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
梅州有省定相對貧困村349個,約佔全省的15.3%;相對貧困人口53180戶145032人,約佔全省的9.1%,是廣東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為全面打贏這場硬仗,梅州在廣州和省直、中直駐粵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強化精準施策,創新幫扶舉措,用決心和毅力,繪就了一幅幅脫貧奔康的壯麗畫卷。截至2020年6月16日,梅州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脫貧奔康的大道上,梅州蘇區人民「一個不少」。
創建示範村
補齊人居環境短板
漫步五華縣龍村鎮先河村,看眼前潺潺流動的先水河,賞遠處碧綠青翠的鵝公嶂,聽村民安居樂業的歡聲笑語,絲毫不見以前的髒亂和破舊。
五華縣先河村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繪就了一幅脫貧奔康的美麗畫卷。(林翔 攝)
「我們通過三清三拆三整治、修補道路、亮化工程等,首先保障村民出行和生活安全,隨後改造新建一批設施,提升醫療衛生和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耕系統和教育環境。」廣州市番禺區市場監管局駐先河村第一書記童春建介紹道,如今先河村還被納入龍村鎮一河兩岸鄉村振興「四村聯動」精品示範村落,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中。
2016年以來,梅州全力推進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範村工作,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目前,省定相對貧困村標準垃圾屋覆蓋率、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完成率、20戶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率均達100%;34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全部達到乾淨整潔村標準,建成美麗宜居村297個、精品特色村38個。
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的彩色貨櫃、梅縣區梅南鎮水美村的紅色蘇區行、大埔縣西河鎮漳北村的民宿鄉村遊……在提升環境的基礎上,梅州各省定相對貧困村發揮所長,以綠色、紅色為底蘊,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網紅村」,吸引著更多人前來「打卡」梅州貧困村落的美麗蝶變。
抓產業扶貧
夯實脫貧攻堅基礎
初冬時節的興寧龍田,依然生機盎然、滿目蔥鬱,暖陽為一排排光伏板披上了「銀裝」,板下數以萬計的肉鴿「咕咕」叫著,讓不少貧困戶心裡頭熱乎乎的。以龍田鎮羊嶺村村民賴茂坤為例,除了每月在鴿棚打工的3500元工資和500元「以獎代補」,靠著種鴿代養及入股分紅,一家今年還能分得5000元左右,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據了解,針對貧困村難以形成規模產業的困境,廣州市天河區駐興寧市扶貧工作組引導19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入股梅州市金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村聯動助推扶貧企業發展壯大,至今年底預計分紅可達319.6萬元,惠及貧困群眾1024戶3431人。鴿棚上的光伏發電項目,明年還將為3個省定相對貧困村再添收益,送上穩定增收的「陽光存摺」。
興於產業,不困於窮。脫貧攻堅戰場上,梅州緊緊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全市共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8.9萬個。為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基礎,梅州創新開展村村聯動、農光互補、農旅結合、「粵菜師傅」工程「四模式」,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致富能人「三帶動」,技術鏈、利益鏈、銷售鏈「三打通」,推動實現產業發展、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建長效機制
系牢脫貧「安全帶」
扶上馬,再送一程。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摘帽」後,梅州嚴格落實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個不摘」。同時,健全防止返貧監測機制,探索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繼續為貧困群眾的增收致富保駕護航。
「返貧保險真是幫了大忙,不然怕是又得回到苦日子了。」日前,豐順縣埔寨鎮埔南村脫貧戶張煥君的魚塘在暴雨中斷電,導致5600斤草魚缺氧死亡,好在返貧保險及時賠付2.84萬元,減輕了自負損失,將一家人從返貧的邊緣拉了回來。
張煥君的幸運,源於梅州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分公司共同制定的《梅州市防返貧救助責任保險方案》。截至11月20日,梅州共為3586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購買返貧保險,涵蓋全部有勞動力貧困戶和部分無勞動力貧困戶,保障金額累計約2億元,內容包括醫療、教育、住房、傳染病救助、意外殘疾或身故等防返貧純風險保障,以及返貧救助、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防返貧救助保障。
教育扶貧救助,意外死亡、農業生產賠付……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分公司已為134戶因病、因教、因意外等導致貧困的受益人賠付了125.93萬元,切實系牢脫貧「安全帶」。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