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十六兩秤,為何又叫十六金星秤?還真與福祿壽三星有關!

2020-12-22 黃門左侍郎

古代的秤,一斤為何是十六兩?暗藏古人大智慧!十六兩秤的背後的秘密: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半斤八兩」一詞,最早出自佛教的禪宗史書、宋·釋普濟編著的《五燈會元》 :「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這與我國古代的重量單位——市斤有關。市斤是我國古代重量度,簡稱「斤」。人們常說的「幾斤肉」、「幾斤棉花」等,現在還是我國一般市場上通用重量單位。只是,舊時的一市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就是半斤,二者是一樣的。那麼老祖宗為什麼要定十六兩為一斤呢?這其中隱含著什麼奧秘呢?

1/一斤十六兩是誰規定的?

這是要還得從秦始皇說起。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並不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件。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唯獨對於「衡」的標準如何定,李丞相卻拿不定主意,於是去請教始始皇帝。秦始皇於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

李斯面對「天下公平」四個大字卻百思不得其解。為防止皇帝怪罪,於是乾脆把這四個字筆畫相加,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於十六兩,那么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上面的故事雖然精彩,但是,在秦漢的歷史典籍中沒被記載,可能是後人的附會之言。故事雖是後人杜撰的,但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決策卻是真實的,所以,說「一市斤為十六兩」,與秦始皇有關,並非妄言。

2/一斤十六兩是如何出臺的?

而真實的情況則是,由於六國度量衡不一致嚴重幹擾經濟發展和社會秩序,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李斯奉命制定的衡制,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來。

李斯之所以做如此規定,是因為他老人家是經過實地考察後,才做出的,是順應了當時市場交易現狀的。因為,那時的「桿秤」與現代不同,而是最原始的「天平」。

根據紙草書的記載,早在公元前1500多年,埃及人就已經使用天平了。還有人說,天平的出現,比這個時間還要早,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我國到了春秋晚期,天平和砝碼的製造技術已經相當精密。以竹片做橫梁,絲線為提紐,兩端各懸一銅盤。後因天平稱重物比較麻煩,改為「銓」,稱量小物時才用天平。

二十四銖為一兩:有些物品很珍貴,比如藥材,這些物品所有者會有精確地稱,為了方便使用,所以為24,可稱半兩、三分之一兩、四分之一兩,六分之一兩等等。

十六兩為一斤:天平可以將東西分割兩份,那時生產力低下,因百姓多用簡易公正的天平,所以百姓常用的斤為2的四次方。

三十斤為一鈞:是一個士兵一周(古時有大小周之分,一月四周)的口糧,為了方便計算及運輸定為30。四鈞為一石,即為一個月口糧。

3/秤秤不離定盤星

天平之後,又出現了桿秤。桿秤也是人類發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在中國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前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緻的砝碼、秤桿、秤盤、系秤盤的絲線和提繩等。中國漢墓出土的公元前2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規格的桿秤砣。

桿秤,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秤桿、秤砣、秤盤三個部分組成。古代桿秤的發展,長期停留在採用繩紐、非定量砣和木、竹、骨秤桿的基礎上,並由手工製作。直到20世紀,桿秤才由傳統的繩紐結構,逐漸改變為外刀紐與刀承或內刀紐與刀承結構。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小生意人帶上一桿桿秤或別在腰間或放於籠簍之間、貨物之上,待買賣來時隨手一握秤桿,掛好秤砣,栓好秤盤(後來秤盤也有簡化為秤鉤的),架勢搭上之後生意也就做成了。

秤桿上的第一個星,被稱為「定盤星」,當秤砣處於定盤星的位置上時,與空的秤盤重量平衡,相當於桿秤上的零刻度。「定盤星」一詞後來雙引申為「做事的準則」,也可以理解為能為大家拿正確主意的人,比如「某某是大家的定盤心」之類。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主題曲《你就是定盤星》,就將「定盤星」詮釋得非常清楚——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稱鉈是老百姓稱稈子挑江山咿呀咿而呦你就是定盤的星…… ……

