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說出你的中文名 堅持文化身份認同

2020-12-11 海外網

「海歌」在《說出我的名字》視頻中講述自己的名字含義。(圖片截取自原視頻)

日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宿舍樓發生了「撕名牌」事件——貼在房間門上,帶有「中文名」特徵的名牌被撕掉了,而一些中國留學生因在名牌上寫了英文名而「倖免於撕」,這引起哥大校內師生及中國留學生一片譁然。

介紹中文名非易事

在異國他鄉和人打交道時,中國留學生首先要面臨的便是如何向外國朋友正確地介紹自己的名字。筆者採訪發現,對大多數留學生來說,在國外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並非易事,有的甚至鬧出不少笑話。

張巖現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矽谷校區讀研究生。他告訴筆者,在學校和工作中他堅持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儘管時常出現同事或朋友「念不準」的情況,「每次他們都會嘗試念我的中文名字,但卻常常還是會把我的名字發成『yan』(四聲)。」

這件事引發了張巖對「外國人如何念中文名字」的觀察,他發現某些中文名字的發音與英文中的單詞發音相似,使得名字的原本意思被混淆和誤解。「外國人大多數不了解漢語拼音發音規則,通常他們會用自己語言中本來就有的音來讀拼音。比如姓『遊』的人,會被他們念成『Miss You』(你小姐);名叫『詩婷』的人,則會被念成『shiting』,而音譯過來的這些詞的『英文含義』並不友好;再比如,姓『何』的女生,常被叫做『Miss He』(他小姐),讓人第一眼看到這個名字時,對她的性別一頭霧水。」張巖認真地解釋道。

就此,在美國德拉瓦大學攻讀語言學碩士的宮之羽解釋道,西方國家的人因西方語言音位音系相近的關係,在拼讀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名字時相對容易,而拼讀發音不相近語言的名字則比較困難,比如中國人、韓國人的名字。「由於英語裡沒有漢語中的 『zh』『i』『ü』3個音,因此對外國人來說,我的名字就十分難讀,最相近的一次是念成了『zhu』。」宮之羽有些無奈地說,如果自己有一個方便好記的中文名字,在國外一定會優先使用中文名字。

「你的中文名是什麼?」

為了方便,有些中國留學生選擇使用外文名字作為自己的「代稱」。但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此種情況下,一些外國朋友反而堅持要求留學生教他們中文名字的正確發音,儘管發音時「錯誤百出」。

方薌現在日本杏林大學交換學習。雖然她的名字能被當地人自然而然地用日語念出來,但她所遇到的房東、大學裡的教職員、同學都禮貌地向她請教她名字本來的漢語發音,有的人還會好奇地詢問含義。「我這樣向他們解釋,『薌』是《詩經》裡的一種香草,而我的名字在漢語裡諧音『芳香』,是香氣的意思。他們聽後感嘆中文之精妙。向外國人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時有種奇妙的恍然大悟,我也很感謝爸媽給我取了個好名字。」

張巖對此也深有感觸。在矽谷實習的半年時間裡,他向公司同事介紹自己時都使用英文名『Ryan』。而他的上司也一直堅持要求他用自己的真名。「為此上司問我『Little brother Yan(巖弟)用中文怎麼說?』教會他後,他總是『Yan Di、Yan Di』地稱呼我。從此我便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向朋友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

何小月現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攻讀社會學專業。和很多人一樣,在國內學習西班牙語之初,她為自己取了一個西語名字。然而,出國留學後,當她介紹完自己的西語名字時,老師和同學都好奇地詢問「你的中文名是什麼?」並不斷努力地模仿她中文名字的發音。「身邊的老師、朋友都堅持叫我的中文名,這是一個很細小的舉動,但讓我感到充分地被尊重。後來我也越來越多地用中文名字介紹自己了。」何小月說。

堅持文化身份認同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生中國留學生宿舍名牌被撕事件後,哥倫比亞大學的幾名中國留學生在社交網絡上迅速發聲,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隨後他們錄製《說出我的名字》的視頻,該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地傳播開來,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大量轉載和稱讚。

