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今天是高考的最後一天。今天過後,就是研究志願填報的時間。
高考志願填報絕大多數指導者都會給出「衝一衝」、「穩一穩」、「保一報」的建議,這個理念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每年都有考生因為照搬了這一點而出現失誤。
平行志願的核心是:如果某考生第一志願是清華大學,第二志願是復旦大學,當考生第一志願清華大學落榜後,接著為該考生投第二志願復旦大學,這樣的規則保護了高分考生的選擇權利。這樣就造成了考生有這樣一個思維誤區,反正我第一志願投檔不成,接著就看我的第二志願,六個平行志願,前兩個志願就可以去「衝」,中間兩個志願去「穩」、最後兩個志願就去「保」。
這種思維的誤區在於:分數越高的學校就是更好的大學,所以填報的思路就變成了第一志願,第二志願去衝分數更高,更好的學校,其實單憑錄取分數線判斷學校好壞,是有失偏頗的;第二錄取院校分數在20分上下的院校,基本上是同一檔次的學校;第三院校稱號,別說雙一流、985、211等,和就業沒有絕對關係。
那麼怎麼運用好「衝、穩、保」三原則呢?
考慮三個問題:一、以什麼為優先原則?二、你的承受能力?是選擇風險型、穩妥型、保守型的天保原則。三、目標院校的大小年問題。在滿足這三個前提條件下,只有選擇了「院校優先」和「」風險型「」的考生,可以應用這一方法,選擇「專業優先型」和「穩妥性」、「保守型」的考生不適用。
先說「衝一衝」,考生報的志願高於自己成績若干分的院校,其實就是在賭大小年,研究高考錄取中的大小年現象,這就要仔細研究多年的招生計劃、政策等,搞清楚它的成因,波動曲線、分類、規律、發展走向等,風險大,使用需謹慎。
再說「穩一穩」,在平行志願中考生選擇的志願基本等於高考分數的院校。這時候問題在於你是否願意「服從調配」,如果不服從調配,就有可能投不進去,即使投進去了,也許你心儀的專業分數高於你的考分,就有可能退檔的風險。如果服從調配,那就有可能調劑到你不喜歡的專業去。從某種程度來看,衝衝我用都屬於「風險型」。
再說「保一保」,這個層級的志願基本選擇是低於自己的高考分數,一般以20左右為宜,作為保底使用,基本能錄取。
「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三者的關係是:「衝一衝」有可能衝進目標院校,有可能衝不進去,衝進的後果,有兩個,錄取到心儀的專業,或被調劑到別的專業。衝不進則不要緊,計算機馬上檢索「穩一穩」。
「穩一穩」有可能穩得住。進了目標院校,也有可能穩不住,進不去,進了的後果也是兩種可能性,進不去計算機馬上檢索「保一保」。
一般來說,「衝一衝」、「穩一穩」都沒被投檔,到了「保一保」基本能保證被投檔和被錄取。
志願填報每種類型,各有利弊,每個考生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和需要進行衡量,做好「知己、知彼、決策」這三個方面的工作,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志願方案。
平行志願之間的分數梯度問題,有間隔10分,5分,3分、2分的多種做法,也沒有定論,但是之間必須存在梯度,這個梯度可以是院校之間的分數,差距也可以是院校間的地域差異,在一本線上20分左右的考生梯度,可以是分數、地域,也可以是兩者的結合,在一本線上10分及以下的考生,梯度最好是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