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規則:從微信朋友圈看出一個人是否可交

2020-12-14 絕對值

微信是社交的重要工具。朋友圈在微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座位朋友間的分享平臺,可以讓人們之間更加了解,還可以彼此互動。有的人發朋友圈非常任性,認為「我的朋友圈我做主」,想法什麼就發什麼。其實,朋友圈是一個公共空間,你發出去的內容是讓別人看的,亂發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從微信朋友圈就可以看出哪些人不可交。

一、每天都多次發朋友圈的人

這樣的人發朋友圈比較隨意,想什麼時候發就什麼時候發,想法什麼就發什麼。我發我的,你們愛看不看。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這樣的人一般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只顧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估計也夠你煩的。因為他們沒有邊界意識,不知道友誼的責任和義務。

二、喜歡在朋友圈各種炫耀的人

有的人的朋友圈就體現兩個字「炫耀」,其它的一概不發。只有買了新房、提了新車、買了首飾、買了衣服或者包的時候才發。而且有的一發就是好幾條。不僅如此,如果戀愛對象比較漂亮或者帥的,更是經常發各種照片,秀恩愛自然是少不了的。這樣的人,始終活在和周圍的攀比中。如果你是她的朋友,她會暗地裡和你各種比較。如果感覺比你強,就要曬出來;如果感覺不如你,那就要想辦法從別的角度比下去你。

三、喜歡在朋友圈發洩情緒的人

有的人的朋友圈裡,體現的是自己的各種情緒。今天高興了,出去喝酒狂歡;明天悲傷了,在朋友圈尋求大家安慰。翻看她的朋友圈,你就能看到她每天的心情。這樣把情緒曬在眾人眼中的人,在平時生活中肯定也是個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你和她相處,自然要忍受她的各種小情緒。

朋友圈不是你的私人空間,除非你全部鎖上。你發的每一條信息都是他人看的,每一條都關乎你的形象。從朋友圈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可交,所以希望你發朋友圈的時候還是慎重一些。親愛的朋友,對本文的觀點你怎麼看,一起來討論吧。