一名叫「海歌」的中國留學生在「撕名牌」事件中,由於在房間名牌上使用了英文名「Heidi」而「倖免於難」。「我們中國人的名字多是爸媽或重要的長輩起的,包含著他們的冀望。我們的名字不光講究發音好聽,還包含深刻的含義,有的是按字輩取的,是家族的印記;有的引經據典;有的詩意朦朧。通過這次事件,我反思要讓不懂我們名字深意的人尊重我們的名字,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介紹,告訴他們我們的名字有多美。」她期許大家能把擁有中文名字的自豪保持下去,即使事件平息,也不要忘了在介紹自己時,順帶一句,「我有個很好聽的中文名」。

之後,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在如今已獲得千萬點讚的視頻中,細心講述了自己名字的含義。就此,有評論認為:「此次,哥大這批中國留學生的行動,用外國友人可理解、能尊重、有興趣的方式,適當展現自己的格調與尊嚴,向外國人闡述了中國每一個人身上都擔負的文化符碼——名字。」(袁怡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02月20日 第 09 版)

責編:樊小菲、李瑞辰

相關焦點

  • 華人新生代回國身份認同遇尷尬 文化差異是主因
    何瑞祿攝  無論居住在哪裡,各國華人新生代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會面臨文化「歸屬」的問題。  海外華人出生在國外,成長在國外,回到中國後難免會遇到身份認同的困擾。  身份認同困擾多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擴大,越來越多的「華二代」陸續選擇回國讀書、工作或創業,但他們的華人背景卻給他們帶來了身份認同的尷尬。  回浙江工作了5年的英籍華人孫艾瑪時常有「被夾在中間」的感覺。
  • 大聲說出我們的中文名字
    我的名字、我的語言、我的價值,都是個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越是在遠離祖國的地方,越應該為來自中國而驕傲  一段由中國留學生拍攝的英文視頻《說出我的名字》最近火了。拍攝視頻的緣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前些時候發生的令人不快的「撕名牌」事件。
  • 人民日報:大聲說出我們的中文名字
    我的名字、我的語言、我的價值,都是個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越是在遠離祖國的地方,越應該為來自中國而驕傲一段由中國留學生拍攝的英文視頻《說出我的名字》最近火了。拍攝視頻的緣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前些時候發生的令人不快的「撕名牌」事件。學生宿舍門上貼有中文發音的名牌被人撕掉,這種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行為激起熱議。
  •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文化尋根與身份認同 2018年11月09日 06: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雪麗 字號 關鍵詞:認同;文學;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尋根;重建;民族傳統
  • 語言與身份認同----從柯潔懟中國記者英文提問說起
    那就是語言與身份認同的問題。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沒有語言,人類交流不知道要費多少勁兒。語言還與身份認同有關係。以前,中國的口語和書面語是分離的,所謂白話和文言文是不一樣的,白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說的話,文言文則是書面語。前面謂之「語」,後面謂之「文」,所以中國的語言教材叫「語文」,其實是教育學生口語和書面語兩種語言的。
  • 為何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名字用韓文和中文寫呢?留學生說出了實情
    為何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名字用韓文和中文寫呢?留學生說出了實情韓國的美女、帥哥是出了名的好看,很多中國追星者都十分喜歡韓國明星。韓國也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很多影響,比如女生穿衣打扮上,大家都很喜歡韓國的那種風格,但是你們知道嗎?
  • 你的中文名那麼好聽,為什麼你在國外卻不用?
    相反,這件事情引發了他們,也引發了我們每個留學生的文化思考。他問我為什麼有個法文名字,有個英文名字,又有個中文名字。我說,我每學一種語言就起一個這個語言的名字。他又問,那你的中文名叫什麼。我告訴他,我姓「海」,意思是the sea,名「歌」,意思是the song。他略帶驚訝:「Song of the sea! Is that what it means?」得到了我的肯定,小哥很興奮,說這麼好聽的名字,你為什麼不用,讓人家叫你「Heidi」?
  • 中國留學生又被歧視?杜克大學禁止中國學生說中文?
    正因如此,前段時間持續爆料的「哈佛歧視亞裔案」,剛剛經歷的「英國利物浦大學郵件,中文提醒不要「舞弊」事件」,以及這幾天出現的「美國大學教授不許中國學生在校說中文」等針對中國留學生的時間就讓大家特別糟心。
  • 圍觀|中文名字被撕?他們告訴全世界:中國名字超美的!
    導讀當標有中文拼音的名牌被撕去的那一刻,他們逐漸意識到,中文名字對自己是多麼重要。中國留學生因為寫中文名被「撕名牌」?想像有一天你開開心心地出門,卻遭到別人的惡意歧視,僅僅是因為你有一個中文名字,你會是什麼樣的心情?近日,遠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部分中國留學生們,就經歷了「類似」的遭遇。
