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800多字,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筆者將以史實為依據,用類似小說的形式,將隋唐這段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書寫下來。
公眾號每周一、三、五早上7:10分定時發送,知乎不變,仍為11點多。另一部分約30萬,由宇文述和另一位大將于仲文一起率領,越過高句麗各個城池,穿過鴨綠江和來護兒率領的水軍,一起夾擊1000多裡外的平壤。宇文述大家都已經很熟悉,出來好幾集了。于仲文有必要給大家介紹一下,他也是一位戰功赫赫的老將,其作戰特點是善於用計,弱點是當年已經很老了——67歲。隋文帝篡位的時候,他舍妻棄子,真的是把老婆和三個兒子都扔給了敵軍,自己獨自一人跑到了京城,堅決站在了隋文帝這一邊。得知老婆兒子全部被叛殺害後,他異常憤怒,帶著幾千人就衝到了前線,每戰必身先士卒,連續幹翻了十幾萬叛軍。再後來滅陳、打突厥都有他的份,戰功卓著。楊廣登基之後,又非常器重他,這次打高句麗,讓他節制諸軍。楊廣派這兩位老將出馬遠徵,可以說是很會用人。但是,這仍然是一次極其冒險的軍事行動。深入敵境1000多裡去攻打人家的首都,據我所知,中國歷史上成功的僅有兩次:一次是曹魏滅蜀漢,公元262年,鄧艾率3萬魏軍,行軍700多裡,以奇兵出陰平小道,直抵江油,再搗成都,劉禪出城投降。一次是朱棣奪皇位,公元1402年,朱棣率大軍從北京出發,直搗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鄧艾出的是奇兵,蜀漢軍隊毫無準備,恰好他又遇到了劉禪這位爺,所以才創造了奇蹟。如果劉禪有他爹一半的能力,鄧艾早就跳到岷江裡餵魚去了。朱棣是有內應,得知南京城空虛,才敢於賭上一次性命。如果沒有內應,建文帝能守南京半年,朱棣肯定被打的渣都不剩。因為古代打仗,必須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克,不能用「蛙跳」戰術。
為什麼不能用「蛙跳」戰術?很多人以為,打仗拼的只是武力值,誰會用兵,誰就能獲勝。但是,了解軍事史的人應該都知道,戰爭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點:後勤!大多數戰爭,打的都是後勤。沒有糧草,軍隊兩三天就會譁變。你率領大軍繞過敵軍一個城池很容易,但是你的運糧隊怎麼辦?被劫了糧道怎麼辦?你的傷員怎麼運回後方?你的弓箭、鎧甲怎麼補給?如果這樣,等待你的結果只有一個:糧草還沒有運送到前線,就被運糧士兵吃完了。因為,古代運送糧草的效率非常低,在自己國境內運糧,1000裡的話,損耗一般為50-60%。如果在敵人的地盤上運糧,白天你的運糧隊要時時刻刻觀察敵情,四面派出探子,到前方打探消息,只有確定前方平安,才能前行。晚上安營紮寨時,你也不能僅僅只搭幾頂帳篷,因為會有敵軍突襲。所以,你還得挖壕溝、設警戒、派人佔據有利地形。這樣的話,只能是走走停停,本來輕裝上陣一天能走40公裡,現在只能走20公裡。如果敵人再派一點軍隊去騷擾你,那你就只剩下仰天長嘆的份了。而且敵人派軍騷擾你是必然的。所以,繞過多個城池,把戰線拉1000裡,你的糧食根本就沒有運送到前線的可能,一點都沒有。宇文述、于仲文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力勸楊廣,不能如此打仗。但是,楊廣的自尊心不允許他這麼做。從小到大,他沒有失敗過一次,從來都是說滅哪個國家,就滅哪個國家。50多萬軍隊就能滅了陳國,100多萬軍隊,怎麼可能滅不了一個小小的高句麗?