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斤就是八兩,原來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來歷也很有意思

2020-12-22 中華民俗花式講解磚家

據傳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一斤是十三兩,所以在秤桿上是十三顆星,代表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加起來就是十三顆星,也就是一斤。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再十三顆星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三顆星,分別代表福、祿、壽,變成十六顆星。目的就是為了告誡天下的商人,不能缺斤短兩,缺一兩短福,缺二兩短祿,卻三兩就短壽了。所以,賣東西的儘量多給,也不敢缺斤短兩。賣東西的多給,給的冒尖,所以叫做「無尖不商」,這個詞最早是個褒義詞,但是在後來的演變中,「尖」被替換成了「奸」。可能說跑題了,傳說的十六兩一斤是這麼來的。

但是真的這個就是事實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秤一斤定為十六兩是為了製作刻度的方便,想像一下,把一條線對摺、對摺、對摺、對摺再對摺,就可以把一條線等分成16段,也就是一條線對摺5次就可以平均分成16份,所以只要定好秤桿的長度,用這種方法就可以很精準的把刻度劃分成16等分,也就是一斤16兩。這個原理就好像計算機上的2進位一樣,為什麼內存有2G、4G、8G、16G和32G是一樣的。都是成二倍的指數往上遞進,都是「對摺」出來的。

