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300年》第29篇:楊廣首徵高句麗(2)

2021-02-23 梁山微木說歷史

本文共4800多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筆者將以史實為依據,用類似小說的形式,將隋唐這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書寫下來。
公眾號每周一、三、五早上7:10分定時發送,知乎不變,仍為11點多。另一部分約30萬,由宇文述和另一位大將于仲文一起率領,越過高句麗各個城池,穿過鴨綠江和來護兒率領的水軍,一起夾擊1000多裡外的平壤。宇文述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出來好幾集了。于仲文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他也是一位戰功赫赫的老將,其作戰特點是善於用計,弱點是當年已經很老了——67歲。隋文帝篡位的時候,他舍妻棄子,真的是把老婆和三個兒子都扔給了敵軍,自己獨自一人跑到了京城,堅決站在了隋文帝這一邊。得知老婆兒子全部被叛殺害後,他異常憤怒,帶著幾千人就衝到了前線,每戰必身先士卒,連續幹翻了十幾萬叛軍。再後來滅陳、打突厥都有他的份,戰功卓著。楊廣登基之後,又非常器重他,這次打高句麗,讓他節制諸軍。楊廣派這兩位老將出馬遠徵,可以說是很會用人。但是,這仍然是一次極其冒險的軍事行動。深入敵境1000多裡去攻打人家的首都,據我所知,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僅有兩次:一次是曹魏滅蜀漢,公元262年,鄧艾率3萬魏軍,行軍700多裡,以奇兵出陰平小道,直抵江油,再搗成都,劉禪出城投降。一次是朱棣奪皇位,公元1402年,朱棣率大軍從北京出發,直搗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鄧艾出的是奇兵,蜀漢軍隊毫無準備,恰好他又遇到了劉禪這位爺,所以才創造了奇蹟。如果劉禪有他爹一半的能力,鄧艾早就跳到岷江裡餵魚去了。朱棣是有內應,得知南京城空虛,才敢於賭上一次性命。如果沒有內應,建文帝能守南京半年,朱棣肯定被打的渣都不剩。因為古代打仗,必須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克,不能用「蛙跳」戰術。為什麼不能用「蛙跳」戰術?很多人以為,打仗拼的只是武力值,誰會用兵,誰就能獲勝。但是,了解軍事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戰爭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點:後勤!大多數戰爭,打的都是後勤。沒有糧草,軍隊兩三天就會譁變。你率領大軍繞過敵軍一個城池很容易,但是你的運糧隊怎麼辦?被劫了糧道怎麼辦?你的傷員怎麼運回後方?你的弓箭、鎧甲怎麼補給?如果這樣,等待你的結果只有一個:糧草還沒有運送到前線,就被運糧士兵吃完了。因為,古代運送糧草的效率非常低,在自己國境內運糧,1000裡的話,損耗一般為50-60%。如果在敵人的地盤上運糧,白天你的運糧隊要時時刻刻觀察敵情,四面派出探子,到前方打探消息,只有確定前方平安,才能前行。晚上安營紮寨時,你也不能僅僅只搭幾頂帳篷,因為會有敵軍突襲。所以,你還得挖壕溝、設警戒、派人佔據有利地形。這樣的話,只能是走走停停,本來輕裝上陣一天能走40公裡,現在只能走20公裡。如果敵人再派一點軍隊去騷擾你,那你就只剩下仰天長嘆的份了。而且敵人派軍騷擾你是必然的。所以,繞過多個城池,把戰線拉1000裡,你的糧食根本就沒有運送到前線的可能,一點都沒有。宇文述、于仲文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力勸楊廣,不能如此打仗。但是,楊廣的自尊心不允許他這麼做。從小到大,他沒有失敗過一次,從來都是說滅哪個國家,就滅哪個國家。50多萬軍隊就能滅了陳國,100多萬軍隊,怎麼可能滅不了一個小小的高句麗?他太渴望成功了,於是,咱們「戰功赫赫」「英明神武」的楊廣皇帝,就想了個餿主意。既然唯一的擔憂就是怕人劫糧道,那麼30多萬大軍就自帶100天的糧草(平均每人300斤)吧。出發前,楊廣又特別叮囑了宇文述和于仲文一句話:如果能抓住高句麗國王高元或者宰相乙支文德,一定要活捉他們。但是,他這句話忘了給另外一個人說了,尚書右丞劉士龍。劉士龍是幹嗎的呢?一個小人物,死腦筋的書生,但是他卻擔任了一個重要職務:慰撫使,也就是每個軍中專門接收投降、不受主將管束的那個人。