相關焦點

  • 到底是怎樣的心態,才會讓一個人忽然放棄了發朋友圈?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逐漸習慣並依賴上了微信聯繫。微信剛流行起來的時候,很多人都熱衷於在朋友圈中分享一些有趣的經歷和故事,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內容發生了變化。到底是怎樣的心態,才會讓一個人放棄了發朋友圈呢?【一】不想再做無效社交了有了微信以後,有個詞也很快流行起來,叫做「點讚之交」。意思就是好友之間的交情很淺,除了點讚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交情了。
  • 微信新版:拍頭之交和點讚之交
    是否有利於用戶表達;3. 是否有利於人與人彼此了解。微信的本質是一個溝通工具。在傳統的社交中,我們會有刎頸之交、點頭之交、生死之交等等,我姑且把能夠互相拍一拍的稱為「拍頭之交」,能夠在「視頻號」中對同一個視頻點讚的稱為「點讚之交」。
  • 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新媒體專電 題: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張墨成 吳慧珺 張玉潔    近日,一篇題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雞湯文」「標題黨」和微商廣告等「佔領」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網友調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專家表示,公眾應提高媒介素養,達成朋友圈「共識」,實在不喜歡也可關閉該功能。
  •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的微信朋友圈
    朋友圈雖只是微信中的一個插件,但它引發的「朋友圈控」和「點讚之交」的社會現象近來也吸引了大批學者的目光。人們在朋友圈中「曬出」的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曬」,「點讚」又是出於什麼目的,本文選擇從傳播學經典理論符號互動論的角度來對這些問題做出解釋,洞察人們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 不滿微信「壟斷」社交,沒有「朋友圈」的子彈簡訊就有戲了嗎?
    打敗微信的不可能是微信,但子彈簡訊或難以撼動微信的社交帝國。打敗微信的不可能是另一個微信,但子彈簡訊或許也不是終結者。羅永浩的錘子尚未大火,社交產品子彈簡訊突然「火」了。這款產品上線7天就完成第一輪1.5億元融資。
  • 微信朋友圈的設置幾天可見,代表這些意思,別還傻傻的不懂
    微信朋友圈的設置幾天可見,代表這些意思,別還傻傻的不懂微信是一個現在的許多人的社交軟體,幾乎已經滲透到了每一個人的手裡,現在每個人聊天都是在用微信,用微信來轉帳,用來聊天,用來看朋友圈,其中有一個功能除了聊天,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去玩的一個東西,沒錯,他就是微信朋友圈。
  • 社交規則:為什麼你總給別人微信點讚,卻很少有人給你點讚?
    微信是重要的社交工具,很多社交活動都是在微信上完成的。點讚是微信朋友圈一個很有創意的設計,只需輕輕一點變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的人非常喜歡給他人點讚,無論別人發什麼都會贊一下。但他們也發現很少有人給他點讚。於是他就很鬱悶:為什麼我總給你們點讚,你們卻不給我點讚?
  • 部分90後人逃離朋友圈? 匿名社交平臺或藏隱患
    原標題:部分90後人群覺得微信熟人圈如戴面具轉投匿名社交平臺逃離朋友圈,「抱抱」陌生人?新華社發  「我在微信朋友圈曬的照片、記錄,媽媽每條必看,感覺背後總有雙眼睛盯著自己,太不自在。」正在讀大二的95後周宇,已厭倦了熟人社交圈的互動,經朋友引薦下載了一個新的手機社交軟體。這種純匿名、與好友無關聯的陌生人社交平臺,準入門檻為零,同時為用戶提供了私密空間,讓不少年輕人躍躍欲試。
  • 從微信頭像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一看一個準
    從微信頭像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一看一個準微信作為一款優秀的社交工具,在中國已經有接近10億的用戶。它不僅方便朋友之間溝通,還能方便出行。不管是買東西付款,還是坐公交乘車,還可以打車,可以點外賣,功能多多,更是成了手機裡的必備安裝軟體。
  • 朋友圈淪為鬥圖現場:是什麼讓我們對社交越來越懶?
    我們越發懶於應付社交,朋友慢慢成了「點讚之交」的網友。朋友圈突然「活了」最近一次見到朋友圈活躍巔峰,還要數可以評論表情包那天。本來很多人都放棄朋友圈動態了,只把微信當成一個通信工具。可小魚兒發現,這次表情包功能,又讓通訊錄的好友「活過來了」。
  • 你的微信朋友圈瘦身了嗎?
    「手機內存空間又不足了,這才清理幾天,微信的內存又超過4G了,討厭的微信群。」你是否也有同樣的煩惱。好像嫁給微信了郭婧從事企業諮詢師已經快10年了,玩微信也快8年了。她的微信好友相當一部分是企業的HR、中層管理者。在朋友圈,郭婧可以了解各個企業的情況和動態,可她也覺得出現了視覺疲勞。「好友微信朋友圈發的東西多,可和自己有關聯的很少。」
  • 「朋友圈」、「微信」、「微博」等社交常用詞彙的英語表達
    簡而言之,小編覺得社交就是指一切讓人和人之間產生聯繫和交集的活動。然而提到社交,就不得不提社交隨著時代發展而產生的變化,即除了線下社交活動,也增加了線上的形式。比如,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你知道它們在英語中是表達嗎,一起來看看吧。
  • 昨天刷屏朋友圈的匿名社交小程序,被微信封了
    昨日晚間,一款名為匿名聊聊的社交應用火了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攻佔了朋友圈。這是在微信不斷優化小程序,推出附近的小程序等功能後,事實上最火且達到刷屏效果的一個小程序。 一開始朋友圈中間或有一兩個人分享這款小程序,隨著熟人朋友間的口口相傳以及裂變式的傳播,很快這款匿名社交應用就被很多人所了解。
  • 社交規則:參加飯局時,不要說自己喜歡交朋友
    喜歡交朋友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感覺這樣直白地說出來就不太合適了。特別是在參加飯局的時候,面對一些並不了解的人,你說自己喜歡交朋友是有一些不妥的。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參加飯局時,不要說自己喜歡交朋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 從心理學角度淺析微信的「私密」社交定位
    文章有點及面簡要的分析了微信的社交定位以及朋友圈與QQ空間的社交區別。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半私密社交的範圍就縮小了,只有我的朋友(社交產品中定義的朋友,即互相添加)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我的所有朋友都可以看到我與所有人的互動,而且我的朋友之間也可以互動,不管他們是否認識,是否互為好友。
  • 從微信頭像,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現在的人,無論是跟親人朋友,還是和同事同學,都免不了用微信交流。可以說,你在微信上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你的一張名片。基本上,從你的微信頭像,就能大概看出你是什麼樣的性格:經常換頭像的人,性格多半比較活潑,情緒多變;不常換頭像的人,性格則會更穩重內斂一些,沒那麼跳脫。
  • 朋友圈封面圖,暴露了一個人的性格,很準,你別不信
    朋友圈封面圖,暴露了一個人的性格,很準,你別不信 微信現在已經是很多職場人使用的一種工具了,因為這是一種即時社交工具,能夠讓你的消息在下一秒就傳遞到對方的手機中去。
  • 從來不玩微信朋友圈,往往是以下幾種人
    我們難以站在白巖松的角度上思考人生,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受到微信朋友圈的不足,我們也開始理解那些從來不玩微信朋友圈的人,比如下面這三種人,基本就屬於從來不玩朋友圈的人。
  • 職場上,如何通過同事微信朋友圈,判斷其是否值得深交?
    朋友圈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的重要體現,我們通過朋友圈也可以發覺洞察他們的性格、修養以及關注點在哪裡。經過觀察總結,我覺得通過朋友圈其實可以評價一個人的大部分行為,進而可以得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否值得在職場上溝通協作,還是在工作中最好敬而遠之呢?1、第一類:經常在朋友圈曬加班、亮業績。
  • 微信朋友圈中強弱關係的實證研究
    【摘要】本文從社會學研究角度出發,考察微信朋友圈中強弱關係的一般規律。研究設定了兩個指標:微信用戶在朋友圈的社交網絡影響力以及社交網絡複雜度,並分別建立了測量量表。為了進一步驗證強弱關係理論,對其朋友圈中的社會資本狀況進行了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