4/十六兩秤背後的智慧

關於一斤為何是十六兩,從前還有一種說法,那是因為古人非常迷信,信奉「天人合一」的處世哲學,人們相信,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代的十六兩秤又叫十六金星秤,是被賦予了古人的大智慧的。傳說我們的先人制秤時,觀察到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鬥七星主亡、南鬥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他們在天上看著人的一切。

與人交往,如果稱東西短斤少兩,都會受到上天的懲罰。由北鬥七星、南鬥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古代人都迷信「人在做,神在看」,所以,面對十六兩秤,人們都不敢做昧良心的事,才能做到公買公賣、童叟無欺。

天平、桿秤及一手十六兩制,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後,由於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於十兩(1959年6月25日發布的《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中規定,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這其中有個特例,那就是中藥的計量,仍沿襲舊制不變)。

隨關電子秤的普及,桿秤已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但是,現在有些農村的集市上,桿秤的身影仍會不時閃現。這也算是桿秤貢獻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之一吧。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想要知道答案,恐怕只能去問秦大帝了
    至於傳說的秦大帝要求李斯「天下公平」為十六畫,於是李斯就順水推舟定了個十六進位的一斤等於十六兩,這實在有點太兒戲。秦大帝作為統一六國的威嚴風範之帝,是萬萬不能容許手下如此不重視自己千秋大業的。十六金星秤中所包含的學問,連天上星宿都被對號入座了,古人要的就是個安心既然知道了一斤等於十六兩,半斤等於八兩的古代重量單位換算,那我們就不妨再多了解一下那時生意人最常用的十六金星秤。所謂十六金星秤,直白點講,就是古時候的桿秤。那古時候的桿秤與新時代的桿秤有什麼不一樣呢?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秤用16進位,而現代的秤卻用10進位?
    馬三立先生的兒子馬志明的相聲——《賣布頭》裡有這麼一句詞,「古代半斤八兩,一斤十六兩」。
  • 【「會說話的老物件」】一桿十六兩老秤
    為弄清它的真面目,我走訪了幾位耄耋老人(年輕時是生意人),諮詢過星秤師傅,判定此秤是一桿葫蘆砣三系三星繩結結構的十六兩桿秤,根據使用情況判斷,此秤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桿秤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重量的衡器。由帶秤星的秤桿、金屬秤砣、秤盤(或秤鉤)和提線等組成。稱物時以提線為支點,根據物體的輕重使系秤砣的線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平衡時秤砣線所對應秤桿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重量。
  • 一斤不等於十兩卻等於十六兩,別不信,古代真是這樣!
    現在不管是任何人都知道一斤等於十兩,但是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半斤八兩」這個詞不了,這句從古至今流傳的話,要知道古語絕對不是空穴來風,那麼是不是代表古代半斤等於八兩那?對的事實就是這麼讓人難以置信,在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真的等於八兩。
  • 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古時候的秤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表示的是兩者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舊時的一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
  • 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在我國古代,人們使用的稱重工具叫作「十六星秤」,因南鬥六星、北鬥七星和福壽祿三星組成,古人十分看重誠信,商人更是如此,他們認為做生意不可缺斤短兩,故使用「十六星秤」,若稱重時缺一兩,便少一分福氣,少二兩便少財,少三兩便會折壽······以此類推,關於這一點,我們現在真應該像古人學習,做人做事就應該如此,不可欺詐,要做誠信之人。
  • 古代桿秤中的奧秘,充滿著哲理,讀懂後終生受益
    秤砣也叫「權」,它是按軒轅星座表意製作,屬星宿,是主雷雨的神。秤桿稱作「衡」,象徵紫薇星座,「權衡輕重」這個詞,就是由此而來。而古人的稱重器械在規格上與現代不同,古人使用的「鐵坨秤」以十六兩為一斤,半斤等於八兩。為什麼我們的先祖會這樣規定重量單位呢?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奧秘呢?