依照古代的技術,我個人認為應該很難把一條線進行13等分,畢竟這個分發應該是技術難度挺大的吧。

婚禮人禮婚 俗世論世俗

相關焦點

  • 一斤不等於十兩卻等於十六兩,別不信,古代真是這樣!
    現在不管是任何人都知道一斤等於十兩,但是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半斤八兩」這個詞不了,這句從古至今流傳的話,要知道古語絕對不是空穴來風,那麼是不是代表古代半斤等於八兩那?對的事實就是這麼讓人難以置信,在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真的等於八兩。
  • 為什麼古時候一斤等於十六兩?算起來那麼麻煩!
    現在看半斤要比八量少,但是在古代一斤十六兩的制度下,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的。習慣了十進位,總會覺得一斤十六兩很麻煩。比如,去買一斤十五塊的東西,按照十進位,一兩就是一塊五。如果換成十六進位呢?一兩是多少?九毛三分七釐五。
  • 古代的十六兩秤,為何又叫十六金星秤?還真與福祿壽三星有關!
    古代的秤,一斤為何是十六兩?暗藏古人大智慧!十六兩秤的背後的秘密: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半斤八兩」一詞,最早出自佛教的禪宗史書、宋·釋普濟編著的《五燈會元》 :「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 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古時候的秤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一斤十六兩的奧秘: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有個成語叫「半斤八兩」,表示的是兩者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半斤」與「八兩」怎麼會一樣呢?原來,舊時的一斤不像現在是十兩,而是十六兩。
  • 「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一位溫州人推動了中國衡器改革!
    「半斤八兩」形容勢均力敵、不相上下,這個成語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舊制半斤等於八兩,也就是一斤等於十六兩。但是你知道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嗎?這和一位溫州人有關。半斤何時不再等於八兩?這和一位溫州人有關。1953年,溫州人姜周元寫信給當時的《浙南大眾報》(溫州日報前身),建議衡器十兩為一斤。《人民日報》社在獲知這篇來信後,轉交到工商管理部門,並引起了重視。
  • 為什麼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想要知道答案,恐怕只能去問秦大帝了
    一斤等於十六兩,是起源於秦朝的衡器制度,它的設計有講究秦大帝要統一的事當然很多,而這其中便包括了衡器的標準。所謂衡器,用白話來說就是重量的計算工具。畢竟,社會要興起,百姓要生存,都離不開生意經。哪怕是種田呢,打下的糧食不也要稱重嘛。
  • 半斤應該是五兩,那「半斤八兩」是成語出錯,還是另有隱情
    可是半斤不是五兩嗎?怎麼會是八兩呢?那麼你知道這個詞的來歷嗎?這還得從秦始皇說起,秦始皇嬴政在統一六國之後,推出了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起草文書制度度量標準。李斯在制定萬錢幣,長度等標準後,在重量方面拿捏不定,便向嬴政請示如何去制定重量單位。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秤用16進位,而現代的秤卻用10進位?
    馬三立先生的兒子馬志明的相聲——《賣布頭》裡有這麼一句詞,「古代半斤八兩,一斤十六兩」。
  • 老祖宗為什麼定半斤為八兩,筷子長7寸6分?大智慧啊!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古代詞語,而「半斤八兩」和「七寸六分」更是耳熟能詳,可是,你真的了解其中蘊含的古代智慧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些詞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分別是什麼由來?我們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兩就是一樣重的。那老祖宗為什麼定十六兩為一斤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盛行「天人合一」的觀念,而古人最早發現北半球有七顆很亮的星星,排列很像過去量米和舀酒用的鬥,故命名為「北鬥七星」。
  • 「半斤八兩」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半斤不應該是五兩嗎?
    中國因為有著悠久的歷史,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文明碰撞,所以導致現代很多人對古代的各種叫法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最簡單直白的就是計量單位,我們現在是一斤十兩,可是古時候卻流傳下了半斤八兩的說法,也就是一斤十六兩,這是為什麼呢?
  • 為何古代強調1斤為16兩,筷子長度為7寸6分?其中智慧少有人知
    這個情節就是楊再興和餘化龍決戰的時候,作者描述二人"兩人武功半斤八兩,正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大家都知道,十兩是一斤。在我們的觀念中,"半斤"和"八兩"是差不多少的意思。差不多少,畢竟也是有一定差距的。但在小說中,"半斤八兩"分明是實力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眾所周知,一斤就是十兩,半斤也就是五兩。五兩和八兩畢竟是有一定差距的,二者怎麼能夠不相上下呢?
  • 原來半斤與八兩是這樣的
    於是乎,大家心裡就會產生一個印象,哦,原來是半斤八兩,誰也別說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半斤八兩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個詞到底是如何而來?對於經常用這個半斤八兩的人來說,心裡肯定明白這個詞,一般都是指兩方的水平相當大部分是用作貶義。
  • 古代桿秤中的奧秘,充滿著哲理,讀懂後終生受益
    秤桿稱作「衡」,象徵紫薇星座,「權衡輕重」這個詞,就是由此而來。而古人的稱重器械在規格上與現代不同,古人使用的「鐵坨秤」以十六兩為一斤,半斤等於八兩。為什麼我們的先祖會這樣規定重量單位呢?其中又包含了哪些奧秘呢?關於這個「把十六兩」定為一斤,有著一個廣為人知的小故事。
  • 為什麼古人規定一斤為十六兩?
    俗話說半斤八兩,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中國古代至少從春秋開始,就採用一斤十六兩的權衡進位。民國時期,將一市斤定義為500g,作為向國際單位制的過渡,但仍然採用一市斤十六兩的進位。(楚國天平和銅環權)1、楚國的天平砝碼春秋時期,原來處於蠻荒之地的楚國,成了後起之秀,楚莊王躋身於春秋五霸的行列。為了在經濟上追趕中原列國,楚國借鑑了中原的度量衡,形成了自己規範化的權衡制度。
  • 只因一個人的建議,十兩為一斤
    「你們倆誰也別說誰,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一個樣!」大家聽到這句話應該會很熟悉,「半斤八兩」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詞語,意思是旗鼓相當,不相上下的意思。半斤與八兩相比,足足少了三兩,怎麼能夠相提並論呢?這得說說「半斤八兩」的由來。
  • 在中國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而「兩」以下怎麼劃分,答案有兩個
    在中國古代一斤等於十六兩,而一兩怎麼劃分,在不同時期是有所區別的。根據《孫子算經》記載,古代的重量計量單位中二十四銖為一兩。這一計量方式在《漢書·律曆志》中也得到確認,正式規定了以「銖、兩、斤、鈞、石」這五級作為重量的計算單位,也被稱為五權。
  • 老祖宗為何定筷子長度7寸六分,16兩為一斤?這其中學問真不少
    比如我們的老祖宗曾經規定:十六兩才是一斤,吃飯的筷子長度必須是7寸六分,那這裡面有什麼學問呢?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的度量衡制度都不統一,買賣東西存在著度量轉換,有點像今天同國外買東西要進行美金轉換一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於度量衡的不統一,也是大傷腦筋,後來在丞相李斯的建議下,定製了十六兩為一斤的規定。
  • 為何古人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這種進位設計,彰顯先進的數學思想
    一斤等於16兩,這個換算就是在這個時代留下來的傳統。    當然,設計砝碼還應該遵循多快好省的原則,也就是不需要製作的砝碼能省則省,比如六斤這樣的砝碼,可以用一斤加五斤砝碼來代替;十斤砝碼可以用兩個五斤的砝碼代替。  換句話說:一斤以上的砝碼,原則上以質數為砝碼重量的基準——比如二斤、三斤、五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