宇文述和于仲文見皇帝如此固執,無奈之下,只好率領大軍出發了。高句麗軍第N次詐降剛開始,隋軍在東北平原上行軍,糧草有馬拉,有車推,士氣還挺旺盛。但是,強渡遼水進入長白山之後,隋軍將士們驚呆了。前面的路是大坑套小坑,深坑套老坑,坑裡還有水,水裡還有釘。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馬瘸的越來越多,運糧車壞的越來越多,隋軍無奈之下,糧草只好手提肩扛。但是,一個人怎麼能扛得動300斤?即便能扛得動,又怎麼可能天天走幾十裡的山路?於是,越來越多的隋軍開始將糧草丟棄在山路兩邊,也許以後會戰死,但總比現在累死強。宇文述見狀只得下令,凡是隨意丟棄糧草者立斬,但是,軍令在此刻已形同虛設。逮我是吧,那我就晚上扔,或者直接刨個坑給埋了。隨著山路越來越艱難,最後,很多隋軍甚至把糧食也扔掉了。等快要穿過長白山,到達烏骨城(今遼寧市鳳城市邊門鎮)的時候,隋軍的糧草已經快吃完了。

這時候高句麗歷史上,既有頭腦,還會武術的宰相乙支文德早就聽說了隋軍一路走一路扔糧草的消息。於是,他率軍抵達烏骨城,準備在這裡給隋軍好好上一課。多說幾句這個乙支文德,韓國人可能不認同筆者的說法,在他們的歷史書中,乙支文德是韓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但是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講了,從商朝到隋朝,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全部都是中國人建立的,並且西漢、東漢在那裡設郡的時間將近400年。這塊地起碼在當時,絕對屬於自古以來中國的領土。唐太宗在徵討高句麗時就曾說過,「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並且乙支文德是扶餘人、或者是鮮卑人,極有可能叫尉遲文德,因為尉遲和乙支在朝鮮語中基本一樣。所以,乙支文德肯定不是韓國人,只能說,韓國人認錯祖宗了。筆者理解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亂認祖宗不是?就在乙支文德想給隋軍上一課的時候,宇文述和于仲文也收到了乙支文德率軍前來的消息。善於用計的于仲文,決定給乙支文德反上一課。他挑選了幾千匹瘦馬和瘦驢放在軍後,讓乙支文德以為隋軍真的疲弱不堪。然後又派了一些精兵,埋伏在前方的山路兩側。乙支文德看見那些瘦驢驗證了之前的情報,所以,根本沒有想到隋軍會來陰的。於是,他領著大軍就對著瘦驢屁股使勁踹,追擊瘦驢好幾裡,準備殺幾頭,回去好好吃一頓驢肉火燒。但是,當高句麗軍追的正歡的時候,突然密林叢中喊殺震天,一股又一股隋軍湧了出來。亂軍之中的乙支文德大呼上當,也不管驢了,也不管手下的死活了,調轉馬頭,向著鴨綠江狂奔而去。隋軍大勝,高軍死傷5000多人。可見,打仗之前了解對手的歷史、性格、用兵方法是多麼的重要。相信乙支文德如果了解過于仲文,肯定就不會來這麼一出突襲。乙支文德回去後很鬱悶,把情報人員叫去一頓臭罵,準備拉下去砍頭。但是,在生死關頭,情報人員大呼冤枉,聲稱如果不信,還可派人再探,如不屬實,可滅自己三族。於是,乙支文德又派了一些人去刺探隋軍的消息,結果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模一樣。但是,乙支文德仍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隋軍扔了那麼多糧草,難道軍中還有很多?」他產生了嚴重的懷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乙支文德在思慮再三之後決定詐降,他要到隋軍軍營一探究竟。當乙支文德帶著幾名親信,舉著白旗,來到了隋軍大營之後,于仲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既然來送死,那就別怪我沒有待客之道了。

于仲文和乙支文德嘮完家常,互相問候完對方父母之後,便讓人把乙支文德給軟禁了起來。

