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訊 煮飯技術哪家強?如果現在你還說是日本的電飯煲,那你就OUT啦。最近這段時間,格力大松IH電飯煲火得燙手,這款真正中國造的電飯煲,通過嚴謹客觀的盲測完勝日本電飯煲。它給國貨壯了膽,也給國人長了臉。
格力用「一碗米飯」證明了國貨實力,這並不是一次偶然事件。格力大松IH電飯煲的誕生,是格力「蓄謀已久」的一次產品再造,它是格力從董事長到員工上下傾盡心血打造出來的樣板,可以說,這是一次技術革命的傑出成果,更是一次工匠精神的完美闡釋。
這一次,格力用一隻「鍋」開啟了新的品質徵途,也必將引領中國製造大步向前。
高端大氣的國貨產品
一眼就能看出產品是國產還是進口,對很多購物經驗豐富的國人來說,這種本領也是購物的基本技能。然而,當一隻格力大松IH電飯煲擺在面前時,不管你信不信,掩蓋住標籤,那些購物達人們完全懵了,一眼識貨的本事失靈了。
因為,如果單從外觀帶來的質感看,格力大松IH電飯煲已經和國外某些大牌電飯煲沒有明顯區別了。
「我們對外觀的要求很高,質感很重要,在細節上,格力做到了力求完美。」格力生活電器研究院院長李文燦說,外觀不夠精細是國貨的一大缺憾,格力大松IH電飯煲定位中高端,既然代表了中國製造的高水平,那就在質感上也要達到高標準。
一些細節因此被格外關注。
在早期的實驗中,電飯煲使用的是不鏽鋼表面拉絲,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提出不鏽鋼表面拉絲顯得不夠高檔,要求改變使用鏡面光表面。但是由於材料表面越亮,生產過程中存在劃花的可性能就更大,這樣不但廢品率會因此上升,增加零件的平均成本不說,對生產過程的控制也更高了,在格力電器,包括鈑金分廠、工藝部、質控部和採購等部門組成的攻關小組應運而生,技術人員一同現場跟進處理,幾番琢磨,最終將不鏽鋼裝飾片的廢品率控制在了一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電飯煲的間隙問題,是電飯煲的整體零件製造精度的體現,格力的企業標準比一般的同類廠家標準本身就高,董明珠對電飯煲產品縫隙還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負責電飯煲研發的生活電器研究院進行對電飯煲各零件的生產製造精度進行了提升,個別關鍵零件甚至需要進行全檢上線,精益設計、益精生產的工匠精神得到了充分體現。
無可挑剔的口感滿足
對電飯煲的要求並不止是外觀,更重要的是內在質量。質量,首先表現在米飯口感上。
「從本質上來講,煮一鍋米飯,米和水有受熱溫度曲線變化,我們首先要找到一條理想的溫度曲線。第二,為什麼要做這個內膽進行溫度控制,就是讓它溫度均勻,整鍋的米飯均勻。」李文燦介紹說,為了研究米飯的理想溫度控制曲線,他們研究了米飯製作各個過程發生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質地口感(硬度、粘性、彈性、咀嚼性)的變化,以及化學營養指標的變化,包括水分、蛋白及澱粉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研究清楚了米飯各個蒸煮階段米飯發生的變化。
為了研究清楚米飯口感與蒸煮參數的相關性關係,他們用不同的蒸煮參數去研究同一種大米,反覆研究飯煲的蒸煮控制參數對米飯口感的影響,最終探索出米飯的最佳控制參數。為了讓每粒米都受熱均勻,在硬度、粘度、均勻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實驗。電飯煲在研發做實驗過程中用了4.45噸米,平均每天要煲20鍋飯。
同時,為了研究清楚不同大米品種對口感的影響,他們還購置了米飯食味計和米粒食味計,用這些設備研究不同的大米品種在成分及蒸煮參數的差異,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調整溫度控制曲線,使溫度曲線可以適應大部分米種。為了讓電飯煲煲出好吃的米飯,能適應各種各個產地的不同的大米,「我們選擇了20多種不同品牌的大米做實驗,家電技術研究院僅僅關於研究測試米飯口感的設備就投入了100多萬元。」
李文燦說,日本也有IH電飯煲控制技術,但是日本主要使用的是短粒米,它的控制技術在我們國內並沒有那麼好的適應性,「格力電飯煲對米種都有區分,中國從南到北面積廣大,米種既有長粒米也有短粒米,東北生長的米和南方生長的米特性是不一樣的,我們中國電飯煲做起來必須適應我們中國這種米的特性,我們在控制技術方面更適合我們中國人口感的特性。」
卓越來自「工匠」錘造
「製造大國怎麼造不出讓人心動的產品?」這曾是董明珠之問。在格力大松IH電飯煲上市發布會上,董明珠談到國人到國外搶購買桶蓋、電飯煲時仍是情緒激動、氣憤不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早已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Made in China」隨處可見,但國貨這一價廉物劣的標籤反而始終得不到改變,這讓人無比汗顏和羞愧。
承載著董明珠「為國貨正名,重振中國造」夢想的格力電飯煲,就是在這樣的使命下誕生的。
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對細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作為享譽全球的家電製造商,格力已經形成了獨有的工匠文化:從董事長到基層員工,每個人對每件產品都要儘量做到精益求精、耐心專注,格力要打造的,一定是本行業最優質、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格力電器的技術人員分享了這樣一個細節。電飯煲的開蓋效果是消費者對電飯煲的第一感應,董明珠從用戶的體驗角度要求開發人員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要求,研發人員從結構、控制器方面入手整改,調整彈簧力度曲線和矽油阻尼力的相互關係,在保證扣合自鎖的情況下,開蓋時原來需要使用力量得到減少,手感得到改善。
著名時評人石述思認為,中國製造不僅需要滿足視覺上的勉強合格,更需要的是用手可感知的細節美和內涵美。摒棄低端製造,以技術創新為依託,打造高顏值、高品質和高附加值的品牌是中國製造轉型的必經之路。
格力無疑正在這條路上一路領跑。
董明珠說:「我們在一個大工業的時代,我們要精細化的管理,精品製造的理念,在生產的過程中,你的產品和你的生產過程都應該有那種工匠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
當下,中國經濟三期疊加,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工匠的耐心堅守與創新的彎道超越,正是中國製造的制勝密碼。 一方面,企業需要對產品升級換代,與時俱進,滿足人們對好品質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恪守工匠精神,將「匠心」融入生產的每個環節,帶著敬畏之心做好突破和創新。作為「網紅」和「爆款」,格力大松IH電飯煲的成功,讓我們重建了國貨自信,更看到了中國製造的方向和未來。為格力點讚,更為中國吶喊。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