他太渴望成功了,於是,咱們「戰功赫赫」「英明神武」的楊廣皇帝,就想了個餿主意。既然唯一的擔憂就是怕人劫糧道,那麼30多萬大軍就自帶100天的糧草(平均每人300斤)吧。出發前,楊廣又特別叮囑了宇文述和于仲文一句話:如果能抓住高句麗國王高元或者宰相乙支文德,一定要活捉他們。但是,他這句話忘了給另外一個人說了,尚書右丞劉士龍。劉士龍是幹嗎的呢?一個小人物,死腦筋的書生,但是他卻擔任了一個重要職務:慰撫使,也就是每個軍中專門接收投降、不受主將管束的那個人。宇文述和于仲文見皇帝如此固執,無奈之下,只好率領大軍出發了。
高句麗軍第N次詐降剛開始,隋軍在東北平原上行軍,糧草有馬拉,有車推,士氣還挺旺盛。但是,強渡遼水進入長白山之後,隋軍將士們驚呆了。前面的路是大坑套小坑,深坑套老坑,坑裡還有水,水裡還有釘。
隨著時間的推移,戰馬瘸的越來越多,運糧車壞的越來越多,隋軍無奈之下,糧草只好手提肩扛。但是,一個人怎麼能扛得動300斤?即便能扛得動,又怎麼可能天天走幾十裡的山路?於是,越來越多的隋軍開始將糧草丟棄在山路兩邊,也許以後會戰死,但總比現在累死強。宇文述見狀只得下令,凡是隨意丟棄糧草者立斬,但是,軍令在此刻已形同虛設。逮我是吧,那我就晚上扔,或者直接刨個坑給埋了。隨著山路越來越艱難,最後,很多隋軍甚至把糧食也扔掉了。等快要穿過長白山,到達烏骨城(今遼寧市鳳城市邊門鎮)的時候,隋軍的糧草已經快吃完了。
這時候高句麗歷史上,既有頭腦,還會武術的宰相乙支文德早就聽說了隋軍一路走一路扔糧草的消息。於是,他率軍抵達烏骨城,準備在這裡給隋軍好好上一課。多說幾句這個乙支文德,韓國人可能不認同筆者的說法,在他們的歷史書中,乙支文德是韓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但是我們在上文中已經講了,從商朝到隋朝,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全部都是中國人建立的,並且西漢、東漢在那裡設郡的時間將近400年。這塊地起碼在當時,絕對屬於自古以來中國的領土。唐太宗在徵討高句麗時就曾說過,「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並且乙支文德是扶餘人、或者是鮮卑人,極有可能叫尉遲文德,因為尉遲和乙支在朝鮮語中基本一樣。所以,乙支文德肯定不是韓國人,只能說,韓國人認錯祖宗了。筆者理解韓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無論如何,不能亂認祖宗不是?就在乙支文德想給隋軍上一課的時候,宇文述和于仲文也收到了乙支文德率軍前來的消息。善於用計的于仲文,決定給乙支文德反上一課。他挑選了幾千匹瘦馬和瘦驢放在軍後,讓乙支文德以為隋軍真的疲弱不堪。然後又派了一些精兵,埋伏在前方的山路兩側。乙支文德看見那些瘦驢驗證了之前的情報,所以,根本沒有想到隋軍會來陰的。於是,他領著大軍就對著瘦驢屁股使勁踹,追擊瘦驢好幾裡,準備殺幾頭,回去好好吃一頓驢肉火燒。但是,當高句麗軍追的正歡的時候,突然密林叢中喊殺震天,一股又一股隋軍湧了出來。亂軍之中的乙支文德大呼上當,也不管驢了,也不管手下的死活了,調轉馬頭,向著鴨綠江狂奔而去。隋軍大勝,高軍死傷5000多人。可見,打仗之前了解對手的歷史、性格、用兵方法是多麼的重要。相信乙支文德如果了解過于仲文,肯定就不會來這麼一出突襲。乙支文德回去後很鬱悶,把情報人員叫去一頓臭罵,準備拉下去砍頭。但是,在生死關頭,情報人員大呼冤枉,聲稱如果不信,還可派人再探,如不屬實,可滅自己三族。於是,乙支文德又派了一些人去刺探隋軍的消息,結果得到的答案和之前一模一樣。