乙支文德大吃一驚、悔不當初,隋軍不是喜歡招降嗎?遼東城詐降了幾個月,都沒有一點事。自己詐降了一次,怎麼就這麼倒黴?他忍不住想抽自己兩個大嘴巴!隋軍上下見對方宰相被俘,也是一片歡呼。如果不出意外,過不了幾天,乙支文德的腦袋就將出現在楊廣的大帳之中,勝利就在眼前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受降的人和主帥,因為考核的KPI不同,所以,有著天然的矛盾。扣押乙支文德是于仲文的功勞,和他劉士龍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如果乙支文德真的投降,那就是他劉士龍的功勞了。他不能看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功勞」被主帥搶走。於是,劉士龍「奮勇」的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要求于仲文必須放人。剛開始,于仲文根本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但是,劉士龍代表著皇帝,說的話又不能不聽。結果就是,經過幾個小時的勸說之後,這位67歲的老將被說蒙了。趁此機會,劉士龍趕緊讓人把乙支文德放了。乙支文德很驚訝,竟然還能遇到這種騷操作,真是命大。於是,他騎著馬趕緊就跑。乙支德文這邊剛走,于仲文也反應了過來,不妙,剛剛蒙了。打了一輩子的仗,第一次讓煮熟的鴨子給飛了,以後老臉往哪擱?於是,他趕緊讓人去追乙支文德,表示還有一些悄悄話沒有說完。但是,乙支文德又不是傻蛋,早知道隋軍會後悔來追,早就從小道跑回了鴨綠江對岸。宇文述得知這一消息後,看了看剩餘不多的糧食,以及隋軍將士由興奮轉為失落情緒,深知大勢已去,便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退軍事宜。會議之上,大部分將領支持撤軍,因為除了糧草之外,隋軍經過高句麗軍這麼多次的詐降,早已像洩了氣的皮球,沒有了鬥志。他們搞不懂,明明知道對方是詐降,為什麼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高句麗會投降?他們更搞不懂,為什麼皇帝會專門在一支部隊裡,派一個文官擔任什麼狗屁的慰撫使,而且這人還不受主將管束?他們還搞不懂,為什麼要繞過諸城,遠赴千裡去攻打敵軍首都平壤,萬一打不下來,這支孤軍深入的軍隊,怎麼撤回來?但是于仲文老將軍,因為剛剛放走了乙支文德正在異常的惱火,於是,他堅決反對退兵。宇文述等人力勸老將軍消火,但是他已經完全喪失了理智,並拿出皇帝的命令壓宇文述:「將軍率數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有何臉面見皇上?過去周亞夫為將時,能夠功成名就,就是因為決定權在他一人手裡,現在我們卻人各一心,怎能成功?別忘了,出兵前,皇帝可曾說過,諸軍受老夫節制!」宇文述被駁得啞口無言,官大一級壓死人,只好聽從于仲文的安排,下令全軍渡過鴨綠江,向平壤進發。至此,歷史的天平開始倒向高句麗,隋軍也將一步步的走向,可以埋葬30萬人的大墳墓。 我的每一篇文章,也會在知乎發送,不過會比微信晚4個小時左右,有玩知乎的也可以關注一下,名稱一樣,也是「隋唐300年」。

相關焦點

  • 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一——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對於神秘的古國高句麗,選擇10篇文章進行科普。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歷時將近七十多年的隋唐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總算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束並沒有帶來想像中的喜悅,七十年的戰爭實在太過漫長,無數山東、河北健兒葬身遼東和朝鮮,換回來的是什麼呢?
  •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徵討?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到七世紀的時候在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國家,而這個小國在隋唐時期接連被攻打數次,隋煬帝楊廣三次徵討高句麗,而唐太宗更是接下了這個接力棒
  • 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四——唐朝解決高句麗問題值得後世借鑑
    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1、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2、建國700年後,這個導致隋朝滅亡的國家,沒了……3、高句麗,為何隋唐兩代非要幹掉它不可?
