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歌」在《說出我的名字》視頻中講述自己的名字含義。(圖片截取自原視頻)
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宿舍樓發生了「撕名牌」事件——貼在房間門上,帶有「中文名」特徵的名牌被撕掉了,而一些中國留學生因在名牌上寫了英文名而「倖免於撕」,這引起哥大校內師生及中國留學生一片譁然。
介紹中文名非易事
在異國他鄉和人打交道時,中國留學生首先要面臨的便是如何向外國朋友正確地介紹自己的名字。筆者採訪發現,對大多數留學生來說,在國外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並非易事,有的甚至鬧出不少笑話。
張巖現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矽谷校區讀研究生。他告訴筆者,在學校和工作中他堅持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儘管時常出現同事或朋友「念不準」的情況,「每次他們都會嘗試念我的中文名字,但卻常常還是會把我的名字發成『yan』(四聲)。」
這件事引發了張巖對「外國人如何念中文名字」的觀察,他發現某些中文名字的發音與英文中的單詞發音相似,使得名字的原本意思被混淆和誤解。「外國人大多數不了解漢語拼音發音規則,通常他們會用自己語言中本來就有的音來讀拼音。比如姓『遊』的人,會被他們念成『Miss You』(你小姐);名叫『詩婷』的人,則會被念成『shiting』,而音譯過來的這些詞的『英文含義』並不友好;再比如,姓『何』的女生,常被叫做『Miss He』(他小姐),讓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時,對她的性別一頭霧水。」張巖認真地解釋道。
就此,在美國德拉瓦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的宮之羽解釋道,西方國家的人因西方語言音位音系相近的關係,在拼讀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名字時相對容易,而拼讀發音不相近語言的名字則比較困難,比如中國人、韓國人的名字。「由於英語裡沒有漢語中的 『zh』『i』『ü』3個音,因此對外國人來說,我的名字就十分難讀,最相近的一次是念成了『zhu』。」宮之羽有些無奈地說,如果自己有一個方便好記的中文名字,在國外一定會優先使用中文名字。
「你的中文名是什麼?」
為了方便,有些中國留學生選擇使用外文名字作為自己的「代稱」。但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此種情況下,一些外國朋友反而堅持要求留學生教他們中文名字的正確發音,儘管發音時「錯誤百出」。
方薌現在日本杏林大學交換學習。雖然她的名字能被當地人自然而然地用日語念出來,但她所遇到的房東、大學裡的教職員、同學都禮貌地向她請教她名字本來的漢語發音,有的人還會好奇地詢問含義。「我這樣向他們解釋,『薌』是《詩經》裡的一種香草,而我的名字在漢語裡諧音『芳香』,是香氣的意思。他們聽後感嘆中文之精妙。向外國人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時有種奇妙的恍然大悟,我也很感謝爸媽給我取了個好名字。」
張巖對此也深有感觸。在矽谷實習的半年時間裡,他向公司同事介紹自己時都使用英文名『Ryan』。而他的上司也一直堅持要求他用自己的真名。「為此上司問我『Little brother Yan(巖弟)用中文怎麼說?』教會他後,他總是『Yan Di、Yan Di』地稱呼我。從此我便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向朋友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
何小月現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攻讀社會學專業。和很多人一樣,在國內學習西班牙語之初,她為自己取了一個西語名字。然而,出國留學後,當她介紹完自己的西語名字時,老師和同學都好奇地詢問「你的中文名是什麼?」並不斷努力地模仿她中文名字的發音。「身邊的老師、朋友都堅持叫我的中文名,這是一個很細小的舉動,但讓我感到充分地被尊重。後來我也越來越多地用中文名字介紹自己了。」何小月說。
堅持文化身份認同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生中國留學生宿舍名牌被撕事件後,哥倫比亞大學的幾名中國留學生在社交網絡上迅速發聲,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隨後他們錄製《說出我的名字》的視頻,該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地傳播開來,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大量轉載和稱讚。
一名叫「海歌」的中國留學生在「撕名牌」事件中,由於在房間名牌上使用了英文名「Heidi」而「倖免於難」。「我們中國人的名字多是爸媽或重要的長輩起的,包含著他們的冀望。我們的名字不光講究發音好聽,還包含深刻的含義,有的是按字輩取的,是家族的印記;有的引經據典;有的詩意朦朧。通過這次事件,我反思要讓不懂我們名字深意的人尊重我們的名字,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介紹,告訴他們我們的名字有多美。」她期許大家能把擁有中文名字的自豪保持下去,即使事件平息,也不要忘了在介紹自己時,順帶一句,「我有個很好聽的中文名」。
之後,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在如今已獲得千萬點讚的視頻中,細心講述了自己名字的含義。就此,有評論認為:「此次,哥大這批中國留學生的行動,用外國友人可理解、能尊重、有興趣的方式,適當展現自己的格調與尊嚴,向外國人闡述了中國每一個人身上都擔負的文化符碼——名字。」(袁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02月20日 第 09 版)
責編:樊小菲、李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