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種種原因,休整了一段時間。恰巧一個很好的朋友一直找我聊K12教育的事情。也是我比較熟悉的,所以和他一起看了一些東西,也陪他經歷了一次小升初,也關注了「高考減招」事件,也加入了不少家長群看大家都在說什麼。
新的系列話題,就圍繞教育吧,今天就先來談談K12吧。
K12教育是個專業術語,家長們聽不懂,只有從業人掛在嘴邊。那麼K12到底什麼意思,很簡單,K是指Kindergarten(幼兒園),12是指12年級,也就是高中。所以K12就是指從幼兒園到高中整個階段的基礎教育。簡單的來說,K12就是一個年齡範圍,國內來說就是3-18歲。
所以廣義的來說,K12教育就是圍繞3-18歲孩子的教育。千萬不要理解為只是這個階段孩子在學校內的教育,這就狹隘了。
不管是從業者談K12教育,還是家長在談孩子的教育問題,這是一個跨度為15年的話題。你說重不重要?那麼談K12,到底大家都在說什麼?
這15年裡,有家長、孩子、學校、培訓機構,各種角色的人膠著在一起,一般智商的人絕對會扯不清理還亂。當然不是說我智商有多高,只是比大部分人還是多明白一點點。看到很多誤區,讓人很捉急。
教育資源的不公平從幼升小開始,到小升初,到中考到高考,與其憤怒不如搞明白為什麼那麼難以公平。
你看到的教育資源不公平,只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國內的任何資源有什麼時候公平過?國家太大,人太多,公平就是一種幻想。都說了改革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育當然也是這樣。不要以為江蘇、湖北高校招生名額調配給其它省份是不公平,真正不公平的是,三四流高校本來省內人不想讀,招不滿,所以把「吃剩下」的當成福利給了西部省份,你說這到底是對誰不公平了?
最該憤怒的還是憑什麼你北京就是佔著各種資源,紋絲不動?但你又能奈何?他是北京!
再說說幼升小,小升初。好學校除了因為老師和教育質量好,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生源不一樣。比如杭州好的民辦初中,大多數是之前國家推行初高中分離後,重點高中分離出來的初中部,比如文瀾本來就是學軍的,所以教育質量當然有基礎。那麼他們自然吸引的是好的學生,生源好中考成績好,保送名額多,然後家長們就更想往民辦初中擠。公辦初中的校長們也是經常哭倒在地啊,「不是我們不努力啊,我們是按學區劃分的,不能搶生源呀!」
你說你覺得不公平,還不是你們自己擠破頭去創造這種不公平?
我承認,我也曾經和自己小時候對比過,覺得我們小時候也沒有那麼誇張呀,也沒有像現在的小孩上什麼興趣班呀,現在過的不都是好好的。不過我現在已經完全不這麼想了。
因為我仔細再想想,我們小時候大家家庭的差距是沒那麼大的,市場上可供消費的資源也是沒那麼多的,自然大家都差不多。而且我自己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都是一路重點學校過來的,當時的信息交流還沒有那麼發達,並不知道那些三四流學校裡的人現在是怎麼樣的,從概率上來講,我相信生活的圈子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不是我們的優越感,而是事實。
所以千萬不要再和自己小時候比了,現在都說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了,孩子的教育當然也是要升級的。
先來釐清一下「應試教育」的概念,大多數人只看到了考試這一行為,而不去看教育的過程和考試的目的。就認為因為升學需要考試,所以學校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這就好比你沒有買好的學區房,就去罵教育不公平是一個道理。
試問所有人,難道國外升學,出國留學不需要考試麼?雅思託福、GMAT、SAT,這可都是考試呀。而且國外一流大學你出了考試好,你還得有更多的社會實踐經驗,這要求可比國內升學高多了,你在國內做個學霸,好好考試或許就能嶄露頭角,你要出國就不夠了,發現自己還得「簡歷」好。
很多人都說孩子要快樂,要自由發展。仿佛有壓力的學習和快樂就一定要分離。國內體制內的教育當然模式需要改變,其實也都在改變,只是不可能一下子推翻所有的建立新的模式,但是不管任何模式,只有把快樂和教育、快樂和升學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尊重孩子。如果孩子能夠在學習中找到快樂才是真的「學霸」。
我看到很多孩子即便在幼兒園就已經參加很多興趣班,有自己的愛好,孩子並沒有覺得「苦」,他們反而學的很快樂,所以培訓班和不快樂,這不是等號。
額,這話我聽過很多次,有時候竟無力反駁,因為馬雲也不是什麼特牛的學校出來的。好有道理的樣子。
可是多少年才能出一個馬雲?馬雲的年代又能和現在的環境比麼?再說了馬雲的語言、演說能力可是當年一招制敵的,這叫專業對口,因為杭師院出來又是教英語的老師,所以英語和演講能力當然一流。你憑什麼覺得你孩子的運氣也會那麼好?
如果真的教育理念好,你應該知道現在大部分的家長都喜歡說要尊重孩子,和孩子的關係要平等。那麼在孩子以後的擇校和升學問題上,怎麼就又擺出「大家長」範了呢?要是小孩本來底子就不錯,自己也願意去更好的學校,但家長卻覺得上什麼學校不重要,這到底是真的為孩子好還是耽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