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尺六寸

2020-12-20 文博天下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太多太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智慧讓我們受用匪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人的那些智慧。

1、古代為何一斤等於十六兩?在我國古代,人們使用的稱重工具叫作「十六星秤」,因南鬥六星、北鬥七星和福壽祿三星組成,古人十分看重誠信,商人更是如此,他們認為做生意不可缺斤短兩,故使用「十六星秤」,若稱重時缺一兩,便少一分福氣,少二兩便少財,少三兩便會折壽······以此類推,關於這一點,我們現在真應該像古人學習,做人做事就應該如此,不可欺詐,要做誠信之人。

2、筷子長度為什麼是七寸六分?為什麼我們平時說一雙筷子而不說兩根筷子呢?

筷子是中國人生活中最離不開的生活用具之一,歷史悠久,哲學意味濃厚,蘊含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古人認為,人和動物的主要區別在於人有七情六慾,因此,筷子的長度是七寸六分,而為什麼說筷子是一雙而不說兩根呢?這和中國道家的看法有關,道家認為,太極是一,陰陽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為一。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一根不動,才能夾得穩。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太極和陰陽理論,西方人永遠不會懂。

3、中國人為什麼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呢?

中國古人認為五行和四象是相匹配的,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其中,土沒有買賣的必要,畢竟古代沒有人賣土,也沒有人買土,在金、木、水、火中,古人在買物品的時候,往往需要提著籃子,而籃子是編出來的,裡面有縫隙,既裝不了水也裝不了火,因此古人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為什麼罵人又要罵「不是東西」呢?因為如果人不是東西,那就是南北了。南屬火,北屬水,在文言文中,「水火」指的是大小便。所以,罵別人不是東西就是說人是大小便,真是細思恐極啊!

4、中國古人為什麼認為「九」是最大的數?古人認為,偶數為陰,奇數為陽,而奇數的極之於「九」。所以九最大。這其中也蘊含了中國古代的講究,古人認為九包含了兩儀+三才+四象,即包括了陰陽、天、地、人三才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換言之九包含了時間萬物,故九乃數之極。

5、一天為什麼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為什麼會搭配一種動物?

古人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繫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丑時,農家自會起身餵牛。於是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便成了「醜牛」;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五點至七點,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於是,有了「卯兔」;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龍能騰雲駕霧,龍和辰時相聯繫,便有了「辰龍」;九點至十一點,是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有了「巳蛇」。

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馬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就有了「午馬」;十三點至十五點,正是放羊的好時光,於是,「未羊」應運而生;十五點至十七點,猴子活動最頻繁於是有了「申猴」;十七點至十九點,雞該回窩了,於是就有了「酉雞」;十九點至二十一點,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好幫手——狗;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豬最有食慾的時候,於是有了「亥豬」。