  • 難啃的硬骨頭:隋唐出兵二百餘萬,卻難以徵服蕞爾小國高句麗
    高句麗竊取遼東故土,因此隋唐屢次出兵討伐其國隋唐四帝徵討高句麗隋文帝開皇十一年,陳國滅亡,華夏統一。高句麗震恐,一邊遣使朝貢,一邊又暗地裡治兵積穀,做堅守之打算;十七年,在得知高句麗陰修武備,囤積糧谷,為拒守之策後。隋文帝發國書來責問,國王高湯讀後惶恐,奉表謝罪,不久就因憂慮過度而死去。
  • 《隋唐300年》第33篇:迴光返照,張須陀三定山東
    張須陀第一次安定山東 公元611年,黃河泛濫,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一片沼澤,民不聊生。但是,楊廣沒有管這些百姓們的死活,堅持赴約去滅高句麗全家。 山東大漢王薄,率先對皇帝提出了反對意見。 王薄,生辰不詳,山東鄒平人,小半輩子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為什麼隋唐兩朝君王要執意滅掉高句麗,難道高句麗就這麼不受這幾位君王的待見?其實唐太宗早已給出了答案,貞觀十九年,在出徵前,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徵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 大隋亡於三徵高句麗,也是二世而亡,卻與秦朝是質的不同
    隋煬帝楊廣登基後,第一件大事是修訂《大隋律》,把治亂世的酷法全部清除;第二件大事是普免天下稅賦,國家還富於民;第三件大事是興建東都洛陽,洛陽才是龐大帝國的統治中樞。這些事情都沒錯,即便是開鑿大運河和修雁北長城,都沒問題。要命的問題是三徵高句麗,這才是大隋的要害。如果高麗之戰能夠迅速打贏,那麼大隋肯定能夠完成轉型,進入走流程的歲月。
  • 為什麼隋唐兩朝不惜舉國之力也要滅高句麗?吉林古墓壁畫揭開答案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主要存在於我國的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高句麗曾經在歷史上擁有一段非常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高句麗國力強盛,軍事力量強大,並且擁有著極為遼闊的疆域。 高句麗的政權成立於公元前37年,早期的高句麗還沒有形成政權的時候,可以稱得上是漢朝的僱傭兵。
  • 歷經25年唐朝終於徵服了高句麗:蕞爾小國不可輕,歷年徵戰方可得
    泉男生向唐朝求救,又給了唐朝徵討高句麗的機會,當年六月,唐朝任命契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任命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討伐高句麗。此時的唐軍兵力、戰鬥力各方面要遠強於高句麗,九月,龐同善大破高句麗軍,泉男生率領部與龐同善會合。十二月,唐朝任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進攻高句麗。次年李勣攻佔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守城。李勣接連攻下高句麗16座城。
  • 隋朝和唐朝為何都堅持打高句麗?難道唐太宗不怕重蹈隋煬帝覆轍?
    隋朝的滅亡,隋煬帝楊廣脫不開干係,而隋煬帝遠徵高句麗造成的勞民傷財,就是唐朝及後世史學家給隋煬帝加上的眾多罪名中的一個。但是隋煬帝遠徵高句麗真的是罪過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唐太宗也選擇了遠徵高句麗?其實,不管是隋煬帝還是唐太宗,他們雖然一興一亡,但他們都是眼光長遠的統治者,他們遠徵高句麗也是高瞻遠矚之舉。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隋煬帝和唐太宗遠徵高句麗是高瞻遠矚?小小的高句麗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對中原王朝到底有什麼樣的威脅?別的朝代為何允許朝鮮半島有其他政權存在?
