓這一屆家長被氣出心梗、被逼瘋的真不少。
這位帶女兒跳海的媽媽情緒大爆發,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孩子不肯學習,還有其他複雜的原因,比如:隊友不給力、網課需要佔據家長大量時間精力,給家長在工作之外增加很多額外負擔,等等。
身為父母,不僅要在家工作,還要為孩子上網課提供各種保障服務,確實非常辛苦。不妨多體諒和照顧自己,自己心情放鬆了,才能用輕鬆的心態與孩子相處。
宅在家裡上網課,只是孩子漫長學習生涯中的一段短短時光。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孩子這段時間學得不好,對他的未來有決定性的影響嗎?通過這種方式,或許能幫你緩解和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的焦慮。
換一種積極的方式去和孩子相處,多看到孩子的優點,也許就能重建和睦的親子關係,從雞飛狗跳變回母慈子孝。
文章作者介紹:胡琳-dora,兒童心理學博士,兒童教育行業10餘年從業經驗,寶媽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