相關焦點

  • 一斤不等於十兩卻等於十六兩,別不信,古代真是這樣!
    現在不管是任何人都知道一斤等於十兩,但是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半斤八兩」這個詞不了,這句從古至今流傳的話,要知道古語絕對不是空穴來風,那麼是不是代表古代半斤等於八兩那?對的事實就是這麼讓人難以置信,在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真的等於八兩。
  • 為什麼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想要知道答案,恐怕只能去問秦大帝了
    一斤等於十六兩,是起源於秦朝的衡器制度,它的設計有講究秦大帝要統一的事當然很多,而這其中便包括了衡器的標準。所謂衡器,用白話來說就是重量的計算工具。畢竟,社會要興起,百姓要生存,都離不開生意經。哪怕是種田呢,打下的糧食不也要稱重嘛。
  • 16兩為一斤,筷子七寸六分這都不是巧合,其中蘊藏著大智慧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歷史和輝煌的文明,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國學文化影響深遠,老祖宗們傳承的文明更是讓現代人嘆為觀止,就拿斤兩和筷子來說,為什麼16兩等於一斤?為什麼筷子的標準長短為七寸六分?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
  • 在中國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而「兩」以下怎麼劃分,答案有兩個
    在中國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而一兩怎麼劃分,在不同時期是有所區別的。根據《孫子算經》記載,古代的重量計量單位中二十四銖為一兩。這一計量方式在《漢書·律曆志》中也得到確認,正式規定了以「銖、兩、斤、鈞、石」這五級作為重量的計算單位,也被稱為五權。
  •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俗話說半斤八兩,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中國古代至少從春秋開始,就採用一斤十六兩的權衡進位。民國時期,將一市斤定義為500g,作為向國際單位制的過渡,但仍然採用一市斤十六兩的進位。目前最大的一枚楚國銅環權是一斤(實測251g),然後是8兩、4兩、2兩、1兩、12銖、6銖、3銖、2銖、1銖(0.65g)。
  • 老祖宗為何定筷子長度7寸六分,16兩為一斤?這其中學問真不少
    比如我們的老祖宗曾經規定:十六兩才是一斤,吃飯的筷子長度必須是7寸六分,那這裡面有什麼學問呢?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度量衡制度都不統一,買賣東西存在著度量轉換,有點像今天同國外買東西要進行美金轉換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於度量衡的不統一,也是大傷腦筋,後來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定製了十六兩為一斤的規定。
  • 古代的十六兩秤,為何又叫十六金星秤?還真與福祿壽三星有關!
    古代的秤,一斤為何是十六兩?暗藏古人大智慧!十六兩秤的背後的秘密: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半斤八兩」一詞,最早出自佛教的禪宗史書、宋·釋普濟編著的《五燈會元》 :「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 古代計量一斤等於十六兩,那麼一兩等於幾錢?是十六錢還是十錢?
    秦始皇平定天下後,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規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發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 為何古代強調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中智慧少有人知
    大家都知道,十兩是一斤。在我們的觀念中,"半斤"和"八兩"是差不多少的意思。差不多少,畢竟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在小說中,"半斤八兩"分明是實力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眾所周知,一斤就是十兩,半斤也就是五兩。五兩和八兩畢竟是有一定差距的,二者怎麼能夠不相上下呢?其實作者描寫情節時說的的沒有錯,而我們想的也沒有錯。
  • 半斤就是八兩,原來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來歷也很有意思
    據傳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一斤是十三兩,所以在秤桿上是十三顆星,代表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加起來就是十三顆星,也就是一斤。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再十三顆星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三顆星,分別代表福、祿、壽,變成十六顆星。
  • 為何古人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這種進位設計,彰顯先進的數學思想
    如果問現代人一斤等於多少兩?相信現代人肯定會脫口而出:一斤等於10兩。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一斤是等於16兩。並且,傳說這種換算方法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在全國得到應用了。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中國古人在計算重量的時候,會採取16進位的方法,讓一斤等於16兩呢?
  • 1斤為16兩,筷子長7寸6分,古人這麼定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其實這個詞語可以追溯到古代對於重量單位的劃分上。兩和斤是古代用於表示重量的單位之二。既然十六兩表示的一斤,那麼顯然半斤就指的是八兩,所以一般情況下使用半斤八兩這個詞來形容比較的東西在本質上相差並不太多。那麼為什麼會將一斤定為十六兩呢?這樣的數字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呢?這個規定的背後還有著一段歷史淵源。
  • 為何古人將1斤定為16兩,將筷子定為7寸6分?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不過最終的結局一般都是好的,因為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人而言,都是會使用筷子的。當然,雖然筷子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東西,但是它的歷史,它的一些特點,卻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比如筷子的尺寸一般為7寸6分便是其中的一點。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筷子的尺寸是這個數目呢?
  • 你的身高在古代算得上「七尺男兒」嗎
    古人常常說「七尺男兒」,如今一尺約33釐米,算下來都有2米3,項羽「八尺男兒」,孔子「九尺六寸」就更加超出人們的想像了,難道古人的營養真的這麼好嗎?其實不是的,根據學者考證,每個朝代對尺的標準都有所不同,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大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釐米,很顯然,古代的尺比現代的尺要短。
  • 老祖宗定「16兩才為一斤」筷子要長七尺六寸 想不到竟這般大智慧
    古時候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很多時候,人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一個事物不相上下,但至於為什麼恐怕很少人知道了吧?原來舊時候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了。那麼為什麼古人要定這十六兩為一斤呢?而不是當下的10兩一斤?其實這裡面有著不一樣的哲學。傳說中古代的先人,觀察到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而北鬥七星主亡,北鬥六星主生,福、祿、壽分別主導了人一生的福、祿、壽。古時候說的「人在做,天在看」,也即是這16顆星辰在看著。
  • 古人常說「七尺男兒」,那「七尺男兒」究竟有多高?你知道嗎?
    想必很多朋友就會脫口而出,對,這個神秘的詞就是「七尺男兒」~在很多的歷史作品中,男主人公常會自稱「我堂堂七尺男兒....」來展現男性的自尊。先給大家報一下一些歷史名人的身高——1.項羽:身高八尺;2.呂布、關羽:九尺;3.而最高的莫過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史載九尺六寸。
  • 古人為何規定筷子長度7寸6分?有何特殊含義?華夏子孫必須了解
    其實古人的智慧表現在如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只不過大多數人都沒有在意罷了,站著連其中的含義也不知道,比如說古人規定筷子的長度是7寸6分,規定16兩為一斤,裡面也是隱含著一些特殊含義的,從中可以看出古人的大智慧,作為華夏子孫,我們必須應該了解一下。
  • 你知道在古代的七尺男兒都有多高嗎
    在古代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吾乃堂堂七尺男兒……」,但是在古代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按照我們現在的換算方式,一尺等於33釐米,而七尺的話,算下來都得有2.31米了。
  • 老祖宗為什麼定半斤為八兩,筷子長7寸6分?大智慧啊!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古代詞語,而「半斤八兩」和「七寸六分」更是耳熟能詳,可是,你真的了解其中蘊含的古代智慧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些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分別是什麼由來?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重的。那老祖宗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盛行「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古人最早發現北半球有七顆很亮的星星,排列很像過去量米和舀酒用的鬥,故命名為「北鬥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