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高考志願填報進入白熱化狀態,不少考生和家長朋友卻是愈選愈迷:
一是山東今年新高考不分文理科,自己的高考成績(位次)如何與去年的文理科成績去「匹配」。
二是近三年高考錄取的大數據如何參考使用?
先說第一個問題。
2020年,山東新高考「3+3」,考生考試自主選科,不分文理,只劃了一個「一段線」449分。
但是,招生學校(專業)是分文理的,也就是很多招生學校(專業)對選科有要求,這個要求其實質還是「文理分科」。比如山東大學,臨床醫學(5+3一體化)專業,對物化生三科都要求;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物化生至少選一科。
一般情況下,只要對物、化、生三科中至少一科有要求的,都屬理科傾向,對政、史、地三科中至少有一科要求的,都屬文科傾向(軍校、公安等特殊情況除外),對選考學科沒要求的基本都可列入文科傾向。
因此,考生填報志願前,首先要確定自己的「類別」姓「理」還是姓「文」,然後才可以在往年的高考大數據中找到可參照的「坐標」,與往年學校(專業)招錄數據進行比對,確定今年報考的目標學校(專業)。
有考生說,自己選考了物理和歷史,也有專業像山東大學的建築學(五年制)專業,只要選考了物理或歷史任何一科都可以填報,這種情況屬「文」還是屬「理」呢?
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查看該專業2019年招生時是「理」還是「文」就一清二楚了。該專業山東大學2019年是按理工類招生的,你想參考往年數據,當然就要按「理」來推算了。
下面說考生和家長關心的第二個問題:近三年高考錄取的大數據如何參考使用?
除了分數,位次也很重要,由於今年新高考,全體考生位次統排,分數線統一划定,因此,無論分數還是位次,都與往年的文理分科並不一一對應,要做一番轉換才行。
首先是位次轉換。網上轉換的方法很多,但「較為精確」的轉換辦法是「線上同科位轉換」。具體公式如下:
a=考生2020年在錄取學校要求的選考科目中的位次(n)×2019年理(文)科上線考生總位次數/2020年錄取學校要求的選考科目中上線(449分以上)考生總位次(結果四捨五入取整)。
(具體使用及詳細說明,可參看平湖一柱7月28日《新高考位次與往年文理分科位次轉換公式,幫你精準選擇目標學校》)
這種轉換隻管「圈裡」,均勻「拉長」或「縮短」,今年「同科」上線人數少於往年的換算後位次會「降低」,反之則「上升」但「升者」歡喜不得,「降者」也無可憂,因為,你尋找的是自己在「對應年」的坐標,只有找準這個坐標,才能使你志願填報預測值更加精確,增加被錄取的機率!
確定了位次,就可以「以位定分」,根據往年的一分一段表,推算出你今年的分數與往年那一個分數相對應,解決考生和家長擔心的第二問題了。
比如,一名選考物理的考生今年考了600分,物理位次是20786,他若選報專業對物理有要求,那麼他與2019年的理科位次可以這樣換算a= 20786×185380/ 143736= 26808(取整)。
查看2019年一分一段表,這個位次與589分相對應,這樣,你就找到了自己在2019年高校招生大資料庫中的「坐標」。以這個坐標分數(589)為中心上下浮動50分確定目標學校,在這個中心位置上下10分的學校屬「穩」,向上10—20分屬於「次穩」,向上20-30屬於「衝」,向上30-50屬於「猛衝」(當然,若是願意,誰都可以報清華北大,只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命中率為零啊,哈哈);向下10-20分,屬於「較穩」,向下20-30屬於「牢穩」,向下30-50分,則就是「保底」了!
綜上,概括一下,2020新高考第一年,考生填報志願有三大步:
第一步,確定自己的「文理」科類;
第二步,轉換自己的位次和分數,找到自己在往年資料庫中的坐標;
第三步,科學選擇「衝穩保」的梯次院校(專業)。
最後還需要提醒的是,選定好目標學校後,一定注意最終信息核查:一是自己選考科目是否符合要求,二是自己體檢如近視、色弱、色盲等是否受限,三是查看一下還有沒有其他要求。最後填報的學校(專業)自己一定要「合格」,否則,會造成「滑檔」,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
祝各位考生好運!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 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