  • 高句麗的簡稱就是「高麗」,不要因為韓國人而自卑
    今天我就專門寫下這篇文章,來說說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是什麼關係。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扶餘族建立的邊疆政權,存在時間是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9年,一共有700多年的歷史。高句麗最初在松花江上遊一帶,在魏晉南北朝擴張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最初定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 ,後來又定都於平壤、國內城等地。為什麼定名為「高句麗」呢,因為該政權出現於漢朝的高句麗縣而得名。
  • 歷史上的高句麗,高麗,朝鮮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
    李世民之前的隋煬帝也曾經三次徵討高句麗,結果也是以失敗告終。隋唐兩代為什都要徵討高句麗?作為中國邊陲的小國高句麗為啥這樣難以徵服?他和歷史上的高麗王國和朝鮮王國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時期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隨後又經兩次遷都,至北魏始光四年定都平壤。可以說高句麗的歷史並不算短,但從建國開始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 高句麗獨特葬俗考
    [4]孫進己:《東北民族史研究(一)》第九章第七節「高句麗族的習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第233頁。[5]宋娟、耿鐵華:《高句麗將軍墳的陪葬墓》,《北方文物》2008年第4期。[6]宋娟、耿鐵華:《高句麗殉葬習俗研究》,《北方文物》2009年第3期。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然而,在公元前37年建立高句麗的並非漢人,而是扶餘人朱蒙。朱蒙是扶餘王族,在內部鬥爭中自立為王,此時的中原處於漢王朝時期。所以,如果按文化中國論,高句麗顯然不屬於中國。2、遼、金不是中國王朝嗎?漢朝滅亡後,中原內亂,高句麗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南下佔領了華夏故土——遼東。
  • 楊廣到底是暴君還是有為之君?現今的中國人給了他一個中肯的評價
    隋朝是個短命王朝,而楊廣則是這個短命王朝的第二任統治者。所謂隋煬帝,其實,則是這個皇帝的諡號,是唐朝統治者追諡的。以隋朝正統(楊廣之孫楊侗)的叫法來看,楊廣的諡號為「世祖明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稱楊廣為「隋明帝」,而不是「隋煬帝」。
  • 高句麗音樂對朝鮮半島音樂有影響嗎?
    因此,以集安高句麗墓音樂壁畫研究為基礎可知,朝鮮半島後世流傳的「杖鼓」雖屬於細腰鼓類樂器,但是與目前所知高句麗流傳的「腰鼓」在樂器形制、演奏方法方面並不相同。本文認為,以同時期來看,集安高句麗墓壁畫中所反映的高句麗舞蹈特徵具有較強的獨特性,與中原、朝鮮半島等地區留存的舞蹈圖像均有所不同;隋唐宮廷中,高句麗樂舞「極長其袖」等特點可能是其與中原袖舞具有淵源關係的表現,唐朝宮廷中的高麗舞與百濟舞在使用樂器、表演服裝方面均有不小的差異,由此可知其舞蹈特點上亦應有所區分。
  • 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有哪些
    民族起源   高句麗的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的東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建國,在668年被唐軍攻滅。  高麗則是在高句麗滅亡兩百多年後,於918年建立在朝鮮半島上的政權,在1392年被軍閥李成桂篡國取代。
  • 西安現唐造船大使墓誌 涉唐太宗徵伐高句麗歷史
    墓誌  唐代曾多次徵伐高句麗,直到公元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最終滅亡了高句麗。近日,西安發現一唐朝造船大使墓誌,千餘字的志文內容翔實,涉及了不少歷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唐太宗徵伐高句麗的歷史。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此後,高句麗不斷地兼併周邊部族,對漢王朝也是時叛時附。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 楊廣五大猛將 :來護兒墊底, 一人秒殺李元霸 ,一人橫掃瓦崗寨!
    第五 來護兒來護兒,江都人,曾跟隨楊廣徵討高句麗,也曾討伐過楊玄感的叛亂,作戰以勇猛著稱。在徵討高句麗的時候,來護兒一度快要攻入高句麗都城,高句麗國王高元嚇得趕緊向楊廣投降,楊廣很高興,總算把你娃打服了,就同意了高句麗的投降。來護兒卻覺得高句麗如今已是強弩之末,應該痛打落水狗,將他剿滅,可惜楊廣不聽,高麗得以逃過一劫。後來,宇文化及在江都搞兵變,弄死了楊廣,又收了蕭皇后,然後把來護兒也給砍了。一代名將,竟死的如此窩囊,實在可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