  • 呂洲翔:中國移民在愛爾蘭——身份認同與社會融合
    然而,大多數關於中國移民的研究都將這種邊界定義為同質的,簡單化的,統一的「中國人Chinese」身份,傾向於從靜態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而忽略了其動態屬性和多樣性。 如前文所述,抽象的華人身份概念實際上是由眾多子群體組合而成的。在2011年的愛爾蘭人口普查中,有近1.8萬名受訪者選擇了「中國裔或中國文化背景」,其中近1.1萬人將自己視為中國公民。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界,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和音樂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研究,都是已經在學界醞釀了很長時間,但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學術話題。如今,兩個學術話題在自身範圍內都已經有了不少初步的課題和成果積累,並且進入到必須深化學術議題和展開進一步的學科「跨界」研究新階段。
  • 了解中國從陝西開始:留學生體驗祭祖文化
    由陝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西部網《發現陝西》英文頻道承辦的「絲綢之路起點我的第二故鄉」千名留學生體驗陝西旅遊系列交流活動,在清明節當天帶領著來自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的十餘名在陝外籍留學生,專程趕赴位於陝西省黃陵縣的參加戊戌年清明公祭黃帝典禮,體驗中國最傳統的節日。
  • 北京語言大學:以文化人 在留學生教育中凸顯中國價值觀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不僅要面對中國師生,更要面對日益增多的來華留學生,創造性地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培養理解、認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留學生,是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從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探入角度來說,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要從高校的功能實現之處入手,把中國主流價值觀融入面向留學生的教學科研之中,融入高校的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之中。
  • 「中文十級」的「混血網紅」:我是中國文化的粉絲
    「中文十級」的「混血網紅」:我是中國文化的粉絲 2015-12-22 20:48:47這名伊朗和加拿大的混血姑娘中文名字叫蘭蘭,是浙江寧波大學商務中文專業的留學生,憑藉熟練的中文寫作,以及「網絡段子」的純熟運用,不到10天,蘭蘭在某網絡問答社區的粉絲數量便超過十萬。對於自己的「突然走紅」,蘭蘭表示自己只是單純地熱愛中國,是中國文化的「狂熱粉絲」,但成為「網紅」很意外。
  • 「你非要說中文,找不到工作別怪我」!名校教授向全系學生發郵件,公然歧視中國留學生.
    她表示他們想要知道這些中國學生的名字,好在之後拒絕這幾名學生的實習或項目申請。 梅根說這些教職工認為學生使用這層樓上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交流是不禮貌的。還在文中最後特別強調了令人很失望,這些學生沒有把握機會盡力去提高英語水平...這封郵件發出以後,不僅中國留學生不能接受,學校的其他同學也認為校方的做法不夠專業。
  • 中國留學生宿舍漢語拼音名牌被撕 錄視頻「抗議」
    據中新社2月11日報導, 「我叫Hai Ge,含義是大海的歌聲;我叫Liu Xinran,代表著歡樂和欣喜;我叫Xu Guohao,意思是像花木蘭那樣的女英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生最近錄製了一段引發關注的視頻《說出我的名字》,中國留學生紛紛介紹他們中文名字背後的含義。
  • 網絡身份認同抗拒性的建構與消解
    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大大加速了信息的流轉速度、幅度和深度,尤為重要的是,跨文化間(主導文化間、亞文化間、多文化間)的互動更加頻繁,從而使得網民的身份認同變得更加異質化和複雜化,並顯示出多種身份和文化不斷交錯和重組的趨勢。
  • 在文化上尋求「龍的傳人」的身份認同
    在文化上尋求「龍的傳人」的身份認同 發表時間:2014-09-18   來源:   隨著電子產品的越來越普及,我們中不少人似乎好像已經失去了書寫的能力,更有一批人,英文說得比中文強
  • 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由中亞東幹族留學生語言狀況看漢語認同 2019年08月20日 10: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晶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作為復媒體環境的社交媒體: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平臺分配與文化適應
    一方面,同國籍群體間使用相同的語言,具備相同的文化背景,可以互相確認並保護根於母國的身份認同;另一方面,他們還能互相交換、分享關於當地文化的信息和資源,並彼此陪伴、提供娛樂性、功能性的支持(Major,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