  • 為何古代強調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中智慧少有人知
    在我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十六兩等同於一斤。也就是說在古代,半斤和八兩的重量是相等的。所以,"半斤八兩"在古代的意思是"完全相等、一致"的,而不是現代漢語語意中的"幾乎是、差不多"。筆者心裡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何古人要以十六兩為一斤,而非十兩為一斤呢?要知道,十進位出現在歷史上的時間非常早,早在商朝時期,十進位就被發明並被推廣使用了。為何古人把明顯更簡單實用的十進位放在一邊,而採用十六進位呢?
  • 半斤就是八兩,原來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來歷也很有意思
    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再十三顆星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三顆星,分別代表福、祿、壽,變成十六顆星。目的就是為了告誡天下的商人,不能缺斤短兩,缺一兩短福,缺二兩短祿,卻三兩就短壽了。所以,賣東西的儘量多給,也不敢缺斤短兩。賣東西的多給,給的冒尖,所以叫做「無尖不商」,這個詞最早是個褒義詞,但是在後來的演變中,「尖」被替換成了「奸」。可能說跑題了,傳說的十六兩一斤是這麼來的。
  • 為何古人將1斤定為16兩,將筷子定為7寸6分?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筷子的尺寸是這個數目呢?其實筷子長度的確定時間大概為明朝,而七寸六分也是有所隱喻的,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慾。由於中國人喜歡在餐桌上處理人情世故,因此用膳時期的行為很容易暴露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因此這樣的隱喻是有所道理的。
  • 老祖宗為何定筷子長度7寸六分,16兩為一斤?這其中學問真不少
    比如我們的老祖宗曾經規定:十六兩才是一斤,吃飯的筷子長度必須是7寸六分,那這裡面有什麼學問呢?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度量衡制度都不統一,買賣東西存在著度量轉換,有點像今天同國外買東西要進行美金轉換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於度量衡的不統一,也是大傷腦筋,後來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定製了十六兩為一斤的規定。
  • 古代計量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一兩等於幾錢?是十六錢還是十錢?
    秦始皇平定天下後,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規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發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 古代為什麼1斤要換算成16兩?這是中國古人大智慧的體現!
    中國早在4000年前就使用了十進位作為日常生活中各種計量單位的換算,「屈指計數,逢十進一」,但是當我們翻開歷史的書頁,就會發現一件奇怪的事情,那就是中國古代的度量衡進位制,只有在秤的「斤」的進位上,採用了「十六進位」,成語「半斤八兩」正是由此引申而來。
  •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俗話說半斤八兩,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中國古代至少從春秋開始,就採用一斤十六兩的權衡進位。民國時期,將一市斤定義為500g,作為向國際單位制的過渡,但仍然採用一市斤十六兩的進位。《漢書》:「十六兩為一斤」。為何斤兩不採用十進位,而採用十六進位?主要是方便天平砝碼的製作,從1開始不斷加倍到16就可以,方便銅環權的鑄造。為什麼不採用八進位?
  • 秤種類大全,常用電子秤詳解
    秤是生活中常見的計量工具,買菜、買米、買瓜子等等都會用到,秤的種類有很多,每一種秤稱量的作用及範圍都不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秤的種類。常見的秤有杆、臺秤、案秤、天平和地磅等。桿秤是利用槓桿原理來稱質量的簡易衡器,由木製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為16兩。
  • 朱熹曾這麼評價衡器,今最小秤可稱病毒重量
    《漢書律曆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以中等顆粒的黑黍粒,以十黍為累,十累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也就是說,當初確定「兩」是以北方所產黑色黍谷等粒度的100粒重為一銖,2400粒為一兩。2400多年前,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墨經》中,就有關於力、力系的平衡和槓桿、斜面等簡單機械的論述,「衡,加重於其一旁,必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