但是,乙支文德仍然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隋軍扔了那麼多糧草,難道軍中還有很多?」他產生了嚴重的懷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乙支文德在思慮再三之後決定詐降,他要到隋軍軍營一探究竟。當乙支文德帶著幾名親信,舉著白旗,來到了隋軍大營之後,于仲文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既然來送死,那就別怪我沒有待客之道了。
于仲文和乙支文德嘮完家常,互相問候完對方父母之後,便讓人把乙支文德給軟禁了起來。
乙支文德大吃一驚、悔不當初,隋軍不是喜歡招降嗎?遼東城詐降了幾個月,都沒有一點事。自己詐降了一次,怎麼就這麼倒黴?他忍不住想抽自己兩個大嘴巴!隋軍上下見對方宰相被俘,也是一片歡呼。如果不出意外,過不了幾天,乙支文德的腦袋就將出現在楊廣的大帳之中,勝利就在眼前了!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受降的人和主帥,因為考核的KPI不同,所以,有著天然的矛盾。扣押乙支文德是于仲文的功勞,和他劉士龍沒有半毛錢關係。但是,如果乙支文德真的投降,那就是他劉士龍的功勞了。他不能看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功勞」被主帥搶走。於是,劉士龍「奮勇」的站了出來,義正言辭的要求于仲文必須放人。剛開始,于仲文根本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但是,劉士龍代表著皇帝,說的話又不能不聽。結果就是,經過幾個小時的勸說之後,這位67歲的老將被說蒙了。趁此機會,劉士龍趕緊讓人把乙支文德放了。乙支文德很驚訝,竟然還能遇到這種騷操作,真是命大。於是,他騎著馬趕緊就跑。乙支德文這邊剛走,于仲文也反應了過來,不妙,剛剛蒙了。打了一輩子的仗,第一次讓煮熟的鴨子給飛了,以後老臉往哪擱?於是,他趕緊讓人去追乙支文德,表示還有一些悄悄話沒有說完。但是,乙支文德又不是傻蛋,早知道隋軍會後悔來追,早就從小道跑回了鴨綠江對岸。宇文述得知這一消息後,看了看剩餘不多的糧食,以及隋軍將士由興奮轉為失落情緒,深知大勢已去,便召集諸將開會,商討退軍事宜。會議之上,大部分將領支持撤軍,因為除了糧草之外,隋軍經過高句麗軍這麼多次的詐降,早已像洩了氣的皮球,沒有了鬥志。他們搞不懂,明明知道對方是詐降,為什麼還要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信高句麗會投降?他們更搞不懂,為什麼皇帝會專門在一支部隊裡,派一個文官擔任什麼狗屁的慰撫使,而且這人還不受主將管束?他們還搞不懂,為什麼要繞過諸城,遠赴千裡去攻打敵軍首都平壤,萬一打不下來,這支孤軍深入的軍隊,怎麼撤回來?但是于仲文老將軍,因為剛剛放走了乙支文德正在異常的惱火,於是,他堅決反對退兵。宇文述等人力勸老將軍消火,但是他已經完全喪失了理智,並拿出皇帝的命令壓宇文述:「將軍率數十萬之眾,不能破小賊,有何臉面見皇上?過去周亞夫為將時,能夠功成名就,就是因為決定權在他一人手裡,現在我們卻人各一心,怎能成功?別忘了,出兵前,皇帝可曾說過,諸軍受老夫節制!」宇文述被駁得啞口無言,官大一級壓死人,只好聽從于仲文的安排,下令全軍渡過鴨綠江,向平壤進發。至此,歷史的天平開始倒向高句麗,隋軍也將一步步的走向,可以埋葬30萬人的大墳墓。
我的每一篇文章,也會在知乎發送,不過會比微信晚4個小時左右,有玩知乎的也可以關注一下,名稱一樣,也是「隋唐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