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一斤是十三兩,所以在秤桿上是十三顆星,代表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加起來就是十三顆星,也就是一斤。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再十三顆星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三顆星,分別代表福、祿、壽,變成十六顆星。目的就是為了告誡天下的商人,不能缺斤短兩,缺一兩短福,缺二兩短祿,卻三兩就短壽了。所以,賣東西的儘量多給,也不敢缺斤短兩。賣東西的多給,給的冒尖,所以叫做「無尖不商」,這個詞最早是個褒義詞,但是在後來的演變中,「尖」被替換成了「奸」。可能說跑題了,傳說的十六兩一斤是這麼來的。
但是真的這個就是事實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秤一斤定為十六兩是為了製作刻度的方便,想像一下,把一條線對摺、對摺、對摺、對摺再對摺,就可以把一條線等分成16段,也就是一條線對摺5次就可以平均分成16份,所以只要定好秤桿的長度,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很精準的把刻度劃分成16等分,也就是一斤16兩。這個原理就好像計算機上的2進位一樣,為什麼內存有2G、4G、8G、16G和32G是一樣的。都是成二倍的指數往上遞進,都是「對摺」出來的。
依照古代的技術,我個人認為應該很難把一條線進行13等分,畢竟這個分發應該是技術難度挺大的吧。
婚禮人禮婚 俗世論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