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引起了不少爭議。昨天,浙江教育考試院的處理結果出來了。
浙江高考語文閱卷組長陳建新老師,在評卷結束後,未經允許擅自洩露考生作文答卷和評卷細節,停止參加國家教育考試工作,包括高考閱卷。
公告裡還說,陳建新老師的其他問題有關部門正在調查核實中。
雖然陳建新老師被浙江教育部門處理了,但對於高考語文或者說,高考還是有幾個問題沒有解答。
這次陳建新老師被處理的理由是:未經允許擅自洩露作文答卷和評卷細節。教育部聘的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北大的溫儒敏教授也說,陳建新老師違規了。
這個意思就是,我們本不應該看到高考的滿分作文。不過,陳建新副教授也參與出版了類似的書。並且如果要在圖書城裡翻看一下,可以發現「滿分作文」的書至少有幾十種,上面明明白白寫著:閱卷組長解密,閱卷老師點評。
這些書是虛假廣告?還是有人違規?各個省的教育部門是否應該要自查一下,對這些虛假廣告的書做些處罰?
陳建新副教授不僅出版高考作文書,還出去講座。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行為,其他老師也在做。下圖是江蘇數學、語文、英語等閱卷組老師去某機構做講座的新聞。
這些老師既做裁判員又做教練員,是否引發不公平?
陳建新老師是浙大副教授,已經從浙大退休。副教授表明的是一個人的學術水平,不過,也有人說,語文比較特殊,職稱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水平。
ok,我們看看陳建新老師的著作和H指數。下面這段文字來自陳建新老師在浙大上的自我介紹。這些書有沒有學術含量,我想讀者應該不難判斷。
曾在《新華文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讀書》等國內多家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出版《中國20世紀文學現象》、《新編古文觀止》等專著,主編《大學寫作》、《寫作概論》(與人合作),參與編寫《中外寫作技法大觀》、《秘書學概論》等辭書、教材。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寫作學的研究和教學。
有老師查了陳建新老師的H指數,H指數是現在學術界很通用的一個評判教授水平的一個量化指標。各個學科的H指數不完全一樣,文科的H指數一般比較低,最高也就50多,理科最高的可以100多。
不過,陳建新的H指數只有4,這是非常低的一個數據。
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陳建新的能力都不是很強,為什麼他能當語文閱卷組長?而且,一當就當了21年?
教育部門在挑選閱卷組長時,是否有明確的標準?對任職年限是否有限制?其他省有沒有這種情況?
按照溫儒敏教授的意思,高考作文必須要有個統一標準,有4個等級。
事實如此嗎?
《生活在樹上》能引起爭議,主要不是一邊倒,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閱卷老師也是標準不一樣,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9分,是個低分,第二、第三位閱卷老師給了55分,閱卷組長給了滿分60分。這裡面有21分的差值。
作文有爭議的不止這篇。幾年前江蘇的高分作文《懷想天空》。第一位閱卷老師給了36分,第二位給了42分,第三位給了38分。最後閱卷組長給了53分。評分分值差了17分。
大部分網友都認為江蘇閱卷組長給的分合適,因為質樸流暢。不過,如果讓農民伯伯來看這篇文章,估計會罵人。
第一,在江蘇這個極度重視高考的省份,沒有哪位家庭會讓孩子在高考前2天去割麥子,這不合常理。第二,在江蘇的絕大部分地區或者說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割麥子早已不是人工,而是機器收割。在農業生產中,割麥子是最早實現農業機械化的一件事情。
一篇不真實的文章,怎麼能得高分?
在即將奔赴高考考場的前兩天,我體會到了。又熱又累。當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點把麥子割完,到家洗個澡,然後在床上睡五、六個小時。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點多鐘就起了。他臨下地時告訴我說:「你再睡會吧!六點鐘起來做飯,然後洗洗衣服,八點鐘到地裡給我送飯。」
我睡醒後,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學校裡起早起慣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鐵盆裡。然後,我進入廚房做飯。
我做好飯,洗好衣服。又把湯盛到飯盆裡,拿了5個饃,一齊放到籃子裡。我趕緊吃過飯。碗都沒涮,便騎車下地了。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同的人對文章的好壞評判可以相差極大。許多著名作家的經典著作,都有被編輯多次退稿的經歷,直到遇到一位慧眼識珠的伯樂,出版之後,才大放異彩。
這是文學的特點,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作為一個選拔性的考試,來考察考生這些能力,是否合適?
作文評判標準看來統一不了,很有可能佳作被打低分,劣作打高分。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作文的分值高達60分?這是否合適?
我們高考作文能否改革?降低分值?或者提高客觀性作文的比例?希望國家教育部門認真探討此事。
陳建新老師被處罰,原因是違規洩密。事實上,我相信考生們會感謝陳建新老師的洩密,就因為他的洩密,我們看到了高考語文閱卷中的種種不合理、不合規的事情。
公開滿分作文,公開評卷細節,這一方面是給考生進行指導,讓大家有標準可循。不要告訴我,閱卷老師有紀律,都不能公開。如果不公開,那麼去參與閱卷的學校和跟閱卷老師關係比較近的學校,照樣是可以拿到這些信息的。這對其他不能拿到信息的考生和學校來說不公平。所以,應該向全社會公開。
第二方面,公開這些,可以讓閱卷工作受到全社會的監督。不要告訴我,高考閱卷有詳細的、嚴格的規章制度,絕對沒人違規。在20年的組長面前,已經沒有任何的規章制度可言了。
所以,希望有關部門不要一禁了之,把高考弄得極為神秘。事關千千萬萬的考生,陽光、公開才是更好的方式。
希望陳建新老師揭開